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37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病肺肾上腺髓质素(AM)、内皮素-1(ET-1)含量,及其与肺血管病理、肺动脉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6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其中1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肺组织中AM及ET-1含量,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肺组织中肺肌型动脉中层厚度指数(MT/R)。结果 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肺组织AM、ET-1、肺肌型动脉MT/R值明显高于正常肺动脉压组(P<0.05)。肺肌型动脉MT/R值重度增高组患者肺组织AM/ET-1比值明显低于正常肺肌型动脉MT/R组(P<0.05)。结论 肺组织中AM及ET-1的变化在风湿性心脏病肺病理改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2年6月TAPVC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心上型16例(61.54%).心内型9例(34.61%),混合型1例(3.85%)。结果 术后早期(30d)死亡2例(7.69%)。术后心律失常为室上性心律失常12例(46.15%),其中窦性心动过缓5例(19.23%),交界区性心律5例(19.23%),房性过早搏动1例(3.84%),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3.84%)。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矫治术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6.25%(9/16例)。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早期手术疗效满意。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相似文献   
83.
改良超滤对成人瓣膜置换术早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改良超滤对成人瓣膜置换术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0 3例成人瓣膜替换术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超滤组 (CUF组 ,n =5 5 )和改良超滤组 (MUF组 ,n =4 8)。分别于术中应用常规和改良超滤技术 ,对 2组术后早期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中心功能Ⅳ级的患者相比 ,MUF组术后即刻心指数 (CI) ,左室每搏功指数 (LVSWI)和每搏指数 (SVI)均明显高于CUF组术后即刻CI(P <0 0 1) ,LVSWI和SVI(P <0 0 5 ) ,其中CI在术后 6h仍显著高于CUF组 (P <0 0 5 ) ,2组间SVR ,PVR ,RVSWI无明显差异。MUF组术后红细胞压积 (HCT)和氧合指数 (OI)均显著高于CUF组 (P <0 0 1) ,术后2 4h尿量明显少于CUF组 (P <0 0 1)。与CUF组相比 ,MUF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均明显缩短 (P <0 0 5 )。结论 :与常规超滤法相比 ,改良超滤可以在术后迅速浓缩血液 ,减轻机体水肿 ,保护心肺功能 ,有利于改善术后早期的预后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改良心肌保护对婴儿法鲁四联症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进行法鲁四联症一期根治手术56例婴儿,分成改良心肌保护组和传统心肌保护组。对两组的年龄、体重、室间隔缺损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手术病死率等15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改良心肌保护手术病死率、术后低氧血症、心律失常、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呼吸机辅助时间等均明显低于传统心肌保护组(P均<0.05)。手术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改良心肌保护的疗效为传统心肌保护的9.35倍。结论婴儿法鲁四联症一期根治手术是可行的,改良心肌保护可提高婴儿法鲁四联症的手术疗效,较传统心肌保护为优。  相似文献   
85.
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后早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手术后早期处理的经验。方法21例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Ⅳ级15例,Ⅲ级6例;施行Bentall手术19例,Cabrol手术2例。结果全组无早、晚期死亡,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和出血等并发症2例。术后21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行逆行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瓣关闭良好,移植的带瓣管道通畅、无扭曲。随访0.5~11年,平均4.5年;无动脉瘤复发,效果满意。结论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升主动脉瘤直径大于6cm应及时随访和做预防性手术,一旦发现夹层动脉瘤应立即手术;术后及早发现、纠治心律失常和出血等并发症,早期用抗凝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6.
病人 女 ,34岁。面部肿胀 ,头晕、头胀偶伴憋气 1个月。查体 :头颈部肿胀 ,浅表静脉扩张淤血 ,颈静脉怒张。未触及震颤 ,未闻及血管杂音。心脏超声未见异常。X线胸片示双肺影清 ,未见实变影 ;上纵隔增宽 ,双侧膈面光滑 ,心胸比率 04 2。磁共振成像平扫显示前上纵隔上腔静脉处一椭圆形异常信号 ,T1WI呈稍高信号 ,T2 WI呈中等信号 ,境界清楚 ,大小约30cm× 4 0cm× 70cm ,上腔静脉受阻 ,几乎闭塞。三维成像示病变灶位于血管腔内 ,提示血管腔内占位性改变。临床诊断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肿瘤。2 0 0 2年 12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上腔…  相似文献   
87.
再次瓣膜替换手术危险性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故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我科自1992年1月-2002年6月,共施行17例再次瓣膜替换术。现将围手术期的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8.
3岁以下患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影响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影响 3岁以下法洛四联症 (TOF)根治术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 ,重点探讨婴幼儿TOF根治术的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方法 :分析 3岁以下TOF根治术 4 17例的早期效果 ,其中男性 2 98例 ,女性 119例 ,年龄 3个月~ 3岁。术后早期恶性事件和不良事件指早期死亡和重症监护 (ICU)时间 >7d。统计学分析 ,影响早期效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术后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 <1岁 (17/ 5 4例VS 5 6 / 36 3例 ,P <0 0 5 ) ,术后右心室 /左心室收缩压比值 >0 75 (2 0 / 2 7例VS5 3/ 390例 ,P <0 0 5 ) ,预充液白蛋白浓度 >10 % (4 / 39例VS 6 9/ 378例 ,P <0 0 5 ) ,应用改良超滤 (4 / 39例VS 6 9/ 378例 ,P <0 0 5 ) ,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2 4 / 33例VS 4 9/ 384例 ,P <0 0 5 ) ,呼吸道并发症 (33/ 4 2例VS 4 0 / 375例 ,P <0 0 5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年龄 <1岁 ,术后右心室 /左心室收缩压比值>0 75 ,呼吸道并发症是影响术后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 :深入研究婴幼儿TOF的病理生理特点 ,提高手术技术 ,3岁以下TOF根治术的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对婴幼儿缺血再灌注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以评价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3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组(综合组,n=10)、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血组,n=10)及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晶组,n=10)。于心脏停跳即刻、缝合右心房切口前分别取小块右心房肌肉作光镜及电镜观察,并对线粒体、细胞核、肌纤维进行定量评估。结果:3组心肌保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冷晶体液组最重,综合组最轻。心肌超微结构评分冷血组与综合组,冷晶组与综合组,冷晶组与冷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99~16.78,P<0.05~0.01)。结论: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停搏液和冷晶体停搏液。  相似文献   
90.
背景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桥血管,由于术中易痉挛、内膜损伤,术后早期出现内膜异常增生、血管再次痉挛等,可影响手术效果.目的比较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和罂粟碱3种药物及硝酸甘油与维拉帕米混合液对人桡动脉的解痉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对象选择2006-09/11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脏血管外科30例应用自体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4 岁.患者及家属均签属知情同意书.方法①收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人桡动脉标本,共95个血管环应用于实验,分为5组硝酸甘油组、维拉帕米组、罂粟碱组、维拉帕米+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实验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痉挛缓解实验和痉挛预防实验.对照组仅浸泡在Krebs-Ringer血管保存缓冲液中,不加入任何药物成分.②药物来源硝酸甘油购自Solo Pak Laboratories,Franklin Park,IL;罂粟碱购自Eli Lilly & Co,Indianapolis,IN;维拉帕米与其他药品均购自Sigma,St.Louis,MO.③有30个血管环应用于痉挛缓解实验,采用组织浴槽方法,用终浓度为1×10-3 mol/L的去氧肾上腺素,刺激血管环收缩痉挛.接着分别加入4种血管舒张药,维拉帕米和硝酸甘油的浓度均达到30μmol/L,罂粟碱浓度达到0.1%.记录血管环所产生的收缩力.缓解率=(刺激后静息张力-初始静息张力)/初始静息张力×100%.④其余60个血管环进入痉挛预防实验.首先将各组血管环分别在4种上述浓度的不同组血管舒张药液及对照组溶液中浸泡30 min.预处理后将血管环随机分成常温组和冷藏组,每组30个血管环.其中冷藏组血管环置于4℃Krebs-Ringer血管保存缓冲液中,放入4℃冰箱保存24 h.观察桡动脉发生痉挛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药物作用前后血管环静息张力的变化(收缩程度和舒张缓解率).结果①在对痉挛状态桡动脉的舒张能力方面维拉帕米+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硝酸甘油和罂粟碱溶液均可以在11 min内使桡动脉完全舒张.但在最初的3 min内,维拉帕米+硝酸甘油和硝酸甘油的舒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两组.舒张曲线显示舒张能力依次为维拉帕米+硝酸甘油>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罂粟碱.②在桡动脉预处理抗痉挛实验中常温条件下,维拉帕米+硝酸甘油与维拉帕米对1×10-3 mol/L去氧肾上腺素即时刺激参加实验的血管环产生的收缩力相近[(0.47±0.06),(0.49±0.08)g,P>0.05],两组与硝酸甘油组和罂粟碱组比较,差异明显[(0.81±0.22),(0.87±0.26)g,P<0.05].冷藏24 h后,维拉帕米+硝酸甘油组和维拉帕米组血管环产生的收缩力分别为(0.86±0.11)和(0.90±0.13)g,差异不明显(P>0.05);硝酸甘油组和罂粟碱组及对照组分别为(4.82±0.87),(5.00±0.53),(5.10±0.67)g,明显高于前述2组(P<0.01).硝酸甘油组、罂粟碱组与对照组血管环产生的收缩力相近(P>0.05).结论几种药物成分最终均能不同程度地预防和缓解桡动脉的痉挛,但从采用药物预防痉挛的角度及考虑治疗的时效性,硝酸甘油与维拉帕米混合液更适合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桡动脉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