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768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59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4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1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外科手术作为治疗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和甲状旁腺的识别一直是甲状腺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神经监测技术在临床上的不断推广,为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术中对甲状旁腺的精确识别仍然是困扰甲状腺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笔者回顾文献总结甲状旁腺术中识别方法的进展,以期为外科医生术中快速准确识别甲状旁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2.
正患者男,3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再发伴巩膜黄染3d于2017年8月23日入院。体检: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右上腹轻压痛,Murphy氏征阴性,无肝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血生化:ALT530U/L,TBIL71.0μmol/L,DBIL49.4μmol/L,UBIL21.60μmol/L。上腹部MRI(MRCP)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循PCD引流管路径作微小切口联合经皮肾镜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的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感染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经PCD引流的感染期SAP患者出现引流不畅等治疗效果不佳后,循PCD引流管路径作一约2 cm微小切口,用取石钳取出浅层部分胰腺坏死组织,深在部分坏死组织联合经皮肾镜直视下用网篮取出,在残腔的高、低位分别置入冲洗管及双套管,从腹壁相应较簿的位置戳孔引出并固定,原PCD引流管管口予以关闭。术后用生理盐水自冲洗管冲洗脓腔,双套管负压状态下作持续负压吸引将残余坏死组织逐步清除干净。监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引流量(出入量差)、体温、白细胞(WBC)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术后1个月复查腹部CT了解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残余情况。结果:23例感染期SAP经上述方法处理后,感染中毒症状均改善,术后30 d内引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多(均P0.05),感染指标(体温、WBC数、PCT、CRP)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CT显示胰周坏死组及积液基本消失,其中5例术后2周出现冲洗管堵塞需换管继续冲洗引流,所有患者未出现腹腔出血、肠漏、穿孔等并发症,无需行二次微创手术干预或开腹手术处理,患者最终均痊愈出院。结论:循PCD引流管路径作微小切口联合经皮肾镜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的方法在治疗SAP感染性坏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神经侵犯(PNI)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收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50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PNI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509例胃癌患者中,神经侵犯阳性患者250例,阴性患者25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PNI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均P0.05);趋势χ~2检验显示胃癌PNI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性最大(r=0.623,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为胃癌神经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OR=6.285,95%CI=4.009~9.854,P0.001)。结论:胃癌患者PNI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和TNM分期有关,其中肿瘤浸润深度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鼻肠减压管(ND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56例SAP患者分为鼻肠减压管组(观察组)和普通鼻胃管组(对照组),各28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引流量、腹部胀痛缓解时间及转归,以及实验室检查项目和APACHE II及Binder合并症评分的动态变化。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前者日平均胃肠减压引流量增多,腹胀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中转手术率降低(均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PS)及乳酸脱氢酶(LDH)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APACHE II及Binder评分从住院后第2~8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直至第10天两组水平接近(均P>0.05)。 结论:NDT的应用可显著改善SAP患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外科手术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评价结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的效果。方法对比分析1995年-2000年结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组和术后静脉化疗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腹腔化疗组的3、4、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术后静脉化疗组。结论术后腹腔化疗能比静脉化疗更显著改善结肠癌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一种新型血管内支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枚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新型血管内支架分别植入30只实验犬主动脉内,术后CT血管造影了解其在主动脉内情况,并通过大体肉眼观察、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了解内术后不同时间支架表面新生内膜情况。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植入实验犬主动脉内。术后支架通畅率100%,无支架移位、扭曲、断裂,无支架感染及血栓形成,管腔无狭窄或闭塞;支架的轴向回缩率均2%,径向回缩率均4%。术后1周,支架腔面迅速被一薄层半透明膜状结构覆盖;术后1个月,支架绝大部分表面可见与周围血管正常内膜相延续的新生内膜;术后2个月,新生内膜基本上完整覆盖整个支架腔面(98.83%),其厚度达到峰值(350.00μm);术后3~6个月,新生内膜厚度逐渐降低,管腔内径逐渐增大至植入前大小,最后新生内膜表面被单层完全成熟的内皮细胞覆盖。除术后1周外,其余时间点支架表面新生内膜组织中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染色均呈阳性,而各时间点支架腔面新生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均呈阳性。结论: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制备的新型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实验犬体内后形态结构稳定,并可迅速完成支架腔面内皮化,保持长期的通畅性,表现出良好的结构及理化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附48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法对1990年3月—2006年7月收治的487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和术中诊断甲状腺癌分别为279例(57.3%)和162例(33.3%),术后确诊46例(9.4%);再次手术140例(28.7%),发现残癌79例(56.4%);487例手术患者无1例院内死亡,17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声嘶,2例永久性声嘶,14例出现低钙抽搐或肢端麻木。413例患者获随访,其中颈部淋巴结复发者33例,局部复发者24例,远处转移者1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9.8%,95.8%和87.0%。结论甲状腺结节伴钙化者应怀疑甲状腺癌可能,术中冷冻快速切片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术式的选择。应充分重视首次手术,术中应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术后患者坚持终生服用甲状腺素片有助于预防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从2013年—2017年收治的3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39岁;肿块大小0.5~4.0 cm;2例以乳房肿块就诊,1例以乳头溢液就诊;3例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结节;1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行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一期假体乳房再造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组织病理学形态包括实质性癌2例,小细胞性癌1例。免疫组化示3例嗜铬粒蛋白A(CgA)及突触素(Syn)阳性,2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随访时间6~32个月,1例术后6个月因肝转移而死亡,另2例均无瘤生存。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通常无特异性,诊断金标准是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其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小细胞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