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的X线变化。[方法]对1999年~2004年间所进行的51例64个膝关节假体进行随访,常规不置换髌骨。平均年龄68.5岁(57~78岁),平均随访4.8年(2.5~8年)。在X线正侧位片和髌骨轴位片观察病人髌骨的退变、髌骨外移和倾斜程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后髌骨倾斜和外移均明显改善。随时间延长,大多数髌骨轨迹居中,没有明显退变。最常见的X线改变有髌骨上下极和外侧面增生,部分髌骨轨迹出现恶化。髌股关节的症状与髌骨的退变无明确相关。[结论]不置换髌骨的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的轨迹可得到明显改善,髌骨不会出现明显退变。  相似文献   
63.
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7例;年龄49 ̄81岁,平均66岁。11例患者均有疼痛症状,感染距初次手术的时间9 ̄96个月,平均25.5个月。5例有窦道,8例C反应蛋白增高,9例血沉增快,10例X线片有包括骨溶解、假体松动、新骨形成等阳性表现;行窦道造影检查2例,均发现窦道的近端与关节假体相通。关节穿刺1例,细菌培养结果阴性,术中取标本行细菌培养仍为阴性;同位素99mTc骨扫描1例,发现围绕假体周围均匀的放射性核素浓聚;细菌培养阳性9例,阴性2例。一期翻修8例,其中普通骨水泥固定1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7例;二期翻修3例,在取出假体、彻底清创后,分别放置了三种临时假体间隔器(抗生素骨水泥团、庆大霉素链珠、多孔可灌注Spacer各1例),感染控制后,安放翻修假体,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中股骨干骨折1例,无关节脱位、神经血管损伤、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的感染都得到控制,随访8~72个月,平均29.3个月,感染未见复发。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感染尚无100%的特异性检查,需要对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致敏淋巴细胞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被骨水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致敏的新西兰兔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并提取培养介质(LCM),分离培养兔颅骨成骨细胞和兔骨髓细胞,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染色和骨磨片扫描电镜观察对破骨细胞进行鉴定.在成骨细胞与骨髓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分别在无LCM,未经MMA刺激的LCM和经MMA刺激的LCM等3种情况下,进行成熟破骨细胞计数和TrACP活性检测.结果骨髓细胞能够分化成破骨细胞并且能在骨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致敏淋巴细胞培养介质能够明显促进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和TrACP的分泌,在加入MMA刺激后,这种作用更加显著.结论致敏淋巴细胞能够促进骨髓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PVP治疗20例,PKP治疗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月使用VAS及SF-36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Cobb角矫正程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及Oneway ANOVA(P〈0.05)。结果3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PVP组出现8例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及2例肺栓塞,PKP组出现6例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及1例肺栓塞,两组骨水泥栓塞出现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478)。1例PKP组肺栓塞患者出现呼吸困难,5d后缓解,其他患者无明显相关症状。无论是PVP组还是PKP组,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月的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改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3),术后6月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587)。VAS及SF-36评分术后6月与术前评分的差值,PKP组与PV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423)。Cobb角方面,PVP组和PKP组,术后1周及术后6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31),术后6月较术后1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637)。Cobb角术后6月与术前的差值,PKP组与PV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3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有效纠正后凸畸形,骨水泥渗漏常见,但有临床症状者极少。在疼痛缓解、后凸矫正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PKP比PVP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7.
目的:检测伤口渗血自体血回输的临床疗效。方法:观测自体血回输组和异体血输入组共20例病人的临床表现、体温、血常规、肝肾功能、出血量及异体血输入量。结果:两组病人在临床表现、体温、血常规、肝肾功能、出血量上对比无差异,即两者均可使术后患者的血像恢复正常,对肝肾功能无影响,但在异体血输入量上对比差异明显,自体输血组可减少异体血输入约60%。结论:术后伤口渗血回输可有效减少血液丢失,减少异体血输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8.
氧化铝涂层人工关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选用10只成年犬,分两组,行右侧氧化铝涂层人工股骨头置换,通过X线片、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3个月和6个月,研究氧化铝涂层与骨的结合情况。X线片显示除6个月组有一例假体上端出现透亮带外,其余假体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光、电镜观察,氧化铝涂层与骨结合紧密,骨组织能长入涂层表面的微孔内。荧光显微镜观察示3个月时氧化铝涂层表面新骨生长活跃。3个月和6个月时的骨结合率分别为39.3%±4.92%和61.1%±4.86%(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我们认为氧化铝陶瓷是一种有希望的人工关节骨界面材料。  相似文献   
69.
髌骨半脱位的病因探讨和疗效观察(附6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髌骨半脱位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6 1例 110膝髌骨半脱位患者髌骨的形态均为WibergⅡ、Ⅲ型 ,伴有外侧髌股关节骨关节病者 5 2例 98膝 ;高位髌骨 4 7例 94膝 ;外伤后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张力不良 5例 8膝。Q角 2 0°~ 35°。手术方式包括 :髌骨外侧支持带充分松解 (110膝 ) ;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股内侧肌头移位至髌骨前内侧 (8膝 ) ;髌骨外侧部分切除 (5 6膝 ) ;软骨成型、软骨下骨外露区域密集钻孔 (110膝 ) ;胫骨结节前、内侧移位 (98膝 ) :平均内移 1.0cm、前移 1.2cm。术中见全部病例髌骨外侧支持带均明显增厚。术后第 3日用每分钟次数 (CPM)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 1年局麻下取出内固定螺钉。结果  6 1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2 .5年。 5 3例 98膝 (89% )效果优良 :上、下楼梯和下蹲、站立时前膝痛症状消失或有明显的减轻 ,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 ,能正常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8例 12膝 (11% )效果较差 ,全部为髌股关节软骨严重磨损者 ,表现为前膝痛仍然明显。结论 髌骨半脱位病因主要与高位髌骨、过大的Q角、外侧支持带的挛缩肥厚、髌骨的发育类型以及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张力不良有关。根据病因及病理改变选择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股内侧肌头移位、髌骨外侧部分切除、胫骨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估eFilm影像工作站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前计划及术中定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行PVP或PKP治疗的20例患者在术前使用eFilm影像工作站辅助术前计划及术中定位.术前先用eFilm影像工作站设计出预定的进针通路,记录进针点、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术中直接按上述参数进针.术前记录预定针尖位置距椎体中线及椎体前壁的距离,再与术中正侧位X线透视所测得的实际针尖距椎体中轴线及椎体前壁的距离做比较,计算差值,取差值最大的一个参与最终评价,差值5mm以下为优,5~10mm为良,10mm以上为差.结果20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骨水泥渗漏发生.针尖距椎体中线的距离与术前预测值的差值为0~6mm,平均为31±1mm.针尖距椎体前壁的距离与术前预测值的差值为0~8mm,平均为4±1mm.最终评价优15例,良5例,差0例.结论eFilm影像工作站可为PVP及PKP手术提供准确可靠的进针点、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等参数,术中依上述参数操作可使骨穿针到达预定位置.eFilm影像工作站应用于PVP及PKP的术前计划及术中定位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