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界膜中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界膜的免疫反应状况及其与无菌性松动的关系。方法 对 9例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界膜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 ,并行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 (CD 3、 CD 4、 CD 8)、 IL- 2受体 (CD 25)、巨噬细胞 (CD 68)及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 DR)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结果 所有界膜标本中均可见肉芽肿性组织,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其中 5例 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 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的分布大致相同,且 3例 T淋巴细胞呈现 IL- 2R阳性。 T淋巴细胞的增加及 IL- 2受体阳性的 T淋巴细胞的表达与巨噬细胞、 HLA- DR的表达和炎症反应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在部分假体周围存在着针对假体材料的超敏反应,并且可能是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2.
背景:组织工程骨成骨功能终末细胞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加以诱导或在体内以基因转染等技术加以诱导。 目的:研究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能力。 方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分离纯化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培养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处理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及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共同培养14 d,观察细胞在不同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 结果:扫描电镜及FDA-PI染色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生长,而与未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容易在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上黏附增殖。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且有一定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高位脱位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应用短颈直柄型股骨假体进行人工全髋置换的临床体会。[方法]2002年6月~2007年10月,对11例(12髋)高位脱位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应用短颈直柄型股骨假体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41~68)岁。手术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髋臼重建于真正的髋臼窝,根据宿主骨对臼杯的包容情况予以结构性自体植骨;股骨侧应用短颈直柄型假体,骨水泥固定。术中进行广泛的软组织松解。[结果]本组病例患髋旋转中心较术前平均下降4.5(3.8~4.8)cm,患肢平均延长3.9(3.6~4.3)cm。术后平均随访36(10~66`)个月,所有结构性植骨均获得愈合,患髋未出现假体松动,股骨假体的骨-水泥界面及假体-水泥界面均未见透亮线。术后均未出现坐骨神经、股神经麻痹。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8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6.2分。[结论]对于术前计划髋关节旋转中心下移不超过5cm的高位脱位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应用短颈直柄型股骨假体进行人工全髋置换,避免了股骨截骨短缩和大转子截骨,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引流血自体回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2~5月间于本科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ContavacTMCBCⅡ自体血液回输器回输术后6h内伤口引流血,根据患者异体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变化以及伤口引流血中红细胞形态评价引流血自体回输的有效性;根据患者有无发热、溶血反应、凝血功能障碍、肺栓塞、脂肪栓塞、全身感染等以评估引流血自体回输的安全性。[结果]平均每例患者伤口总出血量为(946±433)ml,自体血回输(622±313)ml,异体输血(233±348)ml;伤口引流血中红细胞形态完整,血红蛋白含量为99.67g/L,术后第1d较术后即刻血红蛋白显著降低。1例患者出现异常发热,无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6h内的伤口引流血为有效血液成分,回输后能够减缓血色素下降速度,节省术后异体血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补充血液成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3月,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患者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使用VAS及SF-36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Oneway ANOVA(P<0.05).结果 20例手术均成功完成,6例术后片可见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1例可见肺部少量骨水泥栓塞,但均无明显相关症状.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VAS及SF-36评分较术前评分明显改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年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49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骨水泥渗漏常见,但有临床症状者极少.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致敏淋巴细胞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被骨水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致敏的新西兰兔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并提取培养介质(LCM),分离培养兔颅骨成骨细胞和兔骨髓细胞,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染色和骨磨片扫描电镜观察对破骨细胞进行鉴定。在成骨细胞与骨髓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分别在无LCM,未经MMA刺激的LCM和经MMA刺激的LCM等3种情况下,进行成熟破骨细胞计数和TrACP活性检测。结果:骨髓细胞能够分化成破骨细胞并且能在骨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致敏淋巴细胞培养介质能够明显促进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和TrACP的分泌,在加入MMA刺激后,这种作用更加显著。结论:致敏淋巴细胞能够促进骨髓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胫骨结节前内移术治疗髌骨半脱位合并髌股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1995年 6月~ 2 0 0 2年 11月 43例 ( 5 7膝 )诊断为髌骨半脱位合并髌股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采用“胫骨结节前内移位 ,外侧支持带松解 ,清理钻孔术”治疗 ,并对术前和术后的主观症状、X线、改良Lysholm髌股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 3 5个月 ,主观优良率为 84%。平均改良Lysholm评分从术前 49分上升到术后 83分 ,提高了 3 4分 ,客观优良率为 81%。性别、侧别、年龄、随访时间及是否合并高位髌骨对治疗结果无明显影响。髌骨形态为WibergⅡ型与合并髌骨倾斜的患者治疗结果虽有更好的趋势 ,但无统计学差异。髌骨全关节面软骨磨损、伴有胫股关节软骨退变以及病程超过 10年的患者手术效果差。结论 :胫骨结节前内移术治疗髌骨半脱位合并髌股关节骨关节病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髌骨全关节面软骨磨损 ,伴有胫股关节软骨退变以及病程超过 10年为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8.
感染后关节的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研究既往有关节感染史的8例初次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其中化脓性感染6例,结核性感染2例。全髋关节置换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8.1岁(24—51岁),感染平均静止22.0年(6—30年)。全膝关节置换2例。行关节置换术前,常规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除外活动性感染。术后随访2-11年。结果:既往有髋关节感染者患肢均有明显短缩畸形.股骨上段发育异常,并伴有屈曲挛缩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活动性感染。化脓性感染的6例,5例感染静止20年以上者均无感染复发:1例感染静止6个月后行全膝关节置换者,术后9个月感染复发,结核感染的2例术后均无感染复发。1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假体柄无菌性松动,其余患者功能良好,结论: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患者年龄相对较轻.关节置换手术难度较大,易出现并发症,术前应先排除活动性感染.在感染静止相当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期置换.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9.
严重畸形和不稳定膝关节的初次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初次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非肿瘤病变的适应证、并发症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 1999~ 2 0 0 3年间使用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合并严重畸形和不稳定的病例 ,共 15例 2 0膝。平均年龄 67 9岁 ( 60~ 77岁 )。原发疾病分别为骨关节病合并严重的膝内翻、膝外翻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膝关节不稳定和骨缺损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合并膝关节骨缺损和不稳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平均 89 0°( 10~ 14 0°) ,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者 16膝 ,平均 15 0° ( 5~ 60°)。术前膝关节HSS评分平均 44 8分 ( 2 1~ 63分 )。平均随访 3 4 8个月 ( 6~ 5 2个月 )。结果 :所有病例疼痛明显缓解 ,行走、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HSS评分从术前的 44 8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 90分 ( 80~ 98分 )。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 114 2° ( 90~ 13 0°)。髌股关节并发症最常见 ,3例出现髌股排列异常 ,并有轻度的前膝痛和伸膝力弱。结论 :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早期效果满意 ,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最好只用于活动量要求较低、并有膝关节严重畸形或不稳定的老年病人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不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1997年9月至2005年4月对94例(105膝)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膝外翻14例,膝内翻80例,力线正常者11例.所用假体包括可旋转铰链型膝假体RK 10例14膝,活动衬垫型膝假体TACK 40例43膝,GEMINI假体44例48膝,所有患者均不置换髌骨.术前、术后在屈膝30°髌骨轴位片上测量髌骨的排列.结果 术前有膝外翻和髌骨不稳者术后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29.5%,使用RK、TACK、GEMINI假体的患者髌骨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8.6%,20.9%和16.7%.4例有明显股骨或胫骨假体旋转异常.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髌骨不稳定的原因包括患者术前状态、假体设计、假体位置不良等.选择合适的假体,熟练掌握手术技巧,能明显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