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5篇 |
综合类 | 37篇 |
预防医学 | 25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肾部分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1998-2007年行肾部分切除术382例,发生迟发性出血5例(1.3%).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51(42~63)岁.原发病均为肾癌,肿瘤平均直径2.8(2.3~4.2)cm.2例肿瘤直径>3.0 cm者手术时阻断肾蒂,3例肿瘤直径<3.0 cm者游离肾脏后以手握控制肾脏出血;切除范围距离肿瘤边缘0.5~1.0 cm正常肾实质,肾创面"8"字或"U"形对合缝合.5例术后出血时间为6 d~3个月;出血量平均2300(1000~4500)ml.患者均表现为反复肉眼血尿伴患侧腰背部胀痛不适,伴休克表现3例,接受输血治疗3例.5例患者肾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原因均为创面肾动脉分支残端形成假性动脉瘤.其中3级肾动脉分支出血4例,4级肾动脉分支出血1例.结果 1例再次手术行患肾切除术,4例行经皮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5例术后出血皆停止.未发生高血压、尿瘘等并发症.4例随访2~9年,肿瘤无复发,未再出血.结果 肾部分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原因包括切面肾动脉小分支未结扎或部分结扎,缝合肾脏创面时缝针贯穿肾实质内动脉等.一旦出现此并发症,需要及时治疗,经皮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2.
患者男性,49岁,2003年12月19日因体检时发现右下腹搏动性肿块入院。1999年12月因尿毒症在当地医院行异体肾移植术,移植肾动脉与右侧髂内动脉端端吻合,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查体:体温36.7℃,脉搏7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88mmHg(1mmHg=0.133kPa),腹平软,右下腹扪及9cm×10cm的肿块,质中,表面光滑,不活动,边界欠清,肿块表面扪及明显搏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腹水征(-),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尿常规:比重1.015,蛋白(±),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红细胞6~8个/HP,白细胞0~2个/HP。肾功能:尿素氮5.7mmol/L,肌苷7…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总结本中心移植肾活检的病理学类型、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2月~2007年11月共117 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学资料.根据Banff97 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诊断与分类方案,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117例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类型为:急性排斥反应共68 例,占58.1%;慢性移植物肾病20 例(17.1%);临界性病变11例(9.4%);CNI药物中毒4例(3.4%);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2.6%);其他包括正常和无法确 诊共11例(9.4%).经治疗后,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药物中毒的患者全部好转.11 例临界性病变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1.8%.慢性移植物肾病的20 例患者,治疗后15 理例(75%)好转.三个时间段急性排斥(O~3 个月、3~12 个月和大于12 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7.1%、41.7%和75%.结论 移植肾穿刺活检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急性排斥仍然是影响移植肾功能的重要因素,并且不同时间段发生的急性排斥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提高对临界性病变的认识并早期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
背景:肾移植后受者的人/肾存活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增加了肾移植后受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目的:结合文献对肾移植后膀胱恶性肿瘤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2007-03/2008-02共收治肾移植后膀胱恶性肿瘤患者4例,肾移植后均予以环孢素A为主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其中3例为女性,首次诊断膀胱肿瘤的平均年龄为52.3岁,距肾移植的平均时间为7.3年,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膀胱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对少见,但由于其进展快、易复发和转移、恶性程度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对肾移植受者要加强移植后随访观察,移植后每年应进行至少1次的泌尿系统超声影像学等检查,对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的患者更要高度重视,争取肾移植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提高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5.
缺乏对排斥反应、药物毒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的预测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的临床指标是肾移植领域当前最大的难题之一.程序性肾脏活检虽然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创伤大,花费高,费时长,并发症多,且专业人员缺乏的局限性使其很难常规应用于临床,再者它也很难在移植肾出现结构性病变之前做出诊断.近年来出现的代谢组学恰好能弥补这些缺点,在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肾毒性和个体化用药、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目的:了解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1aparoscopicadrenalectomy,LA)和开放肾上腺切除术(openadre—nalectomy,OA)治疗肾上腺巨大(〉6cm)良性肿瘤的差别。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50例肾上腺巨大良性肿瘤的l陆床特点。其中LA组26例,OA组24例。比较两组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LA组嗜铬细胞瘤切除6例,OA组嗜铬细胞瘤切除7例,比较两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术后病理为肾上腺腺瘤2例,节细胞神经瘤10例,嗜铬细胞瘤13例,髓样脂肪瘤19例,肾上腺囊肿伴出血3例,神经鞘膜瘤2例,肾上腺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1例。LA组和OA组比较,平均年龄分别为(45.3±15.6)岁和(52.2±13.2)岁(P=0.069);肿瘤直径分别为(7.75±1.26)cm和(8.38±1.96)cm(P=0.098);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5.2±23.4)min和(126.9±32.5)min(P〈0.01);出血量分别为(,54.1±19.5)m1和(205.0±49.6)ml(P〈O.01);住院时间分别为(4.8±1.6)d和(7.6±2.1)d(P〈0.01);切口长度分别为(7.56±2.06)cm和(18.28±3.25)cm(P〈O.01)。LA组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或中转开放;()A组冈肾血管损伤行一侧肾切除1例。LA组切除嗜铬细胞瘤术中最高收缩压和心率低于OA组(P〈O.05)。术后随访3~26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尽管I。A需延长切口取出肿瘤,但与OA相比,切除肾上腺巨大良性肿瘤仍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7.
肾移植术后抗排斥药FK506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FK506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肾移植患者22例,其中18例为始用组,4例为切换组。FK506起始用0.2me/(kg·d),以后逐步减量,3个月后维持血浓度于3~12μg/L水平。切换组于停用CsA24h后应用FK506,剂量和血浓度与始用组相同。同时合并应用MMF0.5g,每日3次口服,以及术后前10天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滴,第11天改强的松口服并减量,6个月后维持强的松15mg/d。所有病例均严密观察并行血尿等生化分析。结果始用组移植肾功能好,平均血肌酐水平l02μmol/L,无一例出现排斥反应。切换组中2例异常的肝功能好转;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2例切换后,血肌酐相对稳定。有血糖升高4例和高血压5例,用药后能控制,其他副反应有上呼吸道和下尿路感染、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等。结论FK506是肾移植术后有确切疗效的基础抗排斥药,与MMF、皮质醇合用能有效地预防急性排斥的发生,并可控制慢性排斥的进展。应用剂量适当,无明显的肝、肾毒副作用,但有血糖升高及高血压副作用,药物可以控制。其它呼吸道、尿路、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副反应轻,不妨碍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不明病原体感染导致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初始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例肾移植术后不明病原体感染导致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患者免疫抑制剂减量、抗感染联合中等剂量(1.5~2mg/(kg·d)的糖皮质激素综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肺部影像学动态变化、移植肾功能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中位天数为7(5.25~8.5)d,总住院天数17.5(10.25~28.25)d。18例(90%)患者治愈出院,2例患者治疗无效病死。20例患者氧合指数的中位数从治疗前的219mmHg上升至300mmHg(P〈0.05)。患者的维持性免疫抑制剂减量后未见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血肌酐中位数从治疗前的119μmol/L下降至90μmol/L(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减量、抗感染联合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综合治疗作为不明病原体感染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初始治疗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改善儿童肾移植长期预后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术前、术后多学科管理在儿童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开展器官捐献供肾-儿童肾移植,对肾移植患儿采用术前-术中-术后闭环管理模式。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该模式的特点和效果,重点讨论术前、术后管理在儿童肾移植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一般资料:129例终末期肾衰竭患儿接受器官捐献供肾移植,肾移植受者年龄10.6±3.8岁,其中最小移植年龄21月龄,最小移植体重9 kg。供体中104例(80%)为儿童供体,儿童供体中位年龄1.5岁(11月~3岁)。(2)术前管理:原发病诊断方面,儿童肾脏科与泌尿外科、分子诊断中心等多学科合作,使得86%患儿原发病诊断明确,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AKUT)及遗传性肾病为其主要病因,占28.6%和27.9%;移植前肾替代治疗方面:96%患儿移植前接受透析治疗,中位透析时间1.3(0.7~2.0)年;移植前慢性肾脏病相关并发症纠正情况:肾性贫血控制率70%,血钙控制率77%,血磷控制率65%,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控制率66%,严重左心室肥厚(LVH)控制率80%。(3)术后管理:129例肾移植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0(1.1~4.8)年。随访期间感染情况:63例(48%)肾移植受者发生感染,病原菌中以细菌感染最多见(54%),其次为病毒感染(42%),病毒感染中半数以上为巨细胞病毒(CMV);排斥情况:14例(10.8%)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原发病复发情况:1例(0.8%)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原发病复发。(4)肾移植预后:受者1年、3年、5年、7年存活率均为96.6%,移植肾1年、3年、5年、7年存活率均为87%。末次随访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81.2±29.8(ml/min/1.73 m^2)。16例移植肾失功,其中13例(81%)移植肾丢失发生在移植后1月内,移植肾血管栓塞是主要失功原因。结论:多学科闭环管理下的儿童肾移植受者预后良好,该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