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烧伤后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烧伤后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的变化情况,证实烧伤后存在胰岛素抵抗.方法:6周龄SD大鼠(体质量160~170 g)随机分为假烫伤组和烫伤组,每组8只.烫伤组大鼠制成烧伤面积为30%的Ⅲ度烫伤模型,伤后第3天禁食12 h后采血,用自动血糖仪测定血糖;用大鼠胰岛素ELISA试剂盒测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测0、30、60、90、120 min血糖值,观察葡萄糖耐量的变化;伤后第4天观察正常血糖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10%葡萄糖总输注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假烫伤组相比,大鼠烫伤后第3天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血糖(8.94±2.22)vs(6.10±0.62)mmol/L,血浆胰岛素浓度(3.14±1.08)vs(1.06±0.45)ng/ml,P<0.01],而ISI显著下降[(0.58±0.23)vs(1.23±0.16),P<0.01].烫伤后第3天葡萄糖耐量实验显示烫伤大鼠对于外源性葡萄糖耐受性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烫伤后第4天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检测显示10%葡萄糖输注率较假烫伤组显著下降[(7.23±1.35)vs(12.31±0.54)mg/(kg·min),P<0.01].结论:大鼠烧伤后可引起糖代谢异常并导致胰岛素抵抗发生.  相似文献   
42.
对于烧伤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创面,及时通过外科手术封闭开放创面是治疗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自体皮肤移植。然而,对于大面积以及长期慢性的创伤,自体皮源的缺乏使其治疗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为此,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不断研究逐步发展出了微型皮片移植技术。本文对点状皮片移植术、邮票状皮片移植术、Meek植皮术以及微粒皮片移植...  相似文献   
43.
近年研究表明,rhGH能有效地阻止由创伤、烧伤等应激引起的高分解代谢,促进蛋白合成,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随着rhGH在烧伤等领域的应用,人们已对rhGH应用后蛋白代谢的变化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但应用rhGH后机体糖代谢的研究甚少.本文分析烧伤患者应用rhGH后血糖、尿糖等的改变,探讨rhGH引起高血糖的可能原因及其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44.
45.
犬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林格液进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效果.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6只)和治疗组(LR组,6只).LR组采用35%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6h以乳酸林格液进行复苏,并以尿量为1.0ml@kg-1@h-1及心输出量为伤前值的70%~80%来调整输液速度及输入量,观察其在伤后第一个24h复苏中的容量负荷、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心脏排血指数(CI)、氧供给(DO2)及氧消耗(VO2)等的变化.结果乳酸林格液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后第一个24h的复苏中,每1%烧伤面积的输液量为(887±1.02)ml/kg,比采用Parkland公式复苏多1.2倍,其中在复苏后4h内的输液量为(3.63±0.99)ml/kg,为总入量的41%;MAP、LVSP、±dp/dtmax、CI、DO2及VO2等指标在复苏后2h即达到或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乳酸林格液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比早期复苏需要更多的液体量才能满足需求,而血流动力学、心肌功能及氧动力学等在复苏后2h即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6.
选拨优秀学员、提高教学效果是抓好暑期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环节。本文针对近年来本校举办的四次研究生暑期学校,系统总结了在选拨学员、提高暑期学校教学效果方面的经验,为临床医学类暑期学校的举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研究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对增生性瘢痕手术切除术后瘢痕增生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行增生性瘢痕切除术的3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行手术切除瘢痕同期全程使用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的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单纯进行手术切除瘢痕的患者纳入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在缝合皮肤后以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固定切口周围,使切口无张力;常规治疗组切除瘢痕后进行常规缝合。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瘢痕复发率和再次手术治疗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6个月VSS评分[(2.143 ± 0.678)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6.842 ± 0.6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3,P<0.0001);联合治疗组瘢痕复发率(50.0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9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4,P=0.003);联合治疗组再次手术率(7.14%)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7,P=0.0171)。 结论瘢痕切除术后应用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通过降低切口周围张力可显著改善术后瘢痕增生情况。  相似文献   
49.
本文对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创伤弧菌原发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综述最新文献。2019年11月6日收治1例54岁男性患者,其进食淡水水产品后双下肢红肿、疼痛明显,出现瘀斑及血性水疱,入院后3 h急诊行筋膜切开减张术,术后各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后24 h放弃治疗。2020年8月12日收治1例73岁...  相似文献   
50.
目的以1%磺胺嘧啶银乳膏为对照,观察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将30例受试者共计60处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予以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FDA称三抗软膏)治疗,对照组予以1%磺胺嘧啶银乳膏(SSD)治疗,均每日换药,周期21d。观察用药后7、14、21d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创面菌株清除率、创面愈合率、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本试验共入组30例,无病例脱落,所有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1)用药后7、14、21d试验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0.0%、26.7%、2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60.0%、50.0%,P<0.05)。(2)用药后7、14、21d试验组菌株清除率分别为39.6%、72.9%、7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2%、34.1%、47.7%,P<0.05)。(3)用药后7、14、21d试验组中革兰阴性杆菌清除率分别为48.1%、85.2%、92.6%,革兰阳性球菌清除率为28.6%、57.1%、61.9%;第14、21天两组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用药后7、14、21d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6.6±31.9)%、(66.7±33.6)%、(78.5±27.4)%,对照组为(25.9±26.9)%、(53.6±33.0)%、(66.0±29.7)%;第14、21天两组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3.4±1.5)分,对照组为(4.6±1.7)分,P<0.001;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心肝肾功能及听力未见明显损伤。结论复方多黏菌素B乳膏对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治疗效果优于磺胺嘧啶银乳膏,局部使用时具有相当的安全性,且革兰阴性杆菌清除效果优于革兰阳性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