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4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6篇
内科学   147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452篇
预防医学   14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95篇
  11篇
中国医学   236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又称Wilson病 )疗效与临床表型和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突变的关系。方法 :1 2 2例具有不同临床表型的Wilson病患者以二巯基丙磺酸钠 (Unithiol) 2 0mg·kg- 1 ·d- 1 和中药肝豆片每次 1 0片 ,每天 3次治疗 ,疗程 1个月。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 (PCR SSCP)分析技术对全部患者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的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扩增进行突变及多态检测。结果 :3 7例患者呈现 4种不同类型的PCR SSCP异常迁移带而强烈提示突变的存在。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突变率以及有明显突变可能和无突变患者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肝豆状核变性型和假性硬化型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肝型患者 (P <0 0 5 )。结论 :中国人Wilson病患者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可能为一突变高发区。因绝大部分Wilson病患者是复合杂合子 ,且不同临床表型Wilson患者具有不同的疗效反应 ,故这些突变至少部分影响了临床表型的产生和治疗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32.
榼藤子水溶性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榼藤子水溶性提取物对3种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染色法(MTT法),肿瘤细胞株选用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类淋巴瘤细胞株(U937)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检测A值,计算抑瘤率。结果榼藤子水溶性提取物对K562、U937、HL60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半数生长抑制剂量(IC50)均<20μg·ml-1。结论榼藤子水溶性提取物体外实验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4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通过症状或超声诊断确诊。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39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胆固醇息肉18例,腺瘤样增生6例,炎性息肉4例,乳头状增生2例,腺瘤6例,腺癌3例。10例良性息肉患者和2例恶性息肉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合并胆囊结石18例(占40.0%),其中有2例为腺癌患者。结论恶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是患者的年龄(大于50岁)、并存胆囊结石、息肉的大小(直径大于10mm)和数量。治疗时对无症状的患者,如果证实有恶性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随访,可用超声动态检查。小于10mm的病变通常不会为恶性或出现其他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口服双环醇片25 mg,每日3次;对照组50例,口服健肝灵胶囊3粒,每日3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及病毒标志物情况(HBV-DNA、HBeAg)和停药后反跳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12周及24周时,ALT及AST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12周时双环醇治疗组ALT及AST下降幅度较健肝灵治疗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2周后双环醇治疗组未见明显ALT及AST反跳,而健肝灵治疗组在停药12周后ALT及AST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片与健肝灵一样,具有较好的保肝、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改善肝功能的疗效,双环醇对ALT、AST的早期下降作用优于健肝灵,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5.
RP-HPLC测定不同产地青木香和细辛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测定不同地区市售青木香、细辛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和相关研究。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选用AlltechC18色谱柱 (4.6mm× 250mm ,5 μm) ,甲醇 水 醋酸 (68∶32∶1)为流动相 ,流速为 1.0mL·min-1,柱温为 35℃ ,紫外检测波长为 390nm。结果 :马兜铃酸A在 0.119~ 1.89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101.8% ,RSD为 2.09%。不同产地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在 0.916 9~ 1.907 6mg·g-1,其中以河北安国产青木香的含量较高 (1.90 76mg·g-1) ;细辛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在 0~ 35 1g·g-1,其中以吉林市售品含量较高。结论 :本方法精密度高 ,重现性好 ,可用来含马兜铃酸类中药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 ;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中以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最高 ,青木香中的含量约为关木通中的含量的 1/3,细辛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Tc17细胞表达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方法】纳入43例HBV-ACLF患者,以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2例健康体检者(NC)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c17细胞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MELD、MELD-Na、CLIF-CACLF及AARC评分等指标评估患者病情,分析Tc17细胞表达对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结果】与NC组及CHB组比较,HBV-ACLF患者Tc17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01及P=0.017)。相关分析发现Tc17细胞与AARC评分、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均成正相关(r=0.504,P=0.001;r=0.417,P=0.005及r=0.382,P=0.012),而与CLIF-CACLF评分有相关趋势(r=0.294,P=0.055);且随着病情进展,Tc17细胞的表达逐渐升高。另外发现Tc17细胞与基线HBV-DNA载量成正相关(r=0.339,P=0.026),且Tc17细胞高表达的HBV-ACLF患者4周后HBV-DNA下降较低表达组更明显(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基线Tc17细胞及谷草转氨酶水平与HBV-DNA下降有关。【结论】Tc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HBV-DNA,但过激的炎症反应将导致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 进一步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在肾癌新生血管生成及肿瘤进展中作用.方法 将生长良好的人肾癌786-o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不行特殊处理;ADM组加入100 nM的ADM;ADM受体抑制剂组同时加入100 nM的ADM +1 μM受体抑制剂.以上三组均加入RPMI1640培养基,置于含5% C02、饱和湿度的37 ℃孵箱中,分别于培养24、48、72 h后收获细胞,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VEGF蛋白和VEGF mRNA表达.结果 ADM组VEGF蛋白及VEGF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ADM受体抑制剂组及空白对照组,尤以作用48、72 h为著(P<0.05、0.01);后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ADM可能通过调节VEGF表达参与肾癌新生血管生成、进而促进肿瘤发展.  相似文献   
39.
40.
<正>红花是蒙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材之一。本药性凉,味微苦,具有重、钝、软、柔、固等性能和封闭血管、月经不调、消除肝热、滋补、止痛及消肿之功能。蒙医认为"肝脏之好",对肝脏疾病的治疗作用较突出。长期以来,该药物应用部位仅限于"花",其他部位被弃掉而出现资源浪费现象。课题组从充分利用红花药材资源的角度出发,对红花"花"以外其他部位进行了保肝作用的探索性研究。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红花茎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CCl4致急性肝损伤作用。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红花茎醇提取物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和脾脏匀浆液中GSH-PX、SOD、MDA等指标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