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Ln5γ2对胃癌SGC-790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Ln5γ2趋化组、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干扰组、空载体组。以Ln5γ2诱导趋化SGC-7901,观察穿过铺和未铺Matrigl胶的Transwell小室滤膜的细胞数目。采用ELISA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缓冲液中MMP-2和MMP-9浓度以及细胞骨架结构改变。结果 Ln5γ2诱导趋化SGC-7901,穿过铺和未铺Matrigl胶的Transwell小室滤膜的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GFR干扰后数目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EGFR干扰组细胞MMP-2和MMP-9浓度下降,细胞骨架结构模糊,伪足形成减少或消失。结论 Ln5γ2可以促进胃癌SGC-7901侵袭迁移,可能机制为通过EGFR改变细胞骨架结构,影响MMPs的分泌。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1岁,因"发现头顶偏右侧无痛性包块5年"于2002年12月19日入院.自诉曾在当地医院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穿刺后包块萎陷,后再次逐渐增大.入院查体:头顶偏右侧触及约2.0 cm×2.0 cm×1.5 cm大小包块,质韧偏硬,边界清楚,不活动,表面较光滑,无压痛.经积极术前准备后于局麻下手术切除.术中见包块位于帽状腱膜于头皮之间,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裹,呈分叶状结构.完整切除包块后切开见其内有一囊腔,囊内有灰黄色黄豆大小结节.术后患者恢复好,痊愈出院.病理检查见:送检组织内磷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部分区域可见少量影细胞和钙盐沉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压力CO2气腹环境下胃癌细胞周期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CO2气腹对胃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MKN-45细胞置于0、10、12和15 mm Hg CO2气腹环境下培养4 h,然后用流式细胞法检测胃癌细胞周期的变化,再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DK4、Rb和pRb的表达,最后用免疫沉淀法检测细胞Cyclin D1/CDK4结合力.结果 0、10、12 mm Hg CO2气腹组胃癌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mm Hg CO2气腹组胃癌细胞增殖指数(27.4%4±3.7%)与对照组(36.4%±3.3%)比较显著下降(P<0.05).0、10、12 mm Hg CO2气腹组CDK4、Cyclin D1、pRb蛋白表达以及Cyclin D1和CDK4的结合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mm Hg CO2气腹组CDK4、Cyclin D1、pRb蛋白表达以及Cyclin D1和CDK4的结合能力(0.71%±0.12%、0.93%±0.21%、0.54%±0.11%、0.18%±0.02%)与对照组(1.05%±0.16%、1.40%±0.24%、0.75%±0.14%、0.31%±0.02%)比较显著下降(P<0.05).0、10、12、15 mm Hg CO2气腹组Rb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常用压力的CO2气腹对胃癌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15 mm Hg CO2气腹抑制细胞增殖,其原因可能与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5岁。发现左下腹包块伴疼痛1个月于2007年7月13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左下腹部可扪及一直径约6cm包块,质中偏硬、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可活动,压痛明显。肛门指诊检查:直肠空虚,未扪及包块及溃疡,指套退出少许暗红色血迹。结肠镜检查:距肛缘24~28cm见黏膜肿块。侵犯肠壁四周,表面溃烂坏死污苔,肠腔轻度狭窄。结肠镜取材病理检查:(结肠)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坏死。  相似文献   
15.
16.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刨吸术与分段剥脱术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曲张静脉微创刨吸术与传统分段剥脱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新型微创手术的术后护理。方法选择121例采用Trivex手术系统进行微创手术的下肢静脉曲张病例与同期70例实施传统曲张静脉分段剥脱术的病例,进行术后住院日、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的比较。结果与传统分段剥脱术相比,微创刨吸术患者术后疼痛轻;术后住院日、卧床时间短。结论微创刨吸术具有微创、显效的特点,术后应及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7.
微创外科是未来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结直肠外科领域,从1992年Kockerling首次成功运用腹腔镜技术完成第1例直肠癌根治术以来,大宗前瞻性对比研究已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复发率及长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而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组织不同部位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探讨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开展抗结直肠癌血管形成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62例结直肠癌标本造影后,用立体显微镜对结直肠癌中心组织,远、近端癌组织内,癌组织远、近端肠黏膜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观测血管密度变化。结果结直肠癌远、近端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癌中心和癌远、近端正常肠黏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依赖于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检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微创刨吸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娟  杨新华  疗建梅  曾冬竹  晋玲 《重庆医学》2005,34(11):1746-1746
下肢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治疗方法随国家不同而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内也存在差异[1]。目前大多仍然采用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加剥脱术[2];此手术方式切口多、创伤大、出血多以及术后遗留疤痕较明显,不美观,患者多不愿接受手术,尤其是女性病人。微创刨吸术(TriVex术)是新近开展的一项治疗大隐静脉新的手术方式,最初在欧美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3,4]。此术式创伤小,切口数量和长度较传统手术方法大大减少,术后病人恢复快,住院天数短,而且美观,病人易接受。我院于2002年在国内较早引进TriVex系统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体外分析CD4 CD25 Treg(regulatory T cells)细胞对CD8 CTL(cytotoxic Tlym-phocytes)细胞杀伤MNK45胃癌细胞株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T细胞纯化柱分选小鼠脾细胞悬液T淋巴细胞,以MACS单阳性和双阳性分选法分别富集CD4 CD25 Treg细胞和CD8 CTL;通过不同浓度CD8 CTL与MNK45胃癌细胞混合培养,筛选有效杀瘤体外培养体系。通过Trans Well分隔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方式向CTL与MNK45胃癌细胞株组成的体外抗肿瘤培养体系中加入CD4 CD25 Treg细胞,以瑞氏染色显微计数的方法观察Treg细胞对CTL杀伤MNK45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结合ELISA法检测各体系穿孔素浓度,分析影响活性的细胞及免疫学机制。结果质量浓度为2.0×105/ml的CTL与1.0×105/ml MNK45胃癌细胞混合培养,CTL能对MNK45胃癌细胞形成明显的杀伤作用(P<0.01);在此培养体系中以混合培养的方式加入质量浓度为5.0×104/ml CD4 CD25 Treg细胞即可明显抑制培养体系中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如以Trans Well分隔培养的方式将CD4 CD25 Treg细胞与抗肿瘤培养体系分隔培养,达到同样抑制效能(实验组死亡肿瘤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的CD4 CD25 Treg细胞浓度须≥2.0×105/ml。结论CD4 CD25 Treg细胞能够对CTL杀伤MNK45胃癌细胞株的活性形成明显抑制,在Treg细胞与CTL作用的相应细胞和免疫学机制中,细胞接触机制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