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外科冠脉旁路术和室间隔修补术是治疗的首选,但死亡率较高。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和介入治疗封堵穿孔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微创、有效的新方法。我科于2002—2007年采用此种联合介入治疗方法治疗8例此类病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β-内啡肽和μ-阿片受体(MOR)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采取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和10例痛痒症状明显的增殖期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处皮肤与非病变处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所取标本进行β-内啡肽和MOR荧光染色,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MO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所有被检测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真表皮内均发现β-内啡肽和MOR的阳性表达.其中正常人皮肤与瘢痕患者非病变处来源组织真皮与表皮内的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生性瘢痕患处组织真皮与表皮内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0.01).同时,PCR的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MORmRNA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正常皮肤.结论 β-内啡肽和MOB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瘢痕愈合后感觉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曹荣 《医疗保健器具》2014,(9):1209-1210
目的探索沟通技巧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儿科接受治疗的输液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工作外,在输液过程运用了沟通技巧。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在依从性上达到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31,P<0.05)。研究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2,P〈0.05)。研究组满意度得分(99.12±O.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25±1.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92,P<0.05)。结论在小儿患者的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运用沟通技巧,并有效地结合常规护理工作,有助于护理工作者进行有效的穿刺活动,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64.
探究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有效急救护理对策,从而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方法:临床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治疗的3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结果:本文3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均安全度过危险期,并未出现任何不良症状。结论:有效、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对于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5.
自2001年—2002年我们采用核糖核酸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30例,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65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中度或重度,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制定的标准。全部患者年龄在26~64岁,病程1.5~15年,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5例,两者在性别、年龄、病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不孕患者慢性子宫内膜炎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门诊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70例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分为研究组(21例,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与对照组(49例,未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抗苗勒管激素、卵泡刺激素、是否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抗苗勒管激素、卵泡刺激素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组患者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子宫内膜息肉是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孕患者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子宫内膜息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析多发开放性骨折手术室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76例多发开放性骨折患者,根据先后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分别开展常规护理方案和手术室护理方案,统计各组临床指标.结果:在术后切口完全愈合时间、完成护送交接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方面,观察组同对照...  相似文献   
68.
马岚  王新红  曹荣  赵钢  饶志仁 《解剖学报》2009,40(4):527-532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对选择性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反应.方法 25只成年 SD 大鼠,其中15只为接受左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组,5只作为假手术组,5只为对照组.在术前、术后10d、20d、30d(每时段5只)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并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的变化;应用抗Fos蛋白与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抗Fos蛋白与抗酪氨酸羟化酶(TH)的单一或双重免疫荧光法染色,Confocal显微镜下观察延髓MVZ内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荧光强度,Fos/ GFAP双标记星形胶质细胞以及Fos/TH双标记神经元的平均数. 结果 SNI组大鼠与对照组或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0d其痛敏增高(PWMT值降低),20d痛敏达到高峰(PWMT值最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NI术后MVZ内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激活型,GFAP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孤束核及腹外侧区的Fos/GFAP双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及Fos/TH双标记神经元的平均值显著增高,SNI术后20d达到高峰. 结论 SNI术后MVZ内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均被激活.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下,大鼠下丘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成年SD大鼠40只置于24℃、34℃、38.5℃、42℃(10只/每组温度),相对湿度为60%的实验仓内,60min后取出,常规方法灌流固定取脑,下丘脑恒冷箱制片(30μm),应用抗GFAP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和抗GFAP与Fos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观察大鼠急性热应激后,星形胶质细胞在下丘脑内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的变化.结果 24℃时,下丘脑内GFAP阳性细胞较少;34℃时,GFAP在下丘脑内各个核团(下丘脑前区、室旁核、弓状核、视交叉上核和视上核)表达增加,38.5℃时,GFAP表达明显增加,达到峰值;42℃时又降低,并且出现了Fos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热应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讨急性热应激(heat stress,HS)后大鼠脑桥臂旁核Fos蛋白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变化,本实验将大鼠置于恒温恒湿温度舱内,舱内温度调至24℃、34℃、38.5℃或42℃、湿度为60%,建立HS大鼠模型,1h后结束刺激,立即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脑桥臂旁核内Fos蛋白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脑桥臂旁核内可见大量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和GFAP样免疫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其中在24℃~38.5℃组Fos蛋白的表达随温度增加而增加,38.5℃组为高峰,而在42℃组Fos蛋白表达又有所减少。GFAP样免疫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34℃组出现胞体变大,突起增粗的现象,且细胞数量增加,38.5℃组最显著,但在42℃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则有所减少,并出现胞体形态不规则、突起断裂的现象。本实验结果表明脑桥臂旁核参与热应激反应的神经免疫调节,可能为此调节通路的中继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