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目的总结神经型布鲁菌病(NB)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过程,为提高临床和实验室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疗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的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及脑脊液(CSF)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与非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比较平均发病年龄,CSF白细胞数、蛋白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等。 结果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43 ± 14)岁;10例患者来自流行地区,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3例既往诊断布鲁菌病;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6例有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表现;3例患者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伴有听力减退伴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无力,精神状态改变者各4例。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100%)较CSF凝集阳性率(58.3%)和CSF培养阳性率(46.1%)对临床诊断神经型布鲁菌病价值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68、P = 0.005,χ2 = 73.79、P = 0.005);12例NB患者CSF白细胞数(单核为主)和蛋白均不同程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正常或减低,与非NB感染者相比,CSF葡萄糖检测具有重要价值(P均< 0.05)。给予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治疗后12例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神经型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或漏诊,非疫区医务人员应重视CSF血瓶培养及布鲁杆菌凝集,加强多学科协作交流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以及与生物膜相关的菌毛合成系统6个基因,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医院分离到的鲍氏不动杆菌98株,经过L-B肉汤培养基培养后,使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超微结构;使用PCR方法检测各株鲍氏不动杆菌DNA中是否含有菌毛合成系统的6个基因。结果 98株鲍氏不动杆菌有47株能在体外培养中形成生物膜,这些菌株都含有菌毛装配系统的6个基因,体外试验不能形成生物膜的有51株,其中的43株的菌毛合成系统的一个或数个基因的缺失。结论菌毛合成系统的全部6个基因的存在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粪便标本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血清型与毒力基因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6月某院健康体检者及住院非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KPN,检测其黏液表型、 6种荚膜血清型(K1、K2、K3、K5、K54和K57)及6种毒力基因(rmpA、fimH、Aero、mrkA、wabG和ironB),分析不同黏液表型、不同人群来源菌株荚膜血清型与毒力基因分布情况。结果收集粪便标本510份,其中健康体检者92份,住院非腹泻患者418份,分离KPN 107株(健康体检者19株,住院非腹泻患者88株),粪便标本KPN总分离率为20.98%,其中高黏液表型菌24株,非高黏液表型菌83株。分离的KPN中6种血清型和6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以K1、K2、K57、K54血清型为主(48.60%);毒力基因mrkA和wabG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0.65%、83.18%),rmpA+fimH+Aero +mrkA +wabG基因同时检出最常见(30.84%),主要分布于K1、K2、K57、K54血清型中。rmpA和Aero毒力基因主要在K1、K2、K57、K54血清型中检出。健康体检者KPN血清型以K1型为主(26.32%),未检测到K3和K57型;住院非腹泻患者6种血清型均有检出,以K1、K2、K57、K54为主。高黏液表型菌同时携带4种毒力基因以上者占83.33%(20/24),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的32.53%(27/83)(χ2=19.51,P<0.01)。高黏液表型菌中K1、K2、K57、K54血清型总检出率为91.67%(22/24),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的36.14%(30/83); rmpA、Aero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95.83%,均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组(分别为31.32%、30.12%)(均P<0.05)。结论粪便中分离的KPN均检测到强毒力荚膜血清型和多种毒力基因,尤其在高黏液表型菌和住院患者分离菌中,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BL联合MDT教学模式在临床微生物检验规范化培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名实行CBL联合MDT教学模式的学生为研究组,既往实行传统教学模式的20名学生为对照组,通过理论考核、病原诊断分析、操作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评价CBL联合MDT教学模式的效果。结果研究组学生出组考核总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病原诊断分析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BL联合MDT教学模式可加强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未来的工作。CBL联合MDT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微生物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耐药结节细胞分化(RND)外排泵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中的分布情况及与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 收集该院临床分离的CRKP菌株,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等;采用生物膜形成试验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生物膜形成情况;采用二代测序数据分析RND外排泵基因、耐药基因、分子分型等;采用PCR扩增RND外排泵基因。结果 63株CRKP中87.3%来源于痰液,77.5%分离自重症监护室(ICU)。二代测序显示,多数菌株携带10余种耐药基因,55.6%菌株耐药基因与表型匹配;携带RND外排泵基因的61株菌株中,PCR扩增阳性23株(37.7%),荚膜血清型主要为KL64(95.7%);PCR扩增阴性38株(62.3%),荚膜血清型较分散,包括KL64(77.5%)、KL47(10.0%)、K50(7.5%)和K20(5.0%)这4种;24 h生物膜阳性31株(49.2%),36 h生物膜阳性48株(76.2%);RND阳性与阴性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KP主要分离自ICU老年患者,多数菌株存在RND外排泵基因但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直接鉴定阳性厌氧血培养瓶中细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评价不同前处理方法用于质谱快速鉴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临床非重复阳性厌氧血培养瓶,经革兰染色镜检确认均有菌生长。利用分离胶促凝管法和0.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法处理阳性厌氧血培养瓶并用MALDI-TOF MS直接鉴定,与转种后菌落鉴定结果相比较,分析鉴定准确率和一致性。结果共收集阳性厌氧血培养瓶240瓶,包括单菌阳性234瓶,混合菌6瓶,平均报阳时间为(16.87±13.12)h;218瓶(90.83%)可用MALDI-TOF MS直接鉴定,4瓶(1.67%)混合菌生长仅鉴定其中一种菌或无可靠鉴定结果。SDS法和分离胶法对革兰阴性菌的鉴定准确率(94.81%、94.16%)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87.50%、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9.53,P0.05);SDS法和分离胶法直接鉴定与菌落鉴定结果的一致率分别为92.31%、89.74%。SDS法前处理鉴定的准确率和鉴定分值≥2.0的比例(94.17%、69.23%)均高于分离胶法(90.83%、65.81%);SDS法厌氧菌的鉴定分值≥2.0的比例(83.33%)明显高于分离胶法(58.33%)。结论 MALDI-TOF MS可应用于临床常见厌氧血培养阳性菌的鉴定,SDS法前处理对厌氧菌的快速鉴定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外科感染患者分离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某院外科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1 208株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0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G-)菌780株(64.57%),革兰阳性(G+)菌301株(24.92%),真菌127株(10.51%)。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44.78%)、尿液(21.11%)、血液(11.51%)、脓液分泌物(10.26%)等。药敏结果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62.60%和33.61%,二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76%和15.5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38.93%和75.8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71.68%和87.93%。结论该院外科感染分离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多重耐药严重,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多重PCR方法检测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适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快速检测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方法筛选临床分离鉴定的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05株;用热煮沸法提取DNA,采用多重PCR技术,优化反应条件,同时扩增OXA酶基因(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blaOXA-58-like)和整合酶基因(intI1,intI2),扩增产物经凝胶成像系统分析。结果105株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76株是blaOXA-51-like blaOXA-23-like intI1基因型,18株是blaOXA-51-like intI1基因型,10株是blaOXA-51-like blaOXA-23-like基因型,1株是blaOXA-51-like blaOXA-23-like blaOXA-58-like基因型。未检测出携带有blaOXA-24-like和intI2基因的菌株。结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流行趋势与其携带的OXA酶基因和整合酶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提高了检验科室在标本接收,结果报告,患者查询,工作统计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的碳青酶烯酶及整合酶基因。方法从70株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中用PCR方法测定碳青酶烯酶OXA23类、OXA24类、OXA51类和OXA58类基因及Ⅰ类和Ⅱ类整合酶基因,对扩增阳性的碳青酶烯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结果获得OXA-23类基因阳性56株,占80.0%,OXA-58类基因阳性1株,仅1株菌OXA51类基因阴性;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61株,占87.1%,未测得OXA24类碳青酶烯酶和Ⅱ类整合酶基因;序列分析提示分离的CRAba为OXA-23型和OXA-58型,所测菌株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耐药,对多黏菌素B一致性敏感。结论新近出现的CRAba菌株主要是以Ⅰ类整合子携带的OXA-23型碳青酶烯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