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55篇
  免费   948篇
  国内免费   887篇
耳鼻咽喉   207篇
儿科学   132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899篇
口腔科学   89篇
临床医学   2592篇
内科学   1207篇
皮肤病学   91篇
神经病学   523篇
特种医学   798篇
外科学   1278篇
综合类   4743篇
预防医学   2156篇
眼科学   278篇
药学   1668篇
  21篇
中国医学   1789篇
肿瘤学   769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43篇
  2022年   443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429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827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884篇
  2011年   882篇
  2010年   854篇
  2009年   925篇
  2008年   918篇
  2007年   857篇
  2006年   825篇
  2005年   769篇
  2004年   737篇
  2003年   720篇
  2002年   637篇
  2001年   631篇
  2000年   559篇
  1999年   470篇
  1998年   386篇
  1997年   418篇
  1996年   421篇
  1995年   436篇
  1994年   316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73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122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83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3篇
  1976年   9篇
  1964年   8篇
  1963年   7篇
  195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左下腹造口的325例分为两组,试验组185例采用左下腹经腹膜外隧道、肛直角重建可控性造口术,对照组124例采用左下腹直接经腹膜造口术。观察两组病例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造口排便情况;排便前是否有便意;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一周排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排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造口感觉指标及自主控制排便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较传统直接经腹膜造口术有更好的控便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2.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肝囊肿开窗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总结我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囊肿开窗术经验.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20例胆囊结石并肝囊肿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C后,先穿刺,再切开,切除部分囊壁,电凝囊内壁,大的囊肿用大网膜填塞的方法治疗肝囊肿.除一例术后因为囊肿液体的刺激所致的腹部隐痛外,其他效果良好,认为对胆囊结石需要行LC者,肝囊肿不大(<10cm)而且在肝表面,用检验和物理检查排除寄生虫性肝囊肿,肝癌肿瘤中心液化,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以外,在进行LC的同时行肝囊肿开窗术,以解除肝囊中继续增大对肝脏压迫的后患.对囊肿大,位置深,不能肯定为单纯肝囊肿的病人建议行开腹手术治疗,以防胆漏,血管损伤.对囊肿小的(<5cm)位于肝深面的病人可以观察.  相似文献   
993.
患者 女,25岁,左面颊疼痛3年.患者3年前出现左面颊疼痛,CT检查发现左颞下窝翼内肌处有约3 cm×4 cm肿块,密度基本均匀,与周围肌肉组织分界欠清,颅底骨未见破坏,考虑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994.
钝性脾损伤非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钝性脾损伤非手术治疗的监测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4月连续收治的95例钝性脾损伤患者中行非手术治疗的82例(86.3%)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5例应用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监测腹腔出血,38例行非术中自体血回输.全部病例随访3周~8个月.结果 82例非手术治疗全部成功,其中Ⅲ~Ⅳ级钝性脾损伤34例、55岁以上者6例、损伤严重度评分≥16分者14例.37例腹腔出血量500 ml,引流腹腔血量30~2400 ml.38例回输自体血量共23 300 ml,平均613 ml.随访除脾介入术后并发脾假性囊肿1例外,无延迟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大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钝性脾损伤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运用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回收并监测腹腔出血及非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可明显提高钝性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5.
套管法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是借助金属套管用螺丝钉固定后踝骨片,具有不切断跟腱、避免钻头钻体与软组织缠绕磨擦、解剖复位率高、再次手术取螺钉操作简便等优点,介绍如下。1 材料:①内径稍大于螺丝钉帽直径的金属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探索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 factor 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联用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神经纤维再生修复的促进作用和对失神经支配的小腿三头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手术钳夹损伤坐骨神经后,损伤处神经内注射NGF和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每日在术侧腓肠肌内注射药物,术后4、8、12周,进行足印分析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取小腿三头肌称湿重,取脊髓及神经肌肉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联用NGF bFGF,能显著改善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功能指数,有效地减轻由于失神经支配后肌肉的萎缩,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与再生。[结论]联用NGF、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神经纤维再生修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减轻失神经支配的小腿三头肌的萎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5月对5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施行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腹腔镜下切除胆囊后,保留胆囊管长1.0~1.5 cm,沿胆囊管纵轴剪开胆囊管前壁至胆总管,再沿胆总管纵轴向下切开胆总管0.3~1.1 cm,经此切口内镜取净胆道结石并判断Oddi括约肌功能是否正常。从胆总管切开处的下方开始,向胆囊管切开处的盲端方向先行黏膜层缝合,然后肌层缝合,距胆总管0.2 cm结扎胆囊管。腹腔放置引流管。结果 55例手术均获成功,胆囊管直径0.3~0.6cm,平均0.45 cm;胆囊管切开长度1.0~1.5 cm,平均1.3 cm;胆总管切开长度0.3~1.1 cm,平均0.5 cm。腹腔引流管留置3~5 d。术前术后MRCP对比胆总管直径无异常改变。1例术后出现胆漏,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腹痛、腹胀2例,48 h后缓解。1例术后5 d出现间歇性腹痛,7 d出现黄疸,9 d后腹痛缓解,黄疸消退。术后住院时间7~13 d,平均8 d。55例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5月,无残余结石及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行。  相似文献   
99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4~18岁青少年所发生的不明原因的Cobb≥10°的脊柱三维结构畸形,是青少年脊柱畸形中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AI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青少年时期的第五大常见病。有研究表明,AIS除与骨密度、激素水平和基因表达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儿童和青少年不正确的姿势行为有关。1%~4%[3]的青少年生长发育受到了AIS影响,在影响外观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因此对于AIS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目前的影像学技术清晰显示病变结构的同时,并对大量的图像数据做出快速诊断和风险评估给医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发生侧凸的脊柱在形态学上有其独有的特征,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些特征为人工智能的介入提供了切入点。近年来,在我国乃至全世界,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脊柱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目前深度学习在脊柱疾病诊断及创伤内固定方面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是针对AIS的深度学习仍缺乏综述性报道。笔者就AIS诊疗的不同方面,综述深度学习在其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在射频消融(RFA)获得影像学完全消融后,以安全边界(SM)≥1 cm为目标的巩同性重复RFA(CRRFA)对于局部肿瘤进展的影响.方法 课题组在2002年7月至2009年7月间,共收治152例完全消融的AFP阴性HCC.其中,影像学分析显示肿瘤周边部分区域SM<1 cm者110例,所有区域SM≥1 cm者42例.在SM<1 cm的110例患者中,59例在首次RFA后6个月内接受了CRRFA,其余51例选择了临床观察随访.然后,据此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分为窄SM-CRRFA组(n=41)和窄SM-单次RFA组(n=37).此外,还从42例SM≥1.0 cm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纳入宽SM-单次RFA组(n=30).对三组患者的局部无瘤生存率进行了比较.结果 窄SM-CRRFA组1年、2年、3年、4年和5年局部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0.9%、69.6%、47.2%和33.0%;窄SM-单次RFA组分别为85.9%、66.5%、43.5%、15.8%和0.0%;宽SM-单次RFA组分别为92.7%、83.7%、59.3%、36.9%和9.2%.三组间局部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9,P=0.001).两两比较结果 显示,窄SM-CRRFA组和宽SM-单次RFA组的累积局部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高于窄SM-单次RFA组(χ2分别为9.353和5.375,P值分别为0.002和0.020);窄SM-CRRFA组与宽SM-单次RFA组局部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5,P=0.182).结论 对于直径3~5 cm的AFP阴性HCC,RFA治疗后SM≥1 cm是影响局部肿瘤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SM<1 cm者,CRRFA可显著提高局部无瘤生存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role of consolidative repea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RRFA) based on safety margin (SM) analyses in local tumor control for alpha-fetoprotein (AFP) nega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atients who had been shown to have radiological complete ablation (CA)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Methods From July 2002 to July 2009,152 AFP negative HCC patients who were shown to have radiological CA with RFA 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mong them, 110 patients had a SM of less than 1 cm and the other 42 patients had a SM of 1cm or more. Among 110 patients with SM less than 1 cm, fifty nine patients accepted CRRFA within 6 months after the first RFA and 51 did not. From these patients, a narrow SM-CRRFA group (n=41) and a narrow SM-single RFA group (n=37) were enrolled respectively. The wide SM-single RFA group (n= 30) was enrolled from the 42 patients with a SM of 1 cm or more.The LTP (local tumo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 of the 3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a log-rank test. Results One-, two-, three-, four-, and five-year LTP-free survival rates respectively were 97. 1%, 90.9%, 69.6%, 47.2%, and 33. 0% in the narrow SM-CRRFA patients. 85.9%, 66. 5%,43.5%, 15.8%, and 0. 0%, in the narrow SM-single RFA patients, and were 92.7%, 83.7%,59.3%, 36. 9%, and 9.2% in the wide SM-single RFA patien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χ2 = 14. 789, P= 0. 001) between the groups. Conclusions An ablation zone with an SM of 1 cm or greater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local control of AFP negative HCC ranging from 3 to 5 cm in diameter. For these patients with a SM of less than 1 cm, CRRFA improved the overall local control outcomes.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理。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8)、假手术组(SO组,n=24)、SAP组(n=24)及NAC组(n=24),后3组再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12及24 h 3个时间点组,每个时间点组8只大鼠。通过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作大鼠SAP模型,SO组大鼠则通过胰胆管逆行注射生理盐水。NAC组大鼠于造模前1 h经腹腔注射NAC,而SO组和SAP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ON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麻醉后直接取右心室血5 mL及回肠组织约5 cm,余3组大鼠则于术后6、12及24 h麻醉后取材。检测血浆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D-乳酸及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检测回肠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髓过氧化物酶(MPO)及丙二醛(MDA)含量;观察回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回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对其进行评分;检测回肠组织bax和bcl-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时相SAP组比较,NAC组大鼠各时相的血浆CRP水平均较低(P〈0.05),而AMY水平在12 h和24 h时较低(P〈0.05);NAC组大鼠的DAO、内毒素及D-乳酸水平在12 h和24 h时均较低(P〈0.05),但DAO水平在6 h时高于SAP组(P〈0.05);NAC组大鼠各时相回肠组织中的MPO及MDA水平均较低(P〈0.05),而T-SOD水平则在12 h和24 h时较高(P〈0.05);NAC组大鼠回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均较低(P〈0.01),组织病理学评分在12 h及24 h时亦较低(P〈0.05);NAC组大鼠回肠组织中bax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低(P〈0.05),而bcl-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则均较高(P〈0.05)。结论 NAC对SAP大鼠的肠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除了抗氧化作用外,还可能与其抗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