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通过对自制压模成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髋关节术后慢性感染二期手术中应用效果和作用的分析及文献学习,了解相关疾病的处理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 年1月至 2012 年6月,经治的8例髋关节术后慢性感染患者,初次手术据诊断平均间隔4年,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7例,股骨头坏死术后感染1例,均采用二期手术治疗,平均间隔时间 13 个月,一期使用术中自制含万古霉素的关节型骨水泥占位器进行治疗,待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长柄骨水泥假体植入术。观察患者关节功能及满意度情况、感染的控制情况、占位器翻修及并发症等使用情况。结果 8例均随访,Harris 评分由一期手术前的 39 分提高至术后的 63 分,二期翻修术后 Harris 评分 86 分,患者满意度 100%,术后感染控制率均为 100%,无感染复发,无早期假体松动情况,患者可使用占位器部分负重活动,未出现占位器脱位,出现1例占位器断裂。结论 术中制作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二期手术可以较好的治疗髋关节术后感染,维持翻修期间关节功能,采用一些改良的技术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氨甲环酸(TA)、和自体血回输3种血液管理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TKA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EPO组、TA组、自体血回输组和空白对照组,4组患者围术期采取不同的血液管理方法.比较患者术后Hb、异体输血、失血等数据,并计算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男20例,女88例;平均年龄(70.6±6.4)岁;BMI (26.97±3.51)kg/m2.EPO组31例,TA组28例,自体血组28例和空白对照组21例.对照组围术期Hb变化差值(43.7±8.2)g/L大于其他3组(36.8±13.6)、(35.0±8.7)、(27.1±14.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PO组、TA组、自体血回输组和对照组术后异体血输注率分别为19.4%、7.1%、32.1%和28.6%,TA组异体输血率显著少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组总失血量(1 536±438)ml,对照组(1 476±263)ml,明显多于EPO组[(1 179±378)ml]和TA组[(1 057±2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EPO、TA、自体血回输3种血液管理方法均可以有效改善TKA的失血情况.3种方法中,TA可获得相对较好的疗效,但由于TKA失血较多,建议联合多种血液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方法 2001年12月-2007年5月,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172例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结果 14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5个月(6~42个月),优良率89.0%.26例患者于围手术期内出现全身性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等.21例出现局部并发症包括复位及固定不满意,术中股骨近端劈裂,股骨远端拉力螺钉头颈内切割伴松动退钉,拉力螺钉切出并突入关节腔和髋内翻等. 结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适合于大多数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充分评估生理机能及控制并存病是手术安全的前提.提高手术操作技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1年内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发现可能阻碍患者膝关节快速康复的功能障碍。 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宣武医院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首次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243例(256膝)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记录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knee scale, HSS-KS)及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关注膝关节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功能活动、疼痛、僵硬、功能活动困难程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其在术前及术后1年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转归。 结果:完成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的病例数为94、60、39。HSS-KS总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在术后显著降低,三者术后1至6个月持续增加;肌力评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术后1个月恢复术前水平,僵硬评分术后有降低趋势,术后1个月较术后显著降低,屈曲畸形评分术后显著提高,之后三者改善不明显;WOMAC总分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疼痛评分术后显著降低,活动困难评分术后显著升高,三者术后1—6个月持续降低,所有观察指标在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无显著差异。 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6个月内的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术后6—12个月无明显改善。如何更快地改善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和功能活动需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5.
65岁以上老年骨科患者手术风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与老年骨科病人手术后不良结果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0月期间住院的339例65岁以上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潜在性手术风险因素作为变量,术后死亡及各种手术后并发症作为因变量。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死亡率为3.5%,13.6%的住院病人术后出现1个以上的并发症。ASA评估Ⅲ级以上、心功能Ⅱ级以上、肾功能不全及神志状况的异常对术后死亡率有显著影响。心功能Ⅱ级以上、心律失常、ASA评估Ⅲ级以上、术前饮食状况的异常和手术级别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尽管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大部分恢复顺利,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并发症(13.6%)和术后死亡率(3.5%)。术前ASA评估Ⅲ级以上、心功能Ⅱ级以上是影响术后结果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每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都应行功能锻炼,尤其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更应强调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康复训练.功能锻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关节使用效果.患者往往把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现象误以为是"出了毛病",因此增加了心理负担,有的甚至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欲望,延误了康复训练的正常进行,不利于患者术后已经改善的关节功能状态的维持,进一步影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总结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规律的现象,这些征象属于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也一定会逐渐变好.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患者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保证正常康复训练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分( PRESGOP)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计数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OSSUM)的有效性、相关性及预测的准确性,探讨PRESGOP评分在预测老年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方面的效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收集所有入骨科的65岁以上患者资料,按照PRESGOP、APACHE、POSSUM评分表分别计算评分结果。剔除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再记录术后预后情况,共纳入401例患者。按照有无并发症、有无死亡分别分成2组,依次对PRESGOP、APACHE、POSSUM评分结果进行分析,另比较3种评分结果间的相关性以及预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的差异。结果 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3种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仅PRESGO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评分间两两相关(P<0.05)。PRESGOP、APACHE、POSSUM 3种评分总分与不良预后所得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1、0.634、0.751,3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死亡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0.877、0.836,仅PRESGO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GOP、APACHE、POSSUM 3种评分在老年骨科患者评价方面具有良好相关性,在预测骨科老年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方面同样有效,PRESGOP的效能相对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远隔缺血后适应是否能够提高老龄大鼠体内骨折愈合过程中各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骨折愈合。方法选取64只老龄大鼠(18~20月龄),制作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后随机分为远隔缺血后适应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应用大鼠肢体缺血适应仪对远隔缺血后适应组进行缺血后适应干预,对照组做空白对照。在骨折后第7、14、28、42天取材。然后通过Micro-CT、生物力学、qRT-PCR以及Westenblot等方法检测两组老年大鼠骨折侧骨组织的结构、骨强度、成骨标志物以及低氧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术后第14、28天和42天远隔缺血后适应组的骨痂体积以及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远隔缺血后适应组大鼠胫骨标本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和强度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在术后第7、14、28天时,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骨折后短期的适宜频率的远隔缺血后适应可以促进老龄大鼠胫骨骨折愈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诱导成骨以及促进血管生成两方面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 方法 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4.0 mm钛质空心钉经皮内固定治疗18例合并后踝骨折患者,包括旋后外旋Ⅳ度14例,旋前外旋Ⅳ度4例.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大小在侧位X线片上均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的1/4,且移位程度大于2 mm.术前常规进行踝关节螺旋CT检查,了解后踝骨折块大小、移位情况以及横断面主骨折线与踝关节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术中首先复位并固定外踝和内踝,根据术前CT情况选择术中导针的位置与方向,经皮微创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6.5个月(6~35个月)随访,后踝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优11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 结论 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势;术前根据CT制定详细的术中计划,确保导针的位置及方向正确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