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梳理文献中针灸治疗过程产生舒适感的阐述,并探讨其生物学基础;对舒适度进行简单的分级,指出针刺治疗过程中取得舒适感的重要意义。考虑到现代临床对治疗少痛化和无害化的追求,目前针灸临床中应提倡和普及糖针。  相似文献   
52.
蔡虹  石宏  逯波  景向红 《针刺研究》2007,32(3):182-183
实验研究表明,急性高血糖和慢性糖尿病(DM)都会加重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导致学习记忆障碍。针刺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脑缺血都具有良好的疗效,与针刺能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有关。本研究在已经建立的DM合并脑缺血导致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基础上,观察针刺对其海马CA1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AChE)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臂旁核的形态学研究-体表内脏信息传入中的重要核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臂务核形态学的研究进展;归纳了不同种属臂旁核的细胞构筑;总结了臂旁核与脊髓、脑干、前脑以及其它部位的纤维联系;并对其在体表内脏相关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54.
腧穴结构是针灸发挥生物学效应的载体。虽然研究者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腧穴结构的探索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几个不同的认识阶段,但是对它的认识程度仍然严重滞后于时代的要求。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形态学研究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研究腧穴结构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从体表和局部解剖学水平更好地认识腧穴的结构,而且可以从微观水平揭示腧穴结构中所包含的多种细胞及其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与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从而促进从穴区局部和全身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角度出发,更深入探讨针灸的生物学效应。从显微结构入手观察与腧穴相关的多种细胞及其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有助于从静态到动态变化的角度增进对腧穴本质的认识。这可能成为今后深入了解腧穴功能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5.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的研究任务是:建立动态、同步、多指标穴位内脏效应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内脏病变时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比较,阐明穴位特异性诊断功能的规律性;研究刺激所选的不同代表性穴位时内脏特异性效应的异同,阐明穴位治疗效应的相对特异性规律。目前各子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研究平台的建立和动物模型的建立,预实验已经结束,大部分正式实验已经展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6篇。1研究平台的建立目前课题组已经建立起以下研究平台:1)无创微机化的肠鸣音检测…  相似文献   
56.
景向红  朱兵 《针刺研究》2007,32(2):F0002-F0002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的研究任务是:建立动态、同步、多指标穴位内脏效应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内脏病变时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比较,阐明穴位特异性诊断功能的规律性:研究刺激所选的不同代表性穴位时内脏特异性效应的异同,阐明穴位治疗效应的相对特异性规律。目前各子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研究平台的建立和动物模型的建立,预实验已经结束,大部分正式实验已经展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6篇。  相似文献   
57.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和口服生理盐水组(10只)。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当天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h后)以及第2、3、4、5天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呈一定的节段性,分布的节段从胸2-腰4(T2-L4),主要分布在胸6-腰1(T6-L1);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膈俞"(相关百分比为47.5%)、"脊中"(相关百分比为58.82%)、"脾俞"(相关百分比为88.23%)、"胃俞"(相关百分比为82.35%)、"中脘"(相关百分比为17.64%)、"上脘"(相关百分比为5.88%)。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口服稀盐酸组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P0.05。这些渗出点和疾病的过程相关,呈现动态分布,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疾病的自愈渗出点消退。结论: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呈现神经节段分布并与"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相似文献   
58.
目的: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示踪技术揭示太溪穴区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性联系。方法:将5μL1%HRP分别注入10只雄性SD大鼠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相当于人体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36 h后将动物灌流固定,取出大脑、延髓、脊髓和L1-L6双侧的背根神经节,然后将各部位的组织切片进行四甲基联苯胺组织化学染色来显示HRP标记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终末。结果:所有HRP标记均出现在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中。被HRP标记的神经节细胞分布在L4-L6的背根神经节,数量依次为L5L4L6,而被HRP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呈柱状分布在L4-L6节段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外侧部和中外侧部;同时,被HRP标记的跨神经节细胞中枢端神经纤维投射集中分布在L4-L6节段脊髓后角第Ⅰ、Ⅱ层的中间部,并散在分布于薄束核的中间部。结论:应用HRP神经示踪技术证明,与"太溪"穴区相关的初级神经元传出及其中枢传入在背根节、脊髓和薄束核的对应部位分别表现为节段或区域性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59.
将荧光素PI和Bb分别注入一侧孤束核尾段 (一般内脏部 )和同侧脊髓背角 ,在臂旁核观察到PI单标、Bb单标及PI/Bb双标神经元。其中PI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 F核中上 2 / 3段 ,Bb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 F核的中下 2 / 3段 ,PI/B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 F核的中 1 / 3段 ,占标记神经元总数的 1 6 .2 8%。双标神经元以多角形为主 ,直径 1 0~ 1 8μm。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为了观察束缚固定和异氟烷(流量:0.8 L,浓度:1.5%)麻醉状态中大鼠的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并通过比较9天每天30 min束缚干预和异氟烷麻醉对大鼠的体重、痛阈以及与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来评估长期使用异氟烷麻醉和束缚固定对大鼠应激程度的影响,选择更适宜的大鼠固定方法,为基础医学的实验方法提供重要的参考。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束缚组,异氟烷麻醉组。急性实验通过记录大鼠心电图15 min,观察束缚固定和异氟烷麻醉情况下大鼠心率,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慢性实验中比较连续干预9天(30 min/d)前后3组大鼠体重、痛阈变化以及与应激状态相关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 1)急性试验: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束缚干预和异氟烷麻醉均造成大鼠心率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异氟烷麻醉组相比,束缚组大鼠心率增加更显著(P0.05)。与空白组和束缚组大鼠相比,异氟烷麻醉大鼠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SDRR值和频域指标HF值均降低(P0.01;P0.05),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LF值和LF/HF值均升高(P0.05,P0.01)。2)慢性实验:与空白组大鼠相比,长期的束缚和异氟烷麻醉干预造成大鼠体重增幅均减少(P0.05)。与异氟烷麻醉组相比,束缚组大鼠体重增幅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空白组大鼠和异氟烷麻醉组大鼠相比,束缚组大鼠痛阈降低(P0.05);空白组大鼠和异氟烷麻醉组大鼠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大鼠和异氟烷麻醉组大鼠相比,束缚组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和肾上腺中皮质酮(Corticosterone, CORT)含量降低(P0.05),而血清CRH含量和CORT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以上结果提示:低浓度的异氟烷造成麻醉中大鼠心率增加,心率变异性下降,产生以交感兴奋为主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改变。多次束缚固定易造成大鼠HPA轴激活,产生慢性应激的效应。在长期需要固定动物的实验中,与束缚固定相比异氟烷麻醉是更好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