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16篇 |
外科学 | 39篇 |
综合类 | 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电击引颤法在吸入麻醉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击引颤法在吸入麻醉药研究中的应用周伟晏馥霞刘进本研究为1995年卫生部优秀青年人才科研资金资助项目作者单位:443003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周伟),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晏馥霞、刘进)吸入麻醉药对心脏毒性的比... 相似文献
32.
左右心房联合测压导管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左右心房联合测压导管(简称联管)用于心脏手术围术期左心房压力监测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40例术中需左心房压力监测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年龄1~4岁;体质量8~15 ks.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静脉和吸入复合全身麻醉方法,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麻醉诱导后,经右侧颈内静脉分别置入联管和单腔导管至左心房.联管是由5.5-F的改良三腔中心静脉导管和内置于中心腔的微导管组成,微导管长于改良三腔导管.单腔管是20 G的中心静脉导管,为常规使用的左心房留置导管.手术期间,在完成心内修补后将微导管和单腔管尖端经房间隔放入左心房.记录手术结束时和回到恢复室后的二管压力测定值,并评估操作难易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管左心房压力测定值与单腔管左心房压力测定值明显相关,手术结束时压力值的相关系数r=0.974(P=0),回恢复室左心房压力测定值的相关系数r=0.949(P=0).留置导管期间和围术期无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儿无死亡.结论 联管测定左心房压力值与单腔管相近,数据准确,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可替代单腔导管监测左心房压力.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通道(CAVSD)伴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矫治术后快速康复(fast track,FT)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共收治CAVSD矫治术后婴幼儿患者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4~36个月(12.5±8.9个月)。均按照快速康复临床管理路径行快速康复治疗。分析患者二次气管内插管率,住PICU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结果 51例患者中有21例(41.17%)行快速康复治疗,均在术后8 h内拔除气管内插管。术后患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显著下降(39.59 mm Hg vs.24.50 mm Hg,t=5.514,P0.05),住PICU时间2.05±0.87 d(18 h~3 d)。1例48 h后因肺部感染二次气管内插管,插管原因与快速康复无关。随访3~6个月,21例患者心功能良好,无二次手术和死亡患者。结论快速康复治疗对部分伴PAH的CAVSD矫治术患者是安全、可行的,能够减少住ICU的天数;但对重度PAH患者的快速康复治疗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小儿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技术应用于幼猪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全麻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普通幼猪42只,基础麻醉采用氯胺酮加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射,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芬太尼、哌库溴铵和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并辅助吸入七氟烷;CPB全流量后停止机械通气,给予可调压力限制阀0.49 kPa压力静态膨肺,主动脉开放后吸痰,手控通气膨肺,恢复机械通气;根据动脉血气结果纠正内环境紊乱,复温期间泵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维持循环稳定,心律失常根据其类型给予相应的处理;监测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参数、麻醉总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PB转机时间。结果 1只死于CPB后心脏骤停,余41只完成至实验终点,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25±8)min,CPB转机时间为(184±10)min,麻醉总时间为(335±17)min。结论小儿心脏手术麻醉管理方法应用于幼猪低温低流量CPB心脏手术全麻效果满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5.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发育生理和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上针对这一人群的术后镇痛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仅被提供最少甚至不进行麻醉和镇痛。随着对生理学的深入研究,新生儿镇痛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术后镇痛也开始向按需的多模式镇痛方向发展。临床上针对新生儿出现各种各样的术后镇痛方式,但目前仍未有针对新生儿术后镇痛的药物和措施制定统一的指南,临床医师对新生儿术后镇痛的实施仍有顾虑。因此本文对已有的新生儿术后镇痛的方法进行总结,数据主要来自已发表的临床研究、病例报道和个案报道,对术后镇痛中使用的各类药物的具体用量、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进行统计,以便于临床医生应用时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根据镇痛药物分类,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曲马多,非阿片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酮咯酸,吡硝胺,局部麻醉药如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混合局麻药,并对相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非药物镇痛方法包括给予高糖溶液、非营养性吸吮、体位改变等措施。新生儿的特殊性使各类操作和效果评估的难度和风险均提高,各类镇痛方法仍需大量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6.
目的:ACC(Aristotle comprehensive complexity score)评分系统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难度评估的工具,能够预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死亡率和病残率。本文目的在于探讨ACC评分对动脉调转术(ASO)后患儿早期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8-01至2010-01小儿外科中心ASO手术患儿171例。计算所有患儿ACC分值,分析ACC评分对ASO术后患儿死亡率及快速康复治疗的影响,以线性回归分析ACC评分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171例患儿ACC评分结果为12.44±2.33(10~21.5,中位数13),死亡人数7例。171例患儿中,6例ACC评分大于20,死亡5例。23例快速康复治疗患儿ACC评分<13,快速康复患儿与非快速康复患儿AC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ACC评分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8.03,R2=0.921,P=0.000)。结论:ACC评分与ASO患儿术后早期死亡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呈明显正相关,ACC评分大于20的患儿死亡率高,应积极降低其非手术依赖风险。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价长时间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对幼猪未成熟脑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北京长白幼猪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麻醉后正中开胸,常规建立CPB,体温降至25℃后,开始低流量循环(50 ml· kg-1· min-1),主动脉阻断120 min后开放,停机后观察120 min取脑海马组织;对照组麻醉后开胸,取脑海马组织.实验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即刻(T1)、停机后5 min (T2)、120 min(T3)取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实验组、对照组脑海马组织行HE染色病理检查;ELISA法测海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蛋白β亚型(S100 protein beta subtypes,S100β).结果 实验组1只死于CPB停机后心脏骤停,余9只和对照组5只完成至实验结束.与T1比较,实验组T2的IL-6、TNF-α分别升高7.01%(P<0.05)、3.52%(P<0.05);T3的IL-6、TNF-α分别升高5.10%(P<0.05)、1.47%(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可见脑损伤病理学改变,NSE、S100β分别升高40.08% (P<0.05)、29.66%( P<0.05). 结论 深低温低流量CPB心脏手术可造成幼猪脑组织损伤,并证实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8.
39.
背景 术后急性肺损伤是小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小儿心脏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的 CPB后肺损伤可导致患儿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增加术后并发症,CPB期间及CPB后期可采用一定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从而改善术后呼吸功能. 内容 目前关于CPB心脏手术中肺损伤机制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研究很广泛,但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相对缺乏,且具有局限性. 趋向 为减轻肺损伤、改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预后,小儿CPB心脏手术中呼吸管理策略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0.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的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与心室的衔接异常,分为两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图1A)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图1B)。前者的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10%,仅次于法乐四联症(12%~14%),是2个月内婴儿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时治疗90%的患儿在1岁内死亡。后者血液循环已经达到生理上的矫正,若无合并其他畸形,不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