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加强监测,掌握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情现状及进展,完成水氟可疑超标地区的饮用水氟含量筛查。方法按照GB/T5750-2006检测饮用水氟含量,并计算算术均值;如发现饮水氟含量超标(大于1mg/L),则运用Dean法调查病区村8-12岁所有儿童氟斑牙情况,计算氟斑牙检出率,以及根据《地方性氟骨症的临床诊断标准》调查病区村16岁以上人群氟骨症情况,计算氟骨症检出率。结果共检测了150份饮用水,有6份水氟含量超过国家水氟含量标准(1.00mg/L),合格率为96%;鹅颈关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16.10%;氟骨症病人检出率为0。结论重庆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饮用水水氟含量合格,病情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92.
重庆市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庆市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情分布特征.方法:运用Dean氏法检查病区县所有病区村的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计算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缺损率、氟斑牙指数;运用氟骨症临床诊断标准检查病区县病区村16岁以上人群的氟骨症患病情情况,计算氟骨症检出率.结果:燃煤型氟中毒病区县病区村数从原来的1269个降低到现在的666个,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缺损率、氟斑牙指数分别为51.05%、4.27%、0.83,氟骨症检出率为1.19%;病区类型重病区从原来的164个降到16个,中病区从原来的122个降到36个,轻病区从原来的380个上升到480个,成为控制病区的有139个.结论:重庆市燃煤型氟中毒病氟斑牙病情逐渐减轻,病情程度逐渐下降,病区类型逐渐减轻,说明通过20年的采取以改炉改灶为主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较好;新的病区村出现和部分病区村病情加重的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重庆市6个示范村降氟除氟技术措施实施效果,为降氟除氟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个示范村降氟除氟技术设施进行质量抽查,检查8~12岁儿童氟斑牙、成人氟骨症病情,检测空气氟和尿氟,测试居民和儿童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6个示范村炉灶改造落实率为96.76%。炉改造合格率为97.0%,炉正确使用率为98.0%;灶改造合格率为97.7%,灶正确使用率为96.7%。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67.00%,缺损率为10.40%,氟斑牙指数为1.49;成人氟骨症无变化。居民与学生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6.4%、96.9%。空气氟旺火期0.0059mg/m3,封火期0.0028mg/m3。尿氟检测306份,中位数为0.69mg/L。结论在课题实施1年后,示范村炉灶落实率、炉灶合格率、炉灶正确使用率显著提高,降氟除氟技术措施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HSP70—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抑制HSP70—2表达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周期影响的详细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SP70—2在45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HSP70—2在5种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设计合成针对HSP70—2基因的特异性shR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HSP70-2shRNA1和HSP70—2shRNA2。转染肝癌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blot检测HSP70—2表达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Cdc2(Tyr15)、Cdc25C、Cdc2和cyclinB1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45例肝癌组织中有33例(73.3%)HSP70—2蛋白表达阳性,45例癌旁组织中仅4例(8.9%)表达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HSP70—2蛋白在HepG2、Bel-402、Huh-7、Hep3B、SMMC-7721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L02细胞中的表达。HSP70—2shRNA1和shRNA2均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Bel-7402中HSP70-2的表达。与controlshRNA组相比,转染HSP70-2shRNA1和shRNA2组HepG2和Bel-7402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均明显减慢,细胞周期表现为处于G1/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增加。Westernblot检测发现,转染HSP70-2shRNA1和shRNA2后肝癌细胞中磷酸化的p-Cdc2(Tyr15)表达增加,Cdc25C、Cdc2和cyclinB1表达显著减少。结论HSPT0-2在肝癌中过表达,抑制HSP70.2表达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其诱导G,/M期阻滞的机制是通过影响Cdc25C-Cdc2/cyclinB1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5.
重庆市土源性线虫抽样调查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方法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运用抽样调查病倒一对照研究方法,按1:1或1:2配对,使每个对子性别保持一致,年龄与病例相差不超过5岁。  相似文献   
96.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elbivudine(Ld T)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CHB) and HBV-related liver cirrhosis(LC) 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Ld T treatment. Clinical data of 80 CHB and 28 HBV-related LC patients who were administered with Ld T for 108 weeks and followed up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liver func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ALT, AST and γ-GT, HBV DNA copy number in serum and the rates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 seroconversion were analyzed before and 12, 24, 36, 48, 60, 72, 84, 96 and 108 weeks after Ld T treatment in CHB and LC groups. Four serum fibrosis-related markers, including hyaluronic acid(HA), human laminin(LN), human type Ⅳ collagen(Ⅳ-C) and human N-terminal procollagen Ⅲ peptide(PC-Ⅲ),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Ld T treatment in LC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favorable viral suppression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after treatment with Ld T for 12 weeks, and a high rate of vir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ontrol was maintained during the course of 108-week treatment in both CHB and LC groups. The four fibrosis-related markers, especially HA and LN, were down-regulated to some degrees in LC group. Moreover, Ld T treatment led to the fluctuation of the circulating interferon-γ(IFN-γ) and interleukin-10(IL-10) level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CHB group. It was concluded that Ld T could favorably lead to the virological suppression and biochemical remission. Besides, IFN-γ and IL-10 may represent a suitable and effective predictor of responsiveness during Ld T therapy.  相似文献   
97.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使用无排烟设备的土炉灶燃煤做饭、取暖致氟污染室内空气和粮食,造成人体总摄氟量增加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8.
重庆市1951 - 2004年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描述重庆市疟疾流行区分布,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重庆市1951—2004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重庆市自1951年至今,曾发生过4次大流行,分别为1954年(109.34/万)及1963年(45.80/万)、1970年(40.87/万)、1983年(19.37/万),约10年1次流行高峰。主要分布于永川、璧山、江津、长寿等郊县和沙坪坝区等近郊区,疫情波动大,难以控制。嗜人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璧山、永川、江津等区、县人房嗜人按蚊比例最高,分别为83.33%、30.69%、49.49%,疟疾流行也最严重。在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以灭蚊为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96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无1/万以上的区、县。结论经过10余年的监测,证实重庆市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  相似文献   
99.
重庆市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掌握我市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 ,便于有计划地开展防治工作。方法 :将我市主要寄生虫病包括疟疾、丝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肠道线虫 (钩虫、蛔虫、鞭虫 )等的历史发病资料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 ,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结果 :疟疾 2 0世纪 50年代发病率在 10 0 /万以上 ,至 90年代末年发病率已控制在 1/万以下 ,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原 13个丝虫病流行区县 ,1997年已消灭丝虫病。肝吸虫病 18区县有感染 ,仅有潼南、垫江局部地区感染率 >10 % ,其余地区呈点片状分布。肺吸虫病感染血清学 (EL ISA)阳性率 <10 % ,有零星病例发生。肠道线虫 ,1956年市郊钩虫感染率在 79.76%~ 90 .0 7%之间 ,1989~ 1990年 ,钩虫感染率在 18.40 %~ 82 .2 0 %之间 ,平均感染率为 3 8.63 % ;蛔虫感染率在 3 9.80 %~ 92 .2 8%之间 ,平均感染率为 58.55% ;鞭虫感染率在 8.3 0 %~ 42 .2 0 %之间 ,平均感染率为 2 5.2 6%。结论 :我市在主要人体寄生虫病发病率和感染率普遍下降 ,已消灭丝虫病。今后应根据不同病种 ,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和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掌握重庆市燃煤型氰中毒病区人群不同途径摄氟量与尿氟的相关关系,为防治氟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抽样检测病区和非病区饮水、饮食、空气中的氟水平,调查病区和非病区生活习惯,估算出通过不同途径摄入人体的氟水平,与成人和儿童尿氟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病区成人和儿童的尿氟含量水平高于非病区,经呼吸道摄入的氟水平,病区远高于非病区,经消化道摄入人体的氟水平病区与非病区无差异. [结论]呼吸道的摄氟量可能是影响重庆市燃煤型氟中毒病区氟中毒病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