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29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251篇
预防医学   70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28篇
  3篇
中国医学   146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α-硫辛酸(ALA)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型糖尿病(DM)并发DPN患者64例随机分为ALA组34例与对照组30例。ALA组予ALA及甲钴胺每日1次静滴治疗,对照组予甲钴胺每日1次静滴治疗,疗程3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血糖、血脂、临床症状评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及血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维生素E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血脂变化无明显差异;ALA组的TSS总分、振动感觉、冷热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改善(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血CRP降低(P0.05),ALA组的血CRP、MDA含量降低、SOD增高(P0.05或0.01)。结论:抗氧化剂ALA治疗DPN可改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0岁。比较心电图上PTFV1≤-0.04mm·s的原发性高血压有左心房扩大的患者40例(观察组)和无左心房扩大的患者40例(对照组)的负向P波情况;心脏彩色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房扩大情况、左心室舒张功能E/A比值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负向P波的时限明显增宽而有切迹,且余导联P波时限增宽。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左心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并且左心室舒张功能(E/A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对照组中有37例患者的左心房均未增大,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E/A比值)出现减低的情况很少;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FV1≤-0.04 mm·s且负向P波的时限宽有切迹,则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考察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的黏附性能,从而筛选出黏附性能较为合适的处方。方法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00M(HPMCK100M)、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制备不同处方的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并对其黏附性能进行测定。体外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最小剥离力法即测定黏附微丸与猪小肠的剥离力,组织残留法即测定微丸在猪小肠的滞留数。体内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直接灌胃法,通过测定微丸在小肠各部位的滞留数目,计算其黏附指数。结果组织残留法试验结果在相同时间内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残留数目较黏附材料占比30%的微丸多,最小剥离力法试验结果表明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最小剥离力较大,同组织残留法结果一致。体内黏附试验显示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黏附指数较小,但在胃中有一定的滞留。结论当黏附材料总占比一致时,各处方之间黏附性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黏附材料增加时其黏附性能也会增加,但会增加在胃中的滞留时间,可能会破坏方中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肘关节严重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肘关节严重创伤患者行CT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重建,分析肘关节骨折及脱位情况。结果26例肘关节严重创伤患者轴位影像结合后处理技术共发现53处骨折,7例伴有脱位。其中肱骨外侧髁骨折13处,肱骨内侧髁9处,髁间骨折6处,尺骨鹰嘴骨折12处,尺骨冠状突骨折8处,桡骨小头骨折5处。结论 MSCT运用各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轴位影像,可以发现各种细小骨折及显示骨折内部情况,能够直观、立体、多方位、多角度显示骨折部位、骨碎片移位、关节面损伤、关节脱位等,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导航及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4例,无变化21例,加重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7.1±13.5)个月,术后症状加重8例中,2例好转,3例恢复至术前,3例无明显变化。肿瘤全切除病例未见肿瘤复发。伽玛刀治疗3例中,1例再出血。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根据病灶位置采取个体化入路,联合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7.
正1病例资料病例1:72岁女性,因头晕1 d入院。DSA示左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左侧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6 h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紧急行颈部CT检查,示颈部大量血肿形成(图1)。胸闷半小时内手术,期间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伴全身紫绀、浅昏迷。进入手术室后立即气管插管,但气道狭窄明显,插管困难,遂在球囊辅助呼吸的同时迅速剪开颈部缝线,吸引器吸除部分血肿后顺利完成插管,血氧饱和度逐渐好转,继续清除颈部血肿,见软组织内小动脉活动性出血,予以结扎止血。术后7 d出院,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开口箭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H22的抑制作用及其对体重增长率、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方法:开口箭总提物、开口箭总皂苷和多糖分别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分别对H22实体瘤移植性小鼠连续10d灌胃给药后,测其体重增长率、抑瘤率、胸腺指数及脾指数,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结果:总提物3个剂量组和多糖3个剂量组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H2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41.23%、42.58%、39.11%、42.58%、53.95%、40.27%,其中多糖中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总皂苷组与模型组比较没有差别。3种药物不同剂量对移植性实体瘤H22小鼠的体重、胸腺和脾脏均没有抑制作用.结论:开口箭总提物和开口箭多糖有明显的抑制小鼠移植性实体瘤H22的作用,而且对胸腺、脾脏没有毒副作用.在抗肝癌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9.
背景:目前所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标准,且培养效率较低。 目的:拟对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5/2008-04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35份脐带血标本来源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顺产或剖宫产胎儿。 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分别从脐带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细胞接种后,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L-DMEM和MesencultTM不同培养基,在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20%)、不同细胞接种密度(5×106,1×107,5×107,1×108)下进行细胞培养。细胞传至第3代诱导成骨,行Von Kossa染色。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分离方法、培养基、胎牛血清浓度、种植密度分离培养细胞的效果,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及成骨情况。 结果:与淋巴细胞分离液法比较,羟乙基淀粉沉降法、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 < 0.05,P < 0.01),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细胞原代培养时间显著短于另2种方法(P < 0.01)。应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或MesencultTM培养基,T25培养瓶中细胞接种密度为5×107时,培养效率高于其余各种条件组合(P < 0.01)。贴壁细胞表达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90及CD133,经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Von Kossa染色可见黑色矿化结节。 结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降与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分离法可以获得较多数量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或MesencultTM培养基、细胞接种密度为5×107时可以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检测含有强毒赖型钩体OmpL1外膜蛋白基因的 2个重组质粒pBC OmpL1和pcDNA3 OmpL1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及其作为DNA疫苗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 ,以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 ,通过抗性标志筛选稳定转染入质粒的细胞 ,RT PCR和Westernblot检测被转染细胞OmpL1基因的表达情况。然后 ,将重组质粒以肌注法免疫BALB c小鼠 ,每 2周 1次 ,共 3次 ,ELISA检测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RT PCR结果显示 ,重组质粒转染组在约 1kb处出现特异的扩增带 ;Westernblot检测显示 ,重组质粒转染组总蛋白样品在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33.5× 10 3 处出现特异的蛋白带 ,而空质粒载体转染组均没有此相应的DNA或蛋白质条带。两质粒第 2次免疫小鼠 2周后 ,10 0 μg重组质粒pBC OmpL1和pcDNA3 OmpL1DNA免疫组产生了效价为 1 196 83的高滴度抗体 ,注射 5 0 μgpcDNA3 OmpL1+5 0 μgpcDNA3的小鼠产生滴度为 1 6 5 6 1较高的抗体 ,第 3次免疫 2周后 ,抗体水平下降。结论 两重组质粒者均能在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钩体OmpL1蛋白质 ,以其免疫小鼠后 ,均诱导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 ,其效价与全钩体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