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0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目的 研究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作用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光动力作用后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组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率达(25.28±1.5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并且光动力作用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作用具有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生物学效应,而凋亡调控蛋白bcl-2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作用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脾肿瘤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9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收治的21例原发性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原发性脾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良性病变包含脾血管瘤4例、脾表皮样囊肿、脾炎性假瘤各2例,脾错构瘤、脾假性囊肿、脾肉芽肿性病变各1例;10例恶性肿瘤包含脾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6例,纤维肉瘤2例,血管肉瘤2例。随访,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6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1例术后8个月死于复发外,2例分别随访30个月和45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3例随访超过5年仍健在,其中1例存活已达12年。纤维肉瘤2例,均生存5年无转移。2例脾血管肉瘤分别于手术后3个月和11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而死亡。结论:原发性脾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良性肿瘤效果好;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结合辅助治疗预后好,恶性肉瘤预后差,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癌细胞的共刺激分子4 -1BB(CD13 7)的配体(4- 1BB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经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14例(TACE组)和未经TACE单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2 1例(单纯手术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 -PCR方法检测肝癌细胞的4 -1BBL及4- 1BBLmRNA表达情况。结果 TACE组肝癌细胞中4 -1BBL和4- 1BBL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结论 TACE后肝癌细胞中4 -1BBL的表达下调会影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可能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难以根治并易复发、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分子泛素样修饰体1(smallubiquitin likemodifier1,SUMO1)在野生型p53基因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含人野生型p53基因质粒pcDNA3wtp53(pwtp53)、含人双微粒体基因2〔(humandoubleminutegene2(HDM2);鼠同源基因为MDM2〕质粒pCMV HDM1B(pMDM2)、含人SUMO1基因质粒pcDNA3His6SUMO1(pSUMO1)和空质粒pcDNA3分别或同时转染HepG2细胞,获得各转染细胞系,应用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质粒蛋白的表达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转染pwtp53和pMDM2质粒的HepG2细胞均可见p53及MDM2蛋白条带,同时转染pSUMO1质粒的细胞分别可见被SUMO1修饰的相对分子量较大的p53和MDM2蛋白条带,在未转染任何质粒、仅转染空质粒和pSUMO1质粒的细胞中只检测到少量p53蛋白表达。转染pwtp53及pwtp53+pSUMO1质粒的HepG2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16.79±1.62)%和(18.15±1.36)%,转染pwtp53+pMDM2+pSUMO1质粒的细胞凋亡比例为(14.06±1.84)%,转染pwtp53+pMDM2质粒的细胞凋亡比例则下降至(5.17±1.23)%,与前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他转染系细胞中的细胞凋亡比例均≤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SUMO1通过与p53蛋白的结合或翻译后修饰,抑制MDM2等癌基因蛋白对p53蛋白的降解,可增强p53抑癌基因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p73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73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73蛋白在49例原发性胆囊癌、15例胆囊腺瘤性息肉和12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73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9%(24/49),而在胆囊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中均无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1)。胆囊癌组织中p7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在低分化癌中有较高表达,与高中分化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性别、年龄、淋巴结有无转移和Nevin分期无关(P>0.05)。与预后有关,p73蛋白表达阴性病人预后显著优于p73蛋白表达阳性病人,术后1年内死亡者p73阳性表达率为68%(21/31),1~3年死亡组为25%(3/12),而>3年死亡组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73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p73基因可能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判断原发性胆囊癌分化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治疗的6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未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照组)32例,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示踪组)36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和(或)对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示踪组分别清扫中央区淋巴结205枚和324枚。其中,对照组手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6.41±1.56)枚/例,示踪组为(8.99±2.24)枚/例,多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6%(13/32),与示踪组(47.2%,17/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但示踪组喉返神经内侧区的淋巴结转移率(38.9%,14/36)高于对照组(12.5%,4/32),P=0.029。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一过性低血钙发生率及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均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明显提高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同时不增加(或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Mirizzi综合征的手术治疗(附4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特点及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大部切除8例,胆囊切除16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切开妈石,T管引流术9例,胆肠内引流术10例。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痊愈29例,良好6例,欠佳1例。结论 Mirizzi综合征病理类型不一,术前诊断困难,需借助多种影像学技术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伯Mirizzi综合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血清氨肽酶P2(XPNPEP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间,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149例, 收集其常规术前血液检验后剩余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XPNPEP2水平。以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将纳入病例分为PTC组及甲状腺良性肿瘤(BT)组, 比较两组XPNPEP2水平差异;同时在PTC组, 分析XPNPEP2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上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甲状腺肿瘤病例149例, 其中良性肿瘤61例, PTC 88例;PTC患者血清XPNPEP2水平明显低于良性肿瘤患者[比值比(OR)=-60.27, P<0.01]。PTC病例中, 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清XPNPEP2水平明显高于侧方淋巴结无转移患者(OR=65.41, P<0.05), 但与肿瘤大小、年龄、性别、促甲状腺激素、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XPNPEP2明显降低。血清XPNPEP2水平与PTC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IL-2治疗对肝癌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IL -2治疗与肝细胞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14例术前有IL -2治疗史、12例术前没有IL -2治疗史的肝细胞癌存档石蜡包埋切片组织中MRP1、IL -2受体α链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IL -2治疗组中IL -2受体α链表达强度为 :0 3 0 19± 0 0 40 2 3 ,明显高于非治疗 (0 2 63 1± 0 0 2 2 2 4,P <0 0 1) ,IL -2治疗组IL -2治疗有效。IL-2治疗组中MRP1表达的强度为 :0 3 3 64± 0 0 44 67,非治疗组为 :0 3 0 0 8± 0 0 3 764 ,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用IL -2治疗HCC患者 ,在增加机体抗肿瘤免疫的同时增加了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因此 ,在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时 ,联合应用IL -2会降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