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分析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术后中远期的生存情况和导致中远期生存率下降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存活超过1年的221个良性终末期肝病受者的资料,选取包括受者术前变量、供者变量、术中变量和受者术后变量共27个可能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221个受体中有28人在术后1年后死亡,主要死亡原因和相关死亡率为:感染、胆道并发症、HBV复发/再感染。保留在Cox回归方程内的协变量为:高龄、ABO血型、冷缺血时间、术后感染部位和胆道并发症。 结论: 良性终末期肝病的移植患者的中远期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胆道并发症和HBV复发/再感染。影响受者术后中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60y),ABO血型(血型不符),冷缺血时间(>12h),术后感染部位(肺部感染)和胆道并发症(移植肝胆管弥漫性狭窄)。术前严格筛选高龄患者,选择ABO血型相同或相符的供者,缩短冷缺血时间,积极防治术后感染和胆道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受者术后中远期存活。  相似文献   
52.
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头孢吡肟治疗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我中心46例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细菌感染情况和头孢吡肟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细菌感染率为80.4%(37/46),共分离出细菌6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G)杆菌占68.9%(42/62);革兰氏阳性(G^+)球菌占31.1%(19/61)。G^-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33.3%,明显低于对头孢他啶(64.3%)、头孢曲松(76.2%)和头孢噻肟(61.9%)的耐药率(x^2=8.052,15.570,6.873,P〈0.01)。经验治疗临床有效率为78.1%,患者使用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肝移植术后常见G^-杆菌的耐药率较多数三代头孢菌素低,头孢吡肟作为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经验治疗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肝移植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AR组和非AR组,比较2组患者肝穿刺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中期(1~6个月)和后期(6个月后)AR组中的发生率,并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共185例次肝穿刺、161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入组,110例次AR,其中早期32例(29.1%)、中期54例(49.1%)、后期24例(21.8%).A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低于非AR组,但淋巴细胞相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高于非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或相对值≥4%共28例,其中AR组25例(22.7%),早期、中期和后期AR分别为2例(6.3%)、13例(24.1%)和10例(41.7%),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100%.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非排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在核苷类似物联合低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干预下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0例因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即开始给予核苷类似物控制病情,术中和术后均给予核苷类似物联合低剂量HBIG的预防方案.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HBV再感染发生率、存活率及预后.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2周HBV DNA水平、HbeAg水平、YMDD变异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和核苷类似物使用情况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40例患者术后发生HBV再感染33例,再感染率为9.7%,再感染时间为术后(8.4±13.2)个月(2~49个月),术后1、3、5年再感染率分别为7.0%、10%、13%.33例患者HBV再感染后均停用HBIG,并调整核苷类似物的用量,除3例HBV DNA定量为3 log10~5 log10拷贝/ml外,其余均控制在3 log10拷贝/ml以下.340例患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9%、83%和82%,其中HBV再感染者分别为94%,87%,81%,未再感染者分别为89%,82%,82%,Log-rank检验显示HBV再感染对患者长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828).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P=0.035)、HBVDNA定量>5 log10拷贝/ml(P<0.001)是发生HBV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复发后HBV再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分别为27.9%和8.7%(P=0.001).结论 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及术前HBV DNA>5 log10拷贝/ml是影响HBV再感染的高危因素.在核苷类似物联合HBIG预防方案的干预下,HBV再感染对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报道首例肝移植术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诊疗经过和化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经验。通过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 例 42岁男性病人在肝移植术后38个月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经过适当的免疫抑制剂调整使其安全度过化疗期并获得缓解。复习相关文献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白血病病人17例,1年以内的病死率高达52.94%。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少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病人染色体变异类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肝炎病毒的感染可能和肝移植术后急性白血病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56.
肝移植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常见,约占13%,其中以中央脑桥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预后最差[1].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移植中心从2006年开始在营养神经、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成功救治4例肝移植术后重症CPM病人,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7.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患者胆管并发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动脉狭窄(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肝动脉介入治疗对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本中心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22例OLT后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HAS的介入治疗对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 22例OLT术后HAS患者,3例于术后近期行再次肝移植术,1例死于严重感染.其余18例HAS患者中,GGT和ALP升高发生率为100%,胆管狭窄(BS)的发生率为61.1%(11/18),胆漏的发生率为5.6%(1/18).12例患者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后,6(50%)例发生BS,经胆道介入治疗后,0例治愈,6(100%)例好转;2例患者未行肝动脉介入治疗,1例发生BS,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患者在出现BS后诊断HAS,均接受肝动脉和胆道介入治疗,0例治愈,3(3/4)例好转,1(1/4)例无效.结论 OLT后合并HAS患者的胆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动脉介入治疗对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理想.  相似文献   
58.
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完成的576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预防和治疗经验。结果9例患者术后并发侵袭性曲菌病,发病率为1.74%(9/576),首发感染部位为肺部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6例患者停用免疫抑制治疗,3例患者将他克莫司(FK506)或CsA降低到最低有效血药浓度。6例患者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其中1例先试用氟康唑)、3例首选伊曲康唑进行治疗。5例肺部感染患者痊愈,2例因肺部感染无法控制死亡,2例因并发多器官曲霉菌感染死亡。结论早发现并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早期、足量和足程使用抗真菌药物,积极行手术治疗是降低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术后早期与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的36例再次肝移植的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内)的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常用的15项临床或实验室指标作为可能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术后早期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再次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为25%(9/36),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5例(55.6%),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22.2%),心肌梗死和脑出血各1例(各11.1%).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间术前肌酐水平、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感染、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再次肝移植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ICU监护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是术后早期与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再次肝移植术前ICU监护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术后早期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四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肝移植术的72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726例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新发恶性肿瘤4例,发生率为0.6%;患者均为男性;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分别为:急性髓性白血病、胃癌、肺癌和未分化肝肉瘤;患者肝移植时年龄为42~57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45~60岁,中位年龄53岁;从接受肝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6~38个月,中位时间31个月.4例患者均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肝移植术至死亡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至死亡时间为6~10个月,中位时间8.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低于国外;确诊时间较晚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癌前病变和高危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