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9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臃肿皮瓣整复术三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手外伤应用轴型皮瓣修复后,外观常显臃肿,有时会影响手功能,故常需作皮瓣修薄整形术,我院自2003年5月至11月,分别选择18例采用皮下脂肪肌吸整形术,20例采用脂肪切除整形术及2例采用切取皮瓣全厚皮片回植术,现对手术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代)的降压效果及其对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对3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进行6mon的缬沙坦治疗,通过治疗前后对血压,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测的对比,探讨缬沙坦对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结果:经过6mon的治疗,血压从162/102mmHg降至135/84mmHg(P<0.01),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缬沙坦长期治疗可使高血压患左室肥厚逆转。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本院23例简单横行尺骨鹰嘴骨折采用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患者,其中Mayo IIA型14例,IIIA型3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行尺骨鹰嘴横形截骨手术6例。记录骨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获12~28个月、平均(17.5±2.7)个月随访,无螺钉断裂和退钉刺激产生明显不适症状,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2.3±0.5)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03.5±22.0)°和(127.1±34.0)°,平均旋前为(72.2±7.0)°和(80.8±7.5)°,平均旋后为(70.9±6.7)°和(78.2±8.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评分为(90.7±8.3)分,优良率91.30%,内固定取出率为26.1%,其中需要取出率为4.35%。 结论 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方法简便,关节功能恢复较快、较好,并发症少,内固定取除率较低。  相似文献   
44.
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常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其中部分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部分为心房内大折返性房速,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电生理特征。对于这些新发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采用电复律、药物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常规电生理检查结合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5.
利多卡因敏感性短QT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男性,23岁,因1个月内反复发作性心悸伴晕厥6次入院。否认有家族性心脏猝死史。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检查心脏大小及功能正常,血清电解质(血钾、钠、氯和钙)均正常。窦性心电图示短QT间期综合征如图1所示。心悸发作时心电图为快速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如图2所示;发作时的心室率235~245次/min,伴有低血压和头晕。室速发作频繁,1~5次/d不等。2004年11月4日第一次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行电生理检查(EPS),未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EPS后约3h再发室速。11月10日在持续室速情况下行第二次EPS,利多卡因麻醉后室速自行终止,并发现QT间期由260ms延长到330ms(图3),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S1S2S3S4(S1S1分别为600、400、330ms)仍不能诱发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心室不应期为200ms;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肥胖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在本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并能按计划完成随访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24.0kg/m2)、超重(24.0~27.9kg/m2)及肥胖(≥28.0kg/m2)3组。在接受初次导管消融术后,所有患者由固定医生进行随访。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评估肥胖与术后复发间的相关性。结果:3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为(12.5±9.7)个月,在接受1次消融术后,137例在随访期复发,故本组1次消融成功率为59.9%。根据BMI,分别有109、167、66例属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组。3组间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容积(OR,1.006;95%CI,1.00~1.01;P=0.04)及房颤持续时间(OR,1.06;95%CI,1.03~1.08;P0.001)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及超重对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结果无明显影响。仅有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容积可预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47.
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锤状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锤状指是由于伸肌腱在远指间关节平面失去连续性而引起的[1].锤状指手术方法很多[1-6],其中钢丝肌腱止点重建技术因为固定可靠、费用低廉而经常使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局部纽扣或衬垫压迫往往导致指腹组织坏死,影响了使用效果.张旭等[7]改用克氏针折弯后固定钢丝以避免压迫指腹皮肤,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锤状指,术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8.
(足母)及第二趾皮瓣瓦合修复不同程度的手部皮肤脱套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足母)及第二趾皮瓣瓦合修复拇、手指及全手脱套伤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多种不同手术方法 修复拇和手部脱套伤.①采用(足母)甲瓣加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9例.②采用(足母)趾腓侧皮瓣加第二趾甲皮瓣修复手指16例22指.③采用双侧(足母)腓侧腹皮瓣加双侧第二趾甲皮瓣带足背皮瓣加足外侧皮瓣修复示、中、环指1例.④双侧第二趾甲皮瓣加双(足母)趾腓侧皮瓣加双足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脱套伤2例.⑤采用(足母)甲瓣加第二趾胫侧皮瓣瓦合再造拇指,带足背皮瓣覆盖手背,(足母)趾腓侧皮瓣与第二趾甲皮瓣瓦合再造手指带足背皮瓣覆盖手背和股前外侧皮瓣覆盖手掌创面3例.结果 31例44指91块皮瓣中有一块坏死,经重新植皮后愈合,另1例组合移植中再造示指骨感染经切除指骨创口愈合.另1例拇指成勾甲,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共22例31指,29指除DIP关节外余关节活动接近正常,指甲生长尚好,外形接近正常,两点分瓣觉5.0~12.0 mm.供区足趾数不缺少,无明显功能影响.另一指因指骨感染切除骨而皮瓣成活.全手脱套伤中,手掌皮瓣两点分辨觉10.0~15.0mm.结论 (足母)趾腓侧皮瓣((足母)或甲瓣)与第二趾甲皮瓣(或第二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拇手指和全手脱套伤,功能好,外观满意,供区无明显功能影响,是治疗拇、手指和全手脱套伤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49.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心力衰竭(心衰)组为30例持续性房颤伴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45)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相匹配的60例无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房颤。比较两组导管消融手术相关参数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对心衰组术前、术后的左房大小、左室功能及内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肺静脉隔离率分别为96.67%及98.33%(P=1.00)。两组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23±39.03 min比201.87±36.80 min,P=0.97;26.80±7.77 min比27.06±7.16 min,P=0.88;3.3%比3.4%,P=1.00)。随访11±1个月,73%的心衰组患者和78%对照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P=0.61),两组中分别有40%和42%患者接受再次消融。与术前相比,术后9个月心衰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了7.87%±4.72%,左房内径缩小3.77±4.02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6.87±5.32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8.93±7.60 mm(P均〈0.05);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改善程度高于未能维持窦性心律者。结论包括器质性心脏病者在内,对于持续性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消融成功率与无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相似。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经导管消融治疗后,左房、室扩大程度减轻,左室射血分数可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以电隔离为终点的环肺静脉导管消融过程中,消融达终点部位的分布规律,并探讨相应的标测策略和消融技巧。方法入选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患者452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均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为基本术式,使用单个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电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在环肺静脉消融过程中,用CARTO标记出消融达终点部位,即肺静脉心房肌束连接部位,通常表现为消融后肺静脉电位明显延迟、频率明显减慢或消失。结果在452例的消融过程中共记录到消融达终点部位1520处,包括环左侧肺静脉813处,最常见于左前上(201处,24.7%)、左前中(180处,22.1%)和左前下(132处,16.2%);环右侧肺静脉707处,最常见于右后中(207处,29.3%)和右后上(162处,22.9%)。所有单圈未隔离而在环肺静脉消融线上补点消融的病例中,961个消融达终点部位(82.99%)与环状电极指示区域一致,通过在消融线上大头仔细标测进一步确定消融达终点部位,并根据不同的部位分别采用增加消融时间、冷盐水灌注的流速以及改变导管贴靠方式等方法可有效地达到肺静脉电隔离的消融终点。结论环静脉导管消融术达到电隔离终点的常见消融达终点部位分布有一定规律,最多见于左侧消融线前壁和右侧后壁,环状电极可有效提示消融达终点部位的大体位置,采用改变导管贴靠方式以及增加消融时间、冷盐水流速等方法可以有效阻断消融达终点部位,达到电隔离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