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9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掌指关节交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性掌指关节交锁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13例均出现突发性的掌指关节背伸不能,好发于示指,其中9例X线检查有阳性征象而予手术治疗,经3周~8年的随访,掌指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结论突发性的手掌指关节背伸不能、X线片可见掌骨头旁出现骨嵴或掌骨头肥大、术中发现侧副韧带交锁是原发性掌指关节交锁症的共同特点,手法解锁失败时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内不同起源部位的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特征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精确定位17例局灶性房速的起源部位,并回顾性分析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的形态特点,探讨二者的联系。结果:17例房速起源部位均获得精确定位并成功行导管消融。9例右心房起源房速包括上腔静脉房间隔侧1例,中上部界嵴1例,房间隔右侧3例,冠状静脉窦口内1例,希氏束旁2例,右心耳1例;8例左心房起源房速包括左上肺静脉2例,右上肺静脉1例,二尖瓣环2例,左心耳1例,房间隔左侧1例,无冠窦1例。V1导联P波负向者房速多起源于右心房;P波正向者,房速除起源于左心房外,尚可能起源于右心房上部、后部;P波等电位线者,房速多起源于Koch三角附近的相关解剖结构,如冠状静脉窦口、房间隔以及希氏束。结论局灶性房速常起源于肺静脉附近、瓣环、房间隔等心房内有特殊解剖结构的部位,心电图P波形态,尤其是V1导联可初步定位房速起源部位,而三维标测系统可快速对此作进一步精确定位,缩短导管消融及放射线透视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长期效果以及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具体部位,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再次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结果 232例第2次手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部位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28%)、前下部49例(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25.4%)及后下部61例(26.3%)。28例行第3次手术,术中标测示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有16例(57.1%)。5例第4次手术术中标测仅有1例左下肺静脉电位恢复。结论环肺静脉隔离术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肺静脉电位传导有恢复的趋势,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部分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经多次手术可达完全隔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需要克服的一个难关.本研究的目的 是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效果以及影响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因素,以提高消融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两次行房颤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导管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各合并症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关系.结果 232例第2次消融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次(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部位(Gap)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次(28%)、前下部49例次(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次(25.4%)及后下部61例次(26.3%).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且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VEF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肺静脉隔离术后,经长时间随访有约80%的患者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拇指Ⅵ度缺损的拇指再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示指带部分掌骨重建拇指Ⅵ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采用示指带掌指关节、部分掌骨移植再造拇指 ,以第二掌骨基底作为支撑点 ,形成与远端第二掌骨重叠并为夹角 3 0° ,重建虎口和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虎口皮肤缺损 6例。术后行康复训练治疗。 结果  6例全部成功 ,术后随访 3个月以上 ,再造拇指感觉恢复良好 ,并获得满意的外形及功能。 结论 示指带部分掌骨转位加皮瓣移植修复虎口术是拇指Ⅵ度缺损恢复拇指功能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外伤性拇指缺损的最佳重建方法。方法根据Serafin的三度分类法,对自2003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89例不同程度外伤性拇指缺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重建:Ⅰ型,对63例指骨在末节或IP关节平面的缺损,采用携带部分或全部末节趾骨的拇甲瓣再造拇指。Ⅱ型,对指骨在近节或MP关节平面的缺损,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重建:①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若再造指皮肤不够,可携带拇趾腓侧皮瓣或足背皮瓣(92例);②用髂骨植骨,再用皮瓣覆盖(16例)。Ⅲ型,对指骨在掌骨或CMC关节平面的缺损,同样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重建:①示指拇化再造拇指,皮瓣修复虎口(5例);②拇甲瓣联合第2足趾骨、关节和肌腱组织再造拇指,1块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虎口(13例)。结果 189例中155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均获得了满意的外形和功能。其中握力并不明显低于健侧,但捏力和两点辨别觉明显低于健侧。再造拇指的功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改善,供足的功能不受影响。结论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是个良好的术式,对于重度拇指缺损,选择示指拇化或联合足趾组织移植需根据患者的意愿。  相似文献   
17.
永存左上腔静脉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无其他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人群中发生率约为0.3%.与其他入心大静脉类似.永存左上腔静脉有心肌袖分布,因此也可能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然而因其发生率较低,左上腔静脉起源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报道少见,其安全性有待评价.现报道一例左上腔静脉起源房颤消融导致延迟性心脏压塞的治疗经过.  相似文献   
18.
手部多指或多处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皮瓣Ⅰ期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部多指或多处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皮瓣Ⅰ期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指掌侧或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足背三叶皮瓣移植修复24例,3指脱套性缺损采用双侧足背三叶皮瓣移植修复8例,1(2)指脱套加另1(2)指软组织缺损采用足背分叶加足背三叶皮瓣移植修复10例,3指掌侧(背侧)合并手掌(手背)44组织缺损采用足背三叶加踝上形成一蒂四块皮瓣移植修复4例;4指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双第2趾孪生趾腹皮瓣移植修复10例、足背三叶皮瓣加小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例,足背三叶皮瓣加大鱼际皮瓣修复2例,4手指掌侧合并手掌软组织缺损采用一侧足背嘏趾腹皮瓣加另一侧足背三叶皮瓣移植修复2例,4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足背三叶皮瓣加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5例,双侧足背分叶皮瓣移植修复4例,4手指背侧合并手背软组织缺损采用足背三叶皮瓣加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4例,足背三叶皮瓣加股前外侧分块皮瓣移植修复6例;5手指软组织缺损采用一侧足背分叶皮瓣加另一侧足背三叶皮瓣移植修复2例。结果本组其它皮瓣均顺利成活;但足背三叶皮瓣63例71块,3块一叶坏死,1块二叶坏死;足背三叶加踝上皮瓣形成一蒂多块皮瓣4例,其中1例踝上皮瓣少许坏死,皮瓣坏死区经扩创术后换药植皮愈合。结论最大限度利用不同种类的足部皮瓣加股前外侧分块皮瓣以及手部、前臂的岛状或游离皮瓣做瓦合或联合移植,可Ⅰ期修复手部多指或多处复杂性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6年以来,利用残指皮瓣移植、急诊修复手部皮肤缺损,临床应用共21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股静脉心室标测电极行床旁临时性心脏起搏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时性心脏起搏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起搏方法 ,临床一般采用X线电视透视引导下置入或用球囊漂浮电极床旁置入。作者近 2年来采用心室标测电极导管替代球囊漂浮电极经股静脉行床旁临时性心脏起搏 1 3例 ,同期 1 6例在心导管室X线引导下用心室标测电极导管行临时性心脏起搏 ,均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 0月在我院因心脏疾病致缓慢性心律失常 ,经股静脉行临时性心脏起搏 (临时起搏器安置适应证选择参照文献 [1 ])患者 2 9例 ,男 1 4例 ,女 1 5例 ,年龄 ( 62 4± 1 1 7)岁。病态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