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05篇 |
免费 | 407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篇 |
儿科学 | 119篇 |
妇产科学 | 41篇 |
基础医学 | 341篇 |
口腔科学 | 362篇 |
临床医学 | 848篇 |
内科学 | 521篇 |
皮肤病学 | 164篇 |
神经病学 | 87篇 |
特种医学 | 28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441篇 |
综合类 | 1808篇 |
预防医学 | 952篇 |
眼科学 | 40篇 |
药学 | 692篇 |
20篇 | |
中国医学 | 575篇 |
肿瘤学 | 3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131篇 |
2022年 | 164篇 |
2021年 | 188篇 |
2020年 | 176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304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350篇 |
2011年 | 346篇 |
2010年 | 353篇 |
2009年 | 338篇 |
2008年 | 362篇 |
2007年 | 272篇 |
2006年 | 297篇 |
2005年 | 272篇 |
2004年 | 254篇 |
2003年 | 292篇 |
2002年 | 237篇 |
2001年 | 224篇 |
2000年 | 226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62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42篇 |
1995年 | 120篇 |
1994年 | 106篇 |
1993年 | 102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71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108篇 |
1987年 | 74篇 |
1986年 | 70篇 |
1985年 | 52篇 |
1984年 | 58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7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下一次性完成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对儿童咬合及颞下颌关节是否存在影响,为儿童口腔乳磨牙牙体缺损修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39例于全麻下行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患儿,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使用T-scan咬合分析系统对所有患儿的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百分比、咬合力不对称比及咬合接触时间进行分析,牙科垂直距离测量尺测量咬合垂直距离,同时采用改良临床障碍指数及问卷调查评估是否存在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结果术后3月及6月的咬合接触面积恢复到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的总咬合力百分比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升(P<0.05);术后6月的咬合力不对称比及咬合接触时间下降(P<0.05);咬合垂直距离于术后1月恢复,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评估表明,治疗前后临床障碍指数及主观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完成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患儿咬合状态在1个月后基本恢复稳定;术后6月,总咬合力百分比大幅提升,咬合状态更稳定,无明显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43.
丹参酮微乳的制备及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丹参酮微乳(Tan-ME),并考察其性质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Zetapal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Tan-ME的粒度及其分布,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微乳粒子形态,建立测定肠回流液中丹参酮ⅡA的HPLC测定方法。结果:Tan-ME乳滴平均粒径为(32.25±6.59) nm,粒度均匀。肠吸收实验结果表明,Tan-ME能促进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但Tan-ME吸收速率受Tan-ME水相含量影响较大。结论:Tan-ME制剂能够促进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提高丹参酮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城市社区不同血糖状态中老年女性体质类型进行调查研究。方法:所有调查对象均经过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两次血糖监测,血糖状态确定采用美国ADA2003标准,体质类型调查根据王琦等编制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结果: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属于平和体质(47.7%),不符合任何一种体质类型占25.5%,符合两种及以上体质类型的占11.5%;三种不同血糖状态对象和9种体质类型的各具体分析结果均不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每种体质类型的判定中均有一定程度的疑似情况(3.3%~11.5%)不能确定。结论: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判定的结果是否真实的反应了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45.
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指肠乳头癌属于壶腹部周围癌,占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2/3,病变部位较特殊,早期诊断困难。临床首发症状可以表现为黄疸、上腹部痛、黑便和贫血等,一经发现病灶。往往病情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疗效果一般,因此,如何提高诊断、尽早的给予治疗是值得研究的问题。2001年7月-2006年3月我院共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癌15例,均病理证实,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6.
人体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及其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相对应的肿瘤相关抗原,对鉴定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程度、灵敏度、亲和性及通过分析相关抗原的表达,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关系和提供临床运用可行性依据等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制备了特异性较好的抗人小细胞肺癌单抗4B_3、2F_7的基础上,从细胞、组织及蛋白水平研究了相对应的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行为及初步特性。研究发现这两株单抗所识别抗原分子量均在50kd,在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或组织中明显表达,而在其它类型的肺癌中仅部份病例有表达现象,除肝癌外其它肿瘤和正常组织均无明显表达。 相似文献
47.
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已被应用于药剂学实训教学中。在新形势下,基于教育部倡议“停课不停学”的基本思想,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外或家中也能完成药剂学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学习任务是虚拟仿真教学改革噬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线上教学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思路,线上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各大学开展课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GMP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是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一门课程,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可以网络共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与线上教学结合的可能性。本文以虚拟仿真技术平台与线上教学联合应用为目标建设了药剂学GMP车间实训线上课程。首先建设以线上平台(钉钉)与网络版GMP车间实训虚拟仿真技术平台联合模式为框架的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供课堂交流的平台。有效的解决了学生与教师远程交流的问题,实现了虚拟仿真平台互动教学的目标。然后在线课堂发布课程资源以及完成GMP车间实训在线教学和学习任务。在钉钉平台开通直播教学,通过在线演示或播放视频的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完成对实训教学内容的学习。文章设计的在线教学与虚拟仿真教学联合教学模式的尝试拓展了在线教学在高校虚拟仿真课程中的应用,也为虚拟仿真平台与...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肠内营养支持联合人性化护理对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EICU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重症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ICU常规护理联合肠内营养(经鼻空肠营养管)一次性输注疗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泵输注联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护理期间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Barthel(BI)指数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E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微型营养评定法(MNA)指标及停用肠内营养时血清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I指数评分和GCS评分显著提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ICU停留... 相似文献
49.
笔者自1994年10月至1998年10月,共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150例,其中应用头皮针治疗90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150例中男121例,女39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8岁;病程1天以内86例,2~3天64例;既往有腰痛病史105例;均由肌肉疲劳及腰部运动后突然发生腰痛,并...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