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60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13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本文报道1例中年男性患者,主因"间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1年"就诊。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阴性。病程初期于外院查胸部CT可见右肺中叶结节伴空洞形成,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诊断炎性假瘤,未予治疗后症状再发,复查胸部CT新见右肺上叶斑片实变影,上级医院会诊手术病理见血管炎改变,考虑诊断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加用激素治疗后病情仍逐渐进展,北京协和医院会诊病理诊断肺放线菌病,经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吸收。本患者的诊治过程加深了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对感染与血管炎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2.
T-bet基因修饰树突细胞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阻抑和逆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bet基因修饰树突细胞(DC)用作哮喘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 将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获得的DC分2组,分别以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方法 转染T-bet基因和β-半乳糖苷酶(LacZ)基因,另设空白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组DC培养液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以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第1、15天)和雾化吸入激发(第29~31天)方法 制备哮喘小鼠模型和哮喘再激发模型(第45~47天雾化吸入OVA),分别用于气道炎症阻抑试验和气道炎症逆转试验,各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激发或再次激发前静脉注射T-bet基因修饰DC组(T-bet组)和静脉注射LacZ基因修饰DC组(LacZ组),每组8只小鼠.阻抑和逆转试验小鼠分别于建模第37和49天处死,ELISA检测血浆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取肺脏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转染T-bet基因组DC培养液中IFN-γ水平(ng/m1)为15.24±4.75,明显高于转染LacZ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08±0.61、2.35±0.41,均P<0.01).气道炎症阻抑和逆转试验中,T-bet组小鼠血浆IFN-γ水平(pg/ml)分别为130.2±10.5、145.7±16.7,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5.0±6.5、24.6±5.9,均P<0.01)、模型对照组(分别为20.7±4.5、16.5±7.0,均P<0.01)和LacZ组(分别为17.6±7.0、24.2±9.0,均P<0.01),而IL-4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和LacZ组(均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T-bet组小鼠气道炎症表现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和LacZ组.结论 以T-bet基因修饰DC为基础的哮喘治疗策略是可行的,其机制可能与T-bet基因修饰可提高DC的IFN-γ表达水平从而在抗原呈递水平干预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听诊技术应用现状和需求调查, 为开展临床听诊技术教育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 选择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57家医疗机构的12 000名临床医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听诊技术应用现状和培训需求, 并应用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参与调查的12 000名临床医生中, 8 951名(74.6%)临床医生在门诊使用听诊器, 8 473名(70.6%)临床医生经常(每周>5次)使用听诊器, 10 780名(89.8%)临床医生常用的听诊部位为肺部, 8 284名(69.0)临床医生学习听诊技术以临床自学为主, 认为熟练掌握听诊技术者3 918名(32.7%), 认为听诊技术重要者11 390名(94.9%), 认为需要进行听诊技术培训者10 888名(90.7%)。结论临床医生经常使用听诊技术, 但对听诊技术自我评价较低且培训需求较高, 应当广泛开展规范化听诊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74.
溶栓治疗是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危重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虽然荟萃分析显示急性肺栓塞患者可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但在中危肺栓塞患者中给予溶栓, 由于出血风险的升高而未能降低死亡率。目前指南推荐在合并心搏骤停、梗阻性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的高危肺栓塞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最主要的风险在于增加出血发生率, 尤其是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其亦是限制溶栓治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溶栓药物, 疗效优于尿激酶和链激酶。一些减量溶栓研究获得了比较正面的结果, 但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规模加以验证。超声辅助导管溶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局部溶栓技术, 在某些特定患者中可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75.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组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ANCA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对病情监测有一定帮助。大量研究已证实ANCA具有致病性,循环中的ANCA使致敏的中性粒细胞活化,黏附并侵入血管内皮,通过脱颗粒及中性粒细胞外陷阱损伤血管,导致血管炎症。部分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循环血...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报道1例以肺部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内淋巴瘤病.方法 对2008年3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的36岁男性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后行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从文献中检索到14例以肺部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无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的血管内淋巴瘤病.对15例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以发热和肺部多发结节就诊,经开胸肺活检病理证实为T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病,虽经CHOP方案化疗,但病情不断加重,诊断20 d后死亡.总结以肺部及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内淋巴瘤病主要见于老年人,年龄为36~79岁,中位年龄59岁;男11例,女4例;主要症状为气短(10/15)、发热(9/15)、咳嗽(5/15)、体重减轻(5/15)和乏力(2/15)等;肺功能检查以弥散功能障碍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有肺动脉高压,8例的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条索状阴影和(或)多发结节影,部分结节呈楔形,位于胸膜下,常伴有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0例为B细胞性,3例为T细胞性,2例未区分细胞类型.有随访资料的B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病6例,均行CHOP方案化疗,4例存活,2例死于呼吸衰竭;3例T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病的预后均较差,经CHOP方案化疗的效果不佳,分别于诊断后20 d和3个月死亡.结论 以肺部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的血管内淋巴瘤病较为少见,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肺功能检查主要为弥散功能障碍,常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胸部CT示双肺弥漫性条索状阴影和(或)多发结节影,部分结节呈楔形,位于胸膜下,常伴有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纵隔肺门淋巴结无肿大.经支气管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7.
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年龄≥60岁的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范围60~88岁,平均(72±6)岁.结果 6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33例同时存在深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38/68)、恶性肿瘤(22/68)、手术(20/68)、制动(20/68)、糖尿病(16168)及肥胖(14/68)等,其中48例患者同时具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53/68)、咳嗽(18/68)、胸痛(9/68)、心悸(9168)、晕厥(9/68)及下肢不对称性肿胀(21/68),其中62例患者血气分析表现为低氧血症,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达84%(47/56),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肺部浸洞影(26/68)和胸腔积液(13/68),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40/68)及窦性心动过速(16/68).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47例,经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20例.PTE抗凝治疗61例,溶栓治疗5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5例,56例经治疗后好转,出血事件发生率4%(3/68);病死率18%(12/68).结论 老年肺栓塞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慢性疾病、恶性肿瘤、手术和制动,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CT肺动脉造影是主要的确诊手段,抗凝治疗是老年肺栓塞患者最基本治疗,安全有效,应防止过度溶栓治疗和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究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274例,其中男81例,女193例,年龄(53±11)岁,根据诊断分为血清ANCA阳性肺间质病(ANCA-ILD)、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间质病和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CTD-ILD/IPAF)及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组,分析3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血清学、肺功能、影像学、生存及复发方面的差异。结果274例患者中ANCA阳性38例(38/274,14%),发病年龄(59±10)岁,随访时间(52±31)个月,死亡7例(7/38,18%)。ANCA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CTD-ILD/IPAF[(52±10)岁]和IIP[(53±11)岁,H=19.29,P<0.001],血红蛋白[(129±21)mg/L]低于CTD-ILD/IPAF[(138±15)mg/L]和IIP[(140±19)mg/L,H=8.17,P=0.017],ESR[(46±35)mm/1 h]高于CTD-ILD/IPAF[(26±24)mm/1 h]和IIP[(19±22)mm/1 h,H=19.73,P<0.001],治疗后肺功能FVC改善率(31%)低于CTD-ILD/IPAF(59%)和IIP(39%,χ^2=11.74,P=0.003),胸部CT病变吸收率(61%)低于CTD-ILD/IPAF(82%)和IIP(67%,χ^2=9.23,P=0.010),病死率(18%)高于CTD-ILD/IPAF(6%)和IIP(12%,χ^2=7.16,P=0.028)。结论ANCA阳性患者与其他类型肺间质病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究胸腔镜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胸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VTE与非VTE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手术相关信息与住院时间,针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手术时长手术因素分析30d VTE累计发生率。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U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 共纳入腔镜手术患者21227例,包括胸腔镜手术患者2133例,腹腔镜手术患者17213例。腹腔镜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0.43%(74/17213)。胸腔镜患者术后VTE的发病率为1.22%(26/2133),其中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占34.62%(9/26),肺血栓栓塞症(PTE)占65.38%(17/26);与非VTE患者比较,发生VTE患者年龄更高[65(60,73)和54(43,62)岁,P<0.001],BMI更大[25.46(24.61,28.67)和23.83(21.51,26.03)kg/m2,P<0.001],恶性肿瘤发生率更高[22(84.62%)和1203(57.10%),P=0.005]、手术时间[165(119,214)和95(67,134)min,P<0.001]及住院时间[10(8,18)和6(4,7)d,P<0.001]更长;将胸腔镜手术患者分为<60岁、60~<65岁、65~<70岁、≥70岁组,术后VTE发病率分别为0.43%(6/1391)、1.75%(6/342)、2.12%(5/236)、5.49%(9/164);胸腔镜手术患者年龄≥65岁(OR=2.917,95%CI 1.253~6.788;P=0.013),BMI>25kg/m2(OR=2.484,95%CI 1.089~5.667,P=0.031),手术时间≥120min(OR=4.683,95%CI 1.762~12.241,P=0.002)是胸腔镜术后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65岁、BMI≤25kg/m2、手术时间<120min的患者相比,年龄≥65岁[9/164(5.49%)和17/1969(0.86%),P<0.001]、BMI>25kg/m2[15/757(1.98%)和11/1376(0.80%),P=0.012]、手术时间≥120min[2.86%(20/699)和0.42%(6/1434),P<0.001]的患者胸腔镜术后30d内VTE发病率更高。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胸腔镜术后VTE发病风险高于腹腔镜手术,VTE发病率随患者年龄上升而上升,年龄≥65岁、BMI>25kg/m2及手术时长≥120min是胸腔镜术后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0.
吸入性肺炎是导致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日延长、反复住院、进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吸入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均是复杂多变的,给诊断和医疗照护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近10年国内外老年吸入性肺炎住院患者的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吞咽评估及管理、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干预、动态随访等,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