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60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3篇 |
出版年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疗效及早期和远期疗效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54例患者被分为二组,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 24小时、3月分别进行 ESS、Barthel指数和 Rankin评分,比较前后效果。结果:溶栓治疗组对照组在24小时ESS评分无显著异性(P>0.05)但3月后溶栓治疗组疗效明显优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溶栓治疗脑梗塞的远期效比早疗效好,其差异的可能是缺血性神经元顿抑(ischemic neuron stunning)。 相似文献
83.
PC12细胞缺氧培养后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PC12细胞缺氧后细胞凋亡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末端标记法 ,结合流式细胞术观察PC12细胞缺氧培养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现象 ,以及DNA损伤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在缺氧 0 .5h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p5 3、p2 1wafl/cipl蛋白表达也开始增高。至缺氧 1h凋亡细胞达高峰 ,p5 3、p2 1蛋白表达亦最高 (P <0 .0 1) ,缺氧 6~ 12h ,则以坏死为主 ,以上基因的表达均减弱。结论 缺氧后PC12细胞凋亡部分是由于DNA损伤严重、损伤不能及时得到修复所致。 相似文献
84.
85.
改良Golgi-Cox染色法在大鼠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良Golgi-Cox染色法,使操作时间缩短、染色恒定;探讨该方法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多聚甲醛固定组织、缩短浸胶时间、组织块外包石蜡壳等方法,比较研究了改良法与传统方法在显示神经元数量、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别;比较研究了大鼠脑缺血1h再灌注2、4、8和12周缺血侧神经元数量等的动态变化。结果:改良后使操作时间缩短为5-6h;染色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传统方法;脑缺知后缺血区神经元数量呈进行性减少,缺血周围残存的神经元突起增加。结论:改良Golgi-Cox神经元染色法较恒定,且省时,在脑缺血后神经元可塑性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
探讨PC12细胞在缺氧(37℃,5%O2,95%N2)、血清剥夺条件下DNA损伤与修复、凋亡、坏死或生存的变化规律.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在不同时间点,缺氧、无血清培养等诱导下对PC12细胞单链DNA损伤与修复、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在PC12细胞DNA损伤值均在0.5h时达第一个峰值,随后下降.3h后DNA损伤数值再次逐渐增加并达到最高值.细胞凋亡峰值略滞后于DNA损伤峰值,并于DNA损伤程度基本相平行.提示PC12细胞在缺氧和血清剥夺条件下存在DNA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过程,DNA损伤后可能直接诱导细胞凋亡,DNA损伤程度在早期与细胞凋亡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急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日益受到重视[1],但当前,由于院前及院内的延误,许多患者都未能在有效时间窗内得到紧急救治[2,3]。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脑血管病急诊现状,探索缩短患者治疗前延误时间的措施,我们对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自发病到就诊和CT确诊的时间进行了观察。1 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为1997年10月~1998年4月间武汉城区发病后在本院急诊科首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264例,其中缺血性卒中140例,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36~88岁,平均63±10岁;出血性卒中124… 相似文献
88.
海风藤对局灶性脑缺血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海风藤提取物对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TTC染色、HE染色、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观察海风藤提取物对缺血灶大小、血脑屏障、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及P53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海风藤治疗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明显减轻,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及P53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未干预组显著减少,梗死灶直径也有减少的趋势。结论:海风藤具有抵抗缺血后神经细胞DNA损伤,减轻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细胞坏死.对缺血性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9.
Caspase是细胞凋亡程序中一类关键的同源半胱氨酸蛋白酶 ,特异性在天门冬氨酸残基后裂解靶蛋白。当细胞表面死亡受体被激活或细胞内死亡信号存在时 ,始动caspase活化并引发下游效应caspase蛋白水解激活的级联反应 ,最终使一系列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修复酶等靶蛋白裂解 ,导致细胞凋亡。脑缺血后 ,caspase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 ,酶活性增强 ,引起神经元凋亡 ;而抑制caspase活性可减轻脑缺血损伤。如果与超早期溶栓治疗或其他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 ,可产生协同作用并延长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90.
凝血酶神经毒性作用的在体MRI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内注射凝血酶的安全性及其引起组织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大鼠尾状核注射 5 0 μL不抗凝的自体血 (脑出血组 )或等体积、分别含有凝血酶 1U(小剂量组 )、10U(大剂量组 )的生理盐水 ,通过 4 .7TeslaMRI设备在发病后 30min、2 4h、4 8h、72h动态观察T2 WI、T2 WI、DWI序列显示的病灶、血脑屏障破坏程度 ;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病灶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观察病灶周围脑组织对伊文思蓝的通透性和白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 2 4h时脑水肿范围 (指注射病灶和血肿周围水肿之和 )在大剂量组〔分别为T2 WI(5 4 .2± 5 .9)mm3 ;DWI(5 8.5± 5 .6 )mm3 )〕、脑出血组〔T2 WI(45 .9± 11.4 )mm3 ;DWI(47.3± 9.1)mm3 〕均明显大于小剂量组〔T2 WI(39.0± 7.7)mm3 、DWI(39.2± 7.0 )mm3 ,P均 <0 .0 0 1〕 ,前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剂量组血脑屏障的破坏明显 ,血肿周围中性白细胞浸润出现最早。结论 凝血酶有较强的中性白细胞趋化作用 ,可引起血脑屏障的早期破坏 ,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