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癫痫患者脑脊液谷氨酸脱羧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癫痫(EP)与γ-氨基丁酸(GABA)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由于GABA的合成限速酶谷氨酸脱羧酶(GAD)在全脑的分布与GABA能神经元基本一致,被视为GA-BA能神经元的直接标志物,而且它在脑组织标本中比GABA更稳定,且较易检测,因此常通过测定脑组织GAD活性或GAD阳性反应神经元的数量、形态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CNS)GABA能神经元的功能状态。本文采用酶化学方法结合荧光薄层扫描来测定EP患者CSF内GAD活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属性连隐性遗传,但致病基因在母亲X染色体上的位点还不清楚,为了确定其位点,研究DMD与血友病或其它性连遗传疾病的连锁关系是必要的,作者对一个同时发生DMD和血友病A的家系调查了这种联系。病例报告:患者V_7(先证者)生于1959年,自婴儿期起就有出血倾向,4岁走路和从地板站起困难,6岁确诊为DMD和血友病A。11岁时肌电图显  相似文献   
73.
报告100例癫痫免疫功能测定结果,发现原发性癫痫儿童组IgG、IgM显著降低,15岁以上组IgM显著增高,IgG显著降低。继发性癫痫儿童组IgM亦显著降低。服用苯妥因钠组IgA显著降低,而未服药组未见明显异常。测抗核抗体52例,阳性率为42.3%(正常人低于10%),用药组尤占多数。测循环免疫复合物96例,阳性率达46.8%。测总T—玫瑰花环试验29例,花环形成率降低者占35.1%(不论用药与否均有降低)。测C_3100例,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从以上测定的各项免疫指标观察,癫痫患者既存在非药物性免疫异常,亦有药物性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74.
海绵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包括无菌性和脓毒性两类〔1〕,脓毒性海绵窦血栓形成又称脓毒性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或海绵窦炎,该病症状特殊,并发症多,诊断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治疗亦存在一定困难,现将近年来有关文献作一综述,以兹参考。一、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可略有差异,无菌性患者缺乏感染败血症症状;脓毒性血栓有急性及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多来自前路感染(头面部疖),慢性常由后路(中耳炎)及中路(蝶窦炎等)逆行感染引起,潜伏期长,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临床上以急性最为多见,症状除出现脓毒败血症外,  相似文献   
75.
从1970年起我们创用脊髓腔电针(简称脊髓针)治疗非外伤性截瘫,取得较好效果。现以急性脊髓炎为例,将加用脊髓针28例和未用脊髓针32例作一对比分析,以反映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具有脑缺血神经元保护作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10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重点实验室进行。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8),腹腔注射消毒后的精制玉米油1.5mL,1次/d,连续7d,然后手术,仅分离血管,不栓塞。②模型组(n=32):给药同假手术组,然后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③雌二醇组(n=32):将17β-雌二醇溶于玉米油中,按100μ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7d,然后同前造模。假手术组于术后6h,其他两组于再灌注3,6,12,24h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8只),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和纹状体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核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纤维有无染色。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数:脑皮质:再灌注后6h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78.88&;#177;6.03),(53.75&;#177;3.92),(76.75&;#177;5.87)个/视野],再灌注12h雌二醇组显著高于模型组[(86.50&;#177;4.24),(63.13&;#177;7.72)个/视野,P〈0.01]。脑纹状体:再灌注6h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63.88&;#177;5.37),(38.75&;#177;4.17),(61.63&;#177;6.39)个/视野],再灌注12h雌二醇组显著高于模型组[(71.38&;#177;5.29),(48.00&;#177;8.32)个/视野,P〈0.01]。②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皮质:再灌注6h雌二醇组高于于假手术组[(71.50&;#177;4.50),(45.75&;#177;7.03)个/视野,P〈0.01],至再灌注12h,显著高于模型组[(79.20&;#177;6.39),(58.63&;#177;4.81)个/视野,P〈0.01],再灌注24h,仍高于模型组[(69.00&;#177;4.96),(49.25&;#177;5.80)个/视野,P〈0.01]。脑纹状体:3组均为少量表达。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纤维阳性密度:雌二醇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X^2=19.015,25.6,P〈0.01)。结论:给予外源性的雌二醇可以使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上调,且在再灌注12h内,使大脑半球免于损伤,达到脑保护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病变时期血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例,分别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病变时期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的浓度,选择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反应蛋白:急性期为(17.28±3.82)mg/L;亚急性期为(11.55±1.95)mg/L;恢复期为(7.10±1.30)mg/L。与正常值(4.65±1.39)mg/L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12.717~2.5382,P<0.05或0.01)。纤维蛋白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4.62±0.61),(4.09±0.62),(3.21±0.65)mg/L,与正常值(2.26±0.22)mg/L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602~1.8244,P均<0.01)。NSE急性期是(22.27±5.69)mg/L;亚急性期是(13.62±2.74)mg/L;恢复期为(9.16±1.44)mg/L,与正常组(3.08±1.51)mg/L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意义(t=19.1844~6.0735,P<0.01)。随着病程的发展,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以及恢复期,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的浓度均有明显的下降(F=12.042~3.322,P<0.05)。结论:随着病情的进展,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存在着动态变化,病情好转,三者的浓度明显下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8.
白细胞介素与脑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细胞介素(IL)是主要由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组免疫活性因子,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其它细胞,共同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应激反应和炎症的调节。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IL在脑缺血后表达明显增加,并通过作用于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79.
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疗效及早期和远期疗效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54例患者被分为二组,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 24小时、3月分别进行 ESS、Barthel指数和 Rankin评分,比较前后效果。结果:溶栓治疗组对照组在24小时ESS评分无显著异性(P>0.05)但3月后溶栓治疗组疗效明显优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溶栓治疗脑梗塞的远期效比早疗效好,其差异的可能是缺血性神经元顿抑(ischemic neuron stunning)。  相似文献   
80.
P53基因与脑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存在凋亡和坏死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机制。而p53及其下游靶基因在细胞死亡特别是诱导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p53基因是多种病理情况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调控点,与其靶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细胞适应反应。因此,研究p53及其相关基因在损伤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将有助于揭示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