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99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131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效果。 方法 采用Synbone人工合成胫骨18个,切割构建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外侧水平带状钢板固定、外侧低切迹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侧直形重建钢板固定。将固定好的骨折模型置于万能水压材料测试机进行测试,分别进行静态加载、疲劳测试和极限加载,检测骨块的相对空间位移。 结果 以10 mm/min加载至总载荷1050 N,重复加载10000次后,带状钢板组骨折块的纵向位移(2.77±1.79) mm,外侧锁定钢板组的纵向位移为(2.69±1.14) mm;后方重建钢板组骨折块的纵向位移为(1.62±0.60)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加载荷到骨或内固定的结构破坏后,带状钢板组的极限支撑力为(2055±263) N,外侧锁定钢板组的为(1968±209)N,后方重建钢板组的极限支撑力为(2272±130) N,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治疗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侧方带状钢板水平固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普遍寄生于家畜及野生动物胰脏并引起胰吸虫病的几种阔盘属(Eurytrema)吸虫:腔阔盘吸虫(Eurytremacoelomaticum)、胰阔盘吸虫(Eurytremapancreaticun)、枝睾阔盘吸虫(Eurytremacladorchis)及福建阔盘吸虫(Eurytremafukienensis)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提取寄生于不同种类宿主的这4种胰吸虫的基因组DNA ,利用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重复性好、谱带清晰并呈多态性的引物31个,共扩增出30 3条DNA带。根据重复性好、谱带清晰并呈多态性的引物扩增的结果计算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出阔盘属几种吸虫的系统发生树,分子系统发生与形态学分类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泪腺神经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门诊软组织病痛患者中确诊为泪腺神经痛者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病因,最大可能为泪腺神经在出眼眶时穿过眶隔处受到卡压所致。治疗方法采用强的松龙混悬液0.6mL(15mg)加2%利多卡因2mL,注射至眼眶外上角骨缘的紧下内方,深及皮下与眶隔处,1周后如仍不愈,再行第2次注射。2周后部分患者再进行第3次注射。结果所有病例皆在注射后10min内止痛,检查神经分布区痛觉消失,数小时后多数病例再现轻度疼痛。1周后11例痊愈。3例经第2次注射痊愈。2例经3次注射后痊愈。注射问隔l周。结论对于疑为泪腺神经痛的病例,查体证实,在排除眼眶内其他病变后,可试行局部注射强的松龙至神经通过眶隔处,方法易行,疗效可靠,不失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文献报道,从骨髓与脐带中分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仍保持干细胞的特性,并在多种细胞因子的“鸡尾酒式”诱导下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正常人肝细胞共培养体系下是否可分化为肝细胞并探讨其分化方法。 方法:采用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人肝细胞LO2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不添加外源诱导因子,分别于第7,14,21天,通过RT-PCR 法检测肝细胞特异标志物甲胎蛋白、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9 mRNA的表达,糖原染色进行功能鉴定。 结果与结论:从人脐带中可分离得到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其中CD29+细胞比例为96.02%,CD105+细胞比例为96.6%,CD34-细胞比例为99.65%,CD105+CD29+双阳性细胞比例为94.84%。与LO2细胞共培养后第7天仅有甲胎蛋白阳性表达;第14天表达白蛋白、人细胞角蛋白19,第21天时,LO2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未出现甲胎蛋白表达;人细胞角蛋白19和白蛋白的表达比第14天略有增强。共培养21 d后,糖原染色呈阳性。结果证实,无需额外添加外源诱导因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人正常肝细胞共培养的微环境中,向正常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胰腺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胰腺炎(PEP)的危险因素,为PEP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 896例ERCP患者,分为PEP组(n=285)及无PEP组(n=1 161),对比分析两组各相关危险因素,涉及患者因素、操作因素及术者因素。结果患者因素中女性、年龄(小于60岁)、胰腺炎病史、无胆总管结石、疑有Odd i括约肌功能障碍者易并发PEP(P〈0.05);而有无胆红素增高、胆总管直径过小(小于0.4 cm)、有无壶腹部憩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与PEP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操作因素中胰腺显影、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胆道括约肌气囊扩张术患者在PEP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PEP组(P〈0.05);而治疗性或诊断性ERCP、Odd i括约肌测压术、胆道括约肌切开术患者在两组中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术者操作例数少、操作时间长、插管困难或失败与PEP的发生相关(P〈0.05);而ERCP操作失败与PEP无关(P〉0.05)。结论年龄小于60岁的女性,且有胰腺炎病史和疑有Odd 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显影差、术者熟练性差、插管困难等是PE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高危、疑难及重大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败,是外科医疗安全的主要内容。因此,为提高这类病人的医疗质量,增加医疗安全性,除了科室自身加强围手术期医疗护理专门技术外,作者近3年来还从医疗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加强监控科室对这类病人围手术期管理做了有益的尝试,现将我们的基本做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 ,年龄为 12~ 2 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 ,缺损直径 3~ 6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2~ 6mm。ASD均为继发孔型 ,缺损直径 5~ 8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 ,确定VSD适合封堵后 ,先行VSD封堵 ,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 3例 ,囊袋直径分别为 4、5和 10mm ,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 4、8和 12mm。 1例缺损为管状 ,直径 3.5mm ,用 4mm的封堵器治疗成功。4例患者ASD伸展径为 6~ 10mm ,封堵器直径为 6~ 12mm。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合并ASD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类泛素修饰因子特异性蛋白酶(SENPs)调控的小类泛素化修饰在放射敏感性的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SENPs会导致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升高。据报道,SENPs通过参与DNA损伤修复、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和调控信号通路等机制调控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目前,以SENP1为主的SENPs抑制剂主要分为短发卡RNA类、肽类和拟肽类、合成小分子类、虚拟筛选类和天然产物来源类。SENPs抑制剂或可作为新型的放射增敏药物,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优化。笔者总结了SENPs调控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开发SENPs抑制剂作为放射增敏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心律失常是封堵器置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分析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内能否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方法:选择2002-01/2007-06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完成治疗室间隔缺损患儿1 810例,其中采用封堵器置入治疗644例,以封堵器左盘面是否跨越左心室基底部为界分为置入膜部瘤体与置入左心室基底部两种。外科手术治疗1 166例。术后严格综合监护1周,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出院后1,3,6,12,24个月作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结果:①封堵器置入组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于外科手术组(P < 0.05),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P < 0.05)。②对于伴膜部瘤形成者,封堵器置入组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于外科手术组(P < 0.05);而如果将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内,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明显低于置入基底部者(P < 0.05),也明显低于不伴膜部瘤形成而置入基底部组及外科手术组(包括伴膜部瘤形成和不伴膜部瘤形成)(P < 0.05)。③对于外科手术组,伴膜部瘤形成和不伴膜部瘤形成者术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材料与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封堵器置入体内后血小板黏附较少,凝血功能检查、免疫系统反应(免疫球蛋白、补体)、 材料表面再内皮化反应均正常,未发生炎症等宿主反应。无封堵器脱落等材料反应发生。 结论:①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可有效降低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治疗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②封堵左室基底部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封堵器过大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