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终末期肝病患者切脾与否对肝移植后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血小板的影响。方法为5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肝移植,其中16例术前已切除脾脏(既往切脾组),9例肝移植的同时切除脾脏(术中切脾组),27例保留脾脏(保留脾脏组),比较三个组手术前后血小板数的变化。结果既往切脾组肝移植前有2例(12.5%)存在门静脉栓塞,术中切脾组有1例(11.1%)术后发生门静脉栓塞。既往切脾组术前血小板数明显高于术中切脾组和保留脾脏组(P<0.05);术后第1、3天,既往切脾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保留脾脏组(P<0.05);术后第5天,术中切脾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保留脾脏组(P< 0.05);术后第7、14、30天,三组间血小板计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切脾与否对肝移植后血小板的影响是短暂的,原则上肝移植同期不行脾切除。  相似文献   
132.
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与预防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一年来所施行的18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及数量,以及诊治处理方法,以探讨成功及失败原因,结果 18例肝移植病人中,原发病为终末期乙肝肝硬变13例,造型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2例,布-加氏综合征1例,原发性肝癌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次,含因凝血功能紊乱致术后腹腔内继发性出血3例,术前腹水感染未能控制致术后腹水严重感染1例,激素用量过大致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胆瘘1例,肺部感染4例,口腔弥漫性溃疡3例,肠道霉菌感染2例,手术死亡3例,分别为肺部曲霉菌感染,应激性溃疡穿孔及腹水感染所致。术后5个在肝癌复发死亡1例,现仍存活14例,4例已存活1年以上。结论 我国肝移植病人适应证以终末期,乙肝肝硬化为主,这类病人肝功不良,凝血障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纠正甚为重要,同时这类病人多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应重视围手术期感染的控制及营养支持,手术技术的完善是预防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3.
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总结72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动脉重建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72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仅有1例(1.4%)于肝动脉吻合口旁发生假性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成功,并保留了移植肝的动脉血液供应;全部病例随访3~43个月,住院期间死亡6例,随访期内死亡6例,总的1、3年累积存活率均为83.3%,没有病例死于肝动脉并发症。结论供、受者的血管变异情况和质量以及肝动脉重建技术,是影响肝动脉重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4.
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我院施行了16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中采用了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的手术技术包括肝右静脉的重建,右肝下静脉的重建,肝中静脉分支的搭桥等改进。结果全组供者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前2例受者中,1例发生肝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因发生小肝综合征,死于肝功进行性恶化。后14例受者中发生并发症5例: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栓塞,胆漏,左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各1例;1例再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死于MODS。14例中除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外,其中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另5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重建,保证了右肝的流出道通畅。移植物与受者重量比(GRWR)为0.72%~1.15%,11例<1.0%,其中2例<0.8%,无小肝综合征发生。结论采用了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的充分重建可有效的避免小肝综合征,从而使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5.
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评估2002年1月至2005年11月施行的23例活体右半肝移植中供体的情况.术前评估包括供体的一般情况,血管与胆管系统影像学,供肝体积及脂肪变性情况等.不阻断入肝血流,在肝中静脉右侧,用超声刀离断肝组织而得到右半肝.计算供体标准肝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及残余左半肝的比例.结果 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4例门静脉主干有3分支,7例有粗大肝右后下静脉(≥0.5 cm),5例有粗大(≥0.5 cm)肝V段静脉(V5),4例有V8,右肝管变异3例.而术中发现9例伴右后下静脉,5例V5,5例V8,右肝管变异4例.术中肝切取活检示2例供肝轻度脂肪变性.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462 ml,切取右半肝占SLV的39.7%~69.5%,残余左半肝占30.5%~60.3%.术后第1天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但术后1周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腹内出血,1例乳糜漏,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门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所有供体均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进行供肝血管系统与胆管系统、肝脏的体积与质量的详尽评估,选择出最适宜的供肝与供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6.
在Kladney研究发现组织中高尔基糖蛋白73(Golgi protein73,GP73)与肝炎、肝硬化、肝癌有相关性后,有学者认为GP73很可能成为诊断肝癌的新标志物~([1-4]).本研究初步探讨GP73在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GP73的定量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7.
50例肝移植术后近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采用临床与系列肝穿刺活检相对比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0例肝移植术后 3个月内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肝移植术后血总胆红素 ( μmol/L)的变化曲线形如一个倒“S”型 ,1周内血胆红素皆逐渐升高 ( 12 7.19± 113 .15 ) ,2周内达高峰 ( 135 .45± 12 4.16 ) ,3周始下降 ,4周时平均为 73 .10± 49.5 2 ,至术后 12周可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 2 9.8± 37.5 6 ) ,与镜下肝细胞形态修复过程相一致。术前高胆红素血症 ( 10例 ,2 0 % )、保存损伤 (含缺血再灌注损伤共 44例 ,88% )、急性排斥反应 ( 13例 ,2 6 % )及胆漏 ( 4例 ,8% )系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 4个主要原因 ,其血总胆红素变化趋势曲线相近 ,无原因特征性曲线。 5 0例肝移植术后无原发性肝无功能 ,受者围手术期及移植物生存率为 90 .6 % ,1年生存率约为 80 %。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愈率为 10 0 %。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四大原因分别为 :保存损伤、排斥反应、术前高胆红素血症及胆道并发症。针对其原因 ,进行综合处理 ,常可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8.
提高原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提高原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的临床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3年多来所施行的72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生存情况、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及数量,以及诊治处理方法,以探讨成功及失败原因。结果 72例肝移植病人中,原发病为良性疾病50例(其中终末期乙肝肝硬化34例);恶性疾病22例(其中HCC19例)。术后发生并发症54例次,含因凝血功能紊乱致术后腹腔内继发性出血4例,术前腹水感染未能控制,致术后腹水严重感染2例,激素用量过大致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胆瘘6例,肺部感染21例,肠道真菌感染5例。全组无原发性肝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随访2~41个月,无远期胆道并发症及慢排发生。住院期死亡6例,随访期死亡6例,目前生存60例,总生存率为83.33%,存活超过1年者32例,最长已3年5个月。结论 ①术中技术的改进及新技术的应用;②采用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方案;③加强术后感染预防与治疗;④加强乙肝复发的预防和治疗;⑤预防肿瘤复发的系列措施,是提高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总结仑伐替尼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抗转化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和海绵样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例行仑伐替尼联合TACE及PD-1单抗转化治疗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和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中2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获得部分缓解;肿瘤标志物均显著降低。但4例患者均未能接受手术切除。结论 仑伐替尼联合TACE及PD-1单抗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和海绵样变是有效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探讨脉搏染料光密度法吲哚氰绿(PDD-ICG)排泄试验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间收治的75例因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术前检查指标的差异; 并根据ICG清除率(K)值和ICG15 min储留率(R15)值再分别分组,比较各组间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肝功能轻度功能障碍组60例,中度功能障碍组12例,重度功能障碍组3例(因重度功能障碍组例数过少,纳入中度功能障碍组行统计分析).轻度功能障碍组与中重度功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术前Child-Pugh评分、PT及I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间K值和R15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K值以0.158/min为界分为2组, K<0.158/min组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7.1%; K≥0.158/min组为1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R15值以10%为界分为2组, R15≤10%组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9%; R15>10%组为4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D-ICG试验评估肝切除术患者肝储备功能有效、简便,对预测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