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5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172篇
综合类   152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5篇
  2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结合男科疾病发病特点和埋线治疗的机理,总结并分析近年来相关埋线治疗男科疾病的文献,对穴位埋线治疗男科疾病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为临床上治疗男科疾病提供新的可靠的临床思路。从穴位埋线治疗前列腺疾病、阳痿病及男性不育病等三大主要病症方面分别进行阐述,证实穴位埋线对男科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42.
对急救医学这门新兴独立学科的见习带教体会作了初步总结,提出了急救医学见习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生急救意识和基本急救技能的培养,采用了现场一抢救室一手术室一体化的见习教学模式,合理、灵活地安排了见习教学时间,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急救医学见习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治疗.方法 1996年5月至2007年11月,治疗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7~65岁,平均35.4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24 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5例,钝器伤2例.21例患者均合并多发创伤或骨折,其中胸椎压缩型骨折11例,骨折脱位7例,爆裂型骨折2例,屈曲牵张型骨折1例.完全性神经损伤6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4例,无神经损伤11例.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15例.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9个月,平均37.7个月.术后6例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1例无神经损伤患者出现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余10例病情无加重,其中4例仍有胸背局部疼痛;4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中1例恢复正常,1例有改善,2例无改善.结论 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为致伤暴力大,脊髓损伤严重,合并多发伤的概率高.早期固定胸骨有助于加强胸椎的稳定性,延缓胸椎后凸畸形的进展.  相似文献   
44.
Ⅰ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Ⅰ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总结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12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42岁。其中跟骨骨缺损7例,胫骨4例,股骨1例。采用患处换药,刮除失活的软组织及骨组织,清创后Ⅰ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伤口开放,术后创面爬满肉芽后行游离植皮治疗。结果:术后移植骨质表面覆盖肉芽组织时间平均24.1d,创面完全闭合时间平均30.3d,所有患者经过8~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骨缺损处经植骨后均骨性愈合,未发现感染复发者。结论:Ⅰ期开放植骨术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简单可行的方法,术前刮除失活组织,术中彻底清除肉芽组织、充分植入松质骨及术后严格无菌换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患者男性,21岁,因“左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膝部畸形、活动受限2个月”入院。询问病史,患者于2006年2月曾因车祸致左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给予石膏固定。3个月后出现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本次入院12个月前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内固定取出,同时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术后患者出现膝关节疼痛、屈伸功能障碍,查体见左膝关节呈屈曲畸形,膝关节无法伸直,主被动活动明显受限,  相似文献   
46.
类癌最多见于胃肠道(66.9%),其次为气管支气管系统(24.5%).罕见情况下可见于肝脏、胆囊、卵巢、睾丸、胸腺.胃肠道类癌是一大类分化良好的内分泌肿瘤,来源于胃肠道黏膜或黏膜下功能各不相同的内分泌细胞,可以发生于胃肠道的任意部位,产生各种激素和蛋白产物引起相应的症状.临床上胃肠道类癌较少见,只占胃肠道恶性病变的很少一部分[1].  相似文献   
47.
文亮  李洁  张敏霞  薛强 《心脏杂志》2023,(6):629-636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介导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给予ox-LDL(100 nmol/L)处理,蛋白免疫电泳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实时定量PCR监测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药物阻断和基因干预关键分子观察对下游基因的表达的影响;Griess反应检测在干预措施下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的产生情况;体外用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作为评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指标检测内皮细胞功能。结果 ox-LDL能增加内皮细胞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2)和MIF的表达,应用药物特异性阻断以及siRNA抑制MIF的表达均可显著降低SREBP2的表达和激活(P<0.05);离体实验证实MIF通过SREBP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P<0.05)。结论 ox-LDL等氧化应激刺激能通过MIF增加SREBP2介导的炎症小体(inflammasome)的表达和炎症相关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破坏内皮细胞功能,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血液滤过对严重创伤后并发ARDS患者氧合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创伤后ARDS患者12例,在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下行血液滤过治疗,于血液滤过后1-5d内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肺氧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血液滤过前比较,滤过后第1天CVP、MPAP、SVRI、PVRI显著降低,整个血液滤过时间PaO2/FiO2升高非常显著,MAP、PCWP、HR、CI、DO2、VO2、ExtrO2、Qs/Qt无显著变化。结论 血液滤过对严重创伤后AR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可使氧合指数升高。  相似文献   
49.
脑出血血肿冲洗液炎性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动态观察脑出血血肿冲洗液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以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我科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 80例中的重度 (出血量 >30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连续监测血肿冲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白细胞介素 1- β(IL - 1β)的动态变化。 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 6h血肿冲洗液中即已检测出TNF -α、IL - 6、IL - 1β ,在出血急性期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后的病理过程 ,其水平的变化与疾病的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50.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斌  文亮  郭毅斌  尹昌林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1):1220-1221
目的 :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变化 ,并探讨其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小肠缺血 45min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再灌注后即刻、2h、6h、2 4h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肠黏膜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 ;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 (MTT)测定Peyer’s淋巴结 (PP)、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和固有层淋巴细胞 (LPL)增殖活力 ;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 ,统计细菌移位率 ;取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结果 :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中sIgA含量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下降 (P <0 0 1) ,血浆内毒素含量较再灌注前显著升高 (P <0 0 1) ;并于再灌注后 2h起出现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 ;肠黏膜内sIgA含量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增殖活力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5 3~ -0 75 3 ,P <0 0 1)。结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免疫功能下降 ,与肠外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