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5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28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5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0 引言 Na+-H+交换泵第一亚型(Na+-H+ exchanger 1,NHE1)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的一种跨膜蛋白,是调节细胞内pH值(intracellular pH,pHi),中性或偏碱性的重要膜蛋白 [1,2].近来发现NHE1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活性明显增高,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为了解NHE1基因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我们利用基因转染技术,构建NHE1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入SGC-7901胃癌细胞,观察NHE1反义基因对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63.
大肠类癌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类癌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提高内镜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2-2007年收治的22例大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 早期癌内镜表现为直径1.5cm、黏膜光滑、黏膜内黄白色颗粒样结构;进展期癌内镜表现为直径0.8~3.0cm、黏膜不平、黄白色结节样或表面溃疡.超声内镜特征为:稍低回声,内部散在点状稍高回声,起源于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不规则卵圆形结构,边缘模糊且不规则.16例黏膜内癌及黏膜下浅层癌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其中10例追加氩气刀治疗.随访4~36个月无复发.1例黏膜下深层类癌及5例进展期类癌行外科手术.结论 内镜及超声内镜可诊断大肠类癌及其浸润深度,对早期类癌行内镜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4.
目的克隆人端粒相关蛋白T-STAR并研究其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哺乳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GBKT7-hTERT,以pGBKT7-hTERT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cDNA文库筛选;构建pVP16-T-STAR和pMhTERT重组载体,脂质体法将其与报告质粒共转染入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以pM-53 pVP16-T、pM3-VP16为阳性对照,以pM53 pVP16-CP为阴性对照;以pM-hTERT pVP16、pM pVP16-T-STAR、pM pVP16为交叉阴性对照。ELISA法检测报告基因CAT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TERT,将获得的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证实为是已收录的人cDNA序列T-STAR。pGBKT7-hTERT和pVP16-T-STAR共转染之后,报告基因CAT的表达(A值为0.258)显著高于阴性对照(A值为0.002~0.015)。结论T-STAR与hTERT在胃癌细胞内发生了相互作用,T-STAR可能是人端粒相关蛋白新成员,通过hTER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65.
胃癌及癌前组织端粒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胃粘膜病变端粒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Southern 杂交技术,检测35 例胃癌及相应的33 例癌旁和19 例手术切缘组织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telomeric restriction fragmentTRF) 。结果 与癌旁和/或手术切缘组织比较,在35 例肿瘤组织中,TRF缩短、无变化及延长分别占20(57.1% )、12(34.3 %) 及3(7 .6% ) 例;进一步研究发现,由正常胃粘膜(N)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 →胃癌(GC) 的发展过程中,TRF有逐渐缩短的趋势,且GC 组TRF长度明显短于N 及CAG 组( P< 0 .01) ;肿瘤组织TRF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端粒酶活性大小等临床病理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年龄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肿瘤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相比较,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可能不宜作为衡量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6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tisense recombinant eur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of HCCR-2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HepG2. Methods The antisense recombinant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of HCCR-2 was constructed. The vector was stably transfected to the HepG2 cells, and positive clones were selected by G418 (antiseuse vector group), pIRES2-EGFP vector was transfected into the HepG2 cells in the same way (pIRES2-EGFP group). The conditions of the nontransfected HepG2 cells were used as control (HepG2 group). Changes in cell growth curve, cell cycle, cell apoptosis and morphology of HepG2 cells after the transfec-tion were detected by MTT method, flow cytometr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spectively. Al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and chi-square test. 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HCCR-2 mRNA was down-regulated to 0.39±0.04 in antisense vector group,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HCCR-2 mRNA in pIRES2-EGFP group and HepG2 group were 0.62±0.06 and 0.72±0.03,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s (F=43.701, P<0.05). The apoptotic rate of HepG2 cells in antisense vector group, pIRES2-EGFP grop and HepG2 group were 13.30%, 2.51% and 2.07%,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 (χ2=6.793, 8.721, P<0.05). The growth of HepG2 cells in antisense vector group was retarded, and was blocked in G0/G1 stage. Conclusions The HCCR-2 antisense recombinant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can inhibi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HCCR-2 and promote the apoptosis of cells. HCCR-2 may be involved in cell regulation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相似文献   
67.
背景:微卫星不稳是一种重要的基因改变方式,在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生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缺陷所致。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中的作用已有报道,但在散发性大肠癌的作用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微卫星不稳的关系。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科。材料:76例大肠癌及相应正常组织均为2001-01/2003-12西南医院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家族史,并未接受过放疗和化疗,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不稳。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肠癌hMLH1突变及微卫星不稳检出率。②微卫星不稳与hMIH1突变的关系。结果:①76例大肠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8例,突变率为10.5%,检出微卫星不稳20例,检出率为26.3%。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左侧大肠癌(6/26比2/50,x^2=4.739,P=0.029;11/26比9/50,x^2=5.212,P=0.022),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②将微卫星不稳分为高频率微卫星不稳(≥2个位点)10例、低频率微卫星不稳(仅为1个位点)10例和微卫星不稳阴性56例3组,8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组,而低频率微卫星不稳和微卫星不稳阴性组未见有突变者。结论:hMLH1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多发生于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8.
脾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6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有脾外结核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消瘦,上腹痛,发热,伴血沉加快,贫血和肝功能损害。彩色多普勒示肝大和脾大;脾内可见单个或多个不规则,实质增强或减弱回声区,CT示脾门淋巴结肿大,脾内单个或多个低密度区,内有散在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后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临床上对有结核病史,脾大伴有食欲下降,消瘦,腹痛和不规则发热患者,影像学上发现脾增大伴脾门淋巴结肿大,脾内发现不均质低密度灶,且增强扫描后无改变者,应高度怀疑脾结核的可能,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9.
目的实验鉴定H-2Kb限制性小鼠肝素酶(mHpa)CTL表位。方法5条mHpa表位分别负载C57BL/6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并进一步诱导产生表位特异性的效应细胞,采用标准4 h51Cr释放试验检测效应细胞对不同靶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采用ELISPOT检测效应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5条mHpa CTL表位中,仅mHpa398-405和mHpa519-526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CTL,对同来源的B16黑色素瘤细胞、Lewis肺癌细胞和EL-4淋巴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免疫杀伤效应,而对H-2Kb阴性的P815肥大细胞瘤细胞不具有免疫杀伤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多肽特异性CTL对自体淋巴细胞和DC细胞不具有杀伤效应,另一方面,mHpa398-405和mHpa519-526还可促进效应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论mH-pa398-405、mHpa519-526为小鼠肝素酶来源且受H-2Kb限制性CTL表位,小鼠体内可以诱导产生表位特异性的CTL反应。  相似文献   
70.
端粒及端粒酶在肿瘤的永生化和演进中起着重要作用.PinX1是一种新基因,它是潜在的抑癌基因,其产物是端粒酶的强力抑制剂.然而,另外也有研究表明PinX1不是抑癌基因.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该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