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口腔科学 | 147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1.
42.
目的: 定量评价牙槽骨再生正畸技术治疗成人错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 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14年1月起就诊的连续病例中,选择下前牙区存在原发性牙槽骨缺损且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 2 年的成人错畸形患者,将其中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评价不同观察时间点术区的牙槽骨形态,采用SAS 9.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成人错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后,术区未见牙根吸收。根尖水平骨厚度增量效果最佳且远期疗效最为稳定,根长3/4水平次之,根长1/2水平未见骨厚度增量效果。术区唇舌侧出现少量牙槽骨高度降低。结论: 牙槽骨再生正畸技术是治疗成人错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的有效方式,但仍存在术区少量牙槽骨垂直丢失等局限。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颌骨矢状向异常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科就诊的正畸患者255例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80例,女性175例,年龄10-45岁,常规拍摄X线片及双侧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核磁共振并对关节结构情况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5例正畸就诊患者中,骨性Ⅰ类患者89例,关节结构异常54例,异常比例60.67%,骨性Ⅱ类患者96例,关节结构异常75例,异常比例78.13%,骨性Ⅲ类患者70例,关节结构异常47例,异常比例67.14%。结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在正畸就诊人群中的比例很高,其中以骨性Ⅱ类患者患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44.
房兵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26(5):297-299
前颌骨矫治是唇腭裂前正畸治疗的第一步,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矫治技术趋于成熟,但其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还存在的许多争议,本文对唇腭裂术前矫正的历史,矫正器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以及其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应用正畸上凳骨前牵引技术对唇腭裂患者在混合牙列早期出现的骨性反鸦进行阻断治疗,研究上凳骨位置的变化情况。方法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将治疗后的结果与儿童头测量正常值比较,明确上凳骨位置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上凳骨的位置前移变化有显著性(P〈0.01),但与正常值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结论 唇腭裂患者在混合牙列期,使用正畸方法进行上凳前牵引,可明显促进上凳骨发育,但单纯使用正畸尚不能 相似文献
46.
47.
正颌治疗前后咀嚼肌肌电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颌面部的骨性畸形,必须通过正畸和外科手术联合的正颌治疗,才能达到功能和美观的正常。作者对正颌手术前后主要的咀嚼肌收缩力进行检查,以期发现术后口颌系统咀嚼效率的变化特征。方法 肌电图仪测试咬肌,颞肌,二腹肌在功能活动时的肌电变化,并对正颌前后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8.
49.
50.
Wnt信号通路在骨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骨组织中成骨分化等功能的调节。研究表明,激活Wnt信号可增强成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促进骨形成;机械力学刺激在促进骨骼的发育及维持良好的骨骼形态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就Wnt信号通路参与力学刺激下骨向分化的调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