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7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392篇
耳鼻咽喉   111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505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1383篇
内科学   833篇
皮肤病学   83篇
神经病学   225篇
特种医学   5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881篇
综合类   2962篇
预防医学   960篇
眼科学   93篇
药学   1042篇
  11篇
中国医学   866篇
肿瘤学   25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444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475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297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374篇
  1999年   358篇
  1998年   351篇
  1997年   331篇
  1996年   329篇
  1995年   286篇
  1994年   242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67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982.
61例病人食物不耐受结果分析及饮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慧华  戴燕妮 《护理研究》2008,22(11):2944-2945
食物不耐受自从1905年被Frances Hare医师发现以来,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至今它的机制尚未被阐明。目前主要认为是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地消化食物大分子并把它们当作有害物质,针对其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进而由此引发一系列全身各系统的症状。本文对61例病人食物不耐受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对食物不耐受病人进行饮食护理。  相似文献   
983.
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武汉市16所医院1977~1986年十年间住院心衰患者12495例次中,洋地黄中毒564例次心电图改变。其中466例次(82.6%)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绝大部分为室性早搏(占62.4%)以及在房颤基础上出现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或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分别占14.4%和13.1%),均为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死亡率最高的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仍为各种严重的室性异性节律以及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室内和右束支传导阻滞虽然极为少见,但一旦出现,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984.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r s-f M R I)技术,研究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 o s t s t r o k e depression,PSD)患者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连接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13例发病在两周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7分且为首发抑郁的PSD患者,同时选择13名正常被试作为对照组(control)分别进行静息态f MRI扫描。分别选取双侧楔前叶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并比较两组被试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与正常被试相比,PSD患者双侧顶下小叶、双侧额颞叶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减低;右侧顶下小叶、双侧额颞叶与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减低,而未发现功能连接显著增高的脑区。结论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可能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5.
目的调查临床护理人员护士领导力与人格特质的现状,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者进行前瞻性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湖州市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66名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士领导力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护士领导力总均分为(3.89±0.41)分。临床护理人员神经质得分最高,外倾性和掩饰性得分中等,精神质得分最低。外倾性、掩饰性与护士领导力及各维度呈正相关(P0.01),神经质与护士领导力及各维度呈负相关(P0.01),精神质与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护理专业能力呈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护理人员护士领导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人格特征与护士领导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理人员的人格特质,需要采用各种教育手段加强护理人员个性特征的培养,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护士领导力,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86.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确诊CHF患者107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NT-proBNP,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Galectin-3浓度,心脏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心功能Ⅲ级组和Ⅳ级组血浆NT-proBNP、Galectin-3浓度高于Ⅱ级组(P0.05),Ⅳ级组高于Ⅲ级组(P0.05)。LVEF≤40%组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LVEF40%组(P0.05);50mm≤LVEDD≤70mm组血浆NT-proBNP、Galectin-3水平高于LVEDD50mm组(P0.05);LVEDD70mm组血浆Galectin-3水平高于LVEDD50mm组及50mm≤LVEDD≤70mm组(P0.05)。Galectin-3浓度与NYHA分级、LVEDD呈显著正相关(P0.05);NT-proBNP浓度与NYHA分级、LVEDD、Galectin-3均无相关性(P0.05)。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后有效组NT-proBNP、Galectin-3浓度明显下降(P0.05)、无效组NT-proBNP、Galectin-3浓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NT-proBNP、Galectin-3可作为CHF患者心功能的初步诊断指标,抗心力衰竭治疗可影响NT-proBNP、Galectin-3的血浆浓度。  相似文献   
987.
目的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测量和分析PD脑深部核团铁含量特点。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PD患者和36例正常志愿者,利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获取研究对象SWI图像,通过SPIN软件在获取的SWI相位图中测量脑深部灰质核团苍白球、壳核、黑质相位值,并将获取的研究对象核团相位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D组黑质相位值平均值最小(R,2034.84;L,2030.55)。PD组与对照组相比,右侧苍白球(P=0.018)、黑质相位值(P=0.008)和左侧苍白球(P=0.040)、黑质相位值(P=0.000)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D组右侧苍白球与右侧黑质(P=0.000)、右侧壳核与右侧黑质(P=0.000)、左侧壳核与左侧黑质(P=0.000)相位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病患者黑质铁含量最多,苍白球和黑质铁含量成对称性增多。磁敏感加权成像可为PD病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88.
目的进一步提高肝纤维化的诊断水平。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2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瘦素和脂肪细胞刺激因子(LSP)水平。结果瘦素在肝纤维化分期S2期及炎症分级G2级均明显升高(P均〈0.05);LSP水平随肝纤维化进展不断升高(P〈0.05),仅在S4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瘦素在CHB患者肝纤维化发生初期起重要作用,LSP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989.
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是由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机体功能失调紊乱,自身体内存在相应抗体,当受到外界诱因刺激后,体内发生Ⅳ型变态反应,导致全身出现过敏表现。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相似文献   
990.
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funnel chest)是人类最常见的胸壁畸形,发生率约为1/300~1/800,男∶女之比约为4∶1[1].可分为先天性漏斗胸和获得性漏斗胸,先天性漏斗胸目前原因不明,可能与胸骨和肋软骨发育障碍等有关[1-2].获得性漏斗胸可由胸壁其他疾病或手术、创伤等因素引起.根据畸形外观可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非对称型患者右侧胸壁凹陷更为明显[2].多数漏斗胸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部分畸形严重者可对心肺功能和发育造成影响.大龄患儿和成人患者还存在自卑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漏斗胸自愈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年龄越大,心肺功能的损害就越重,术后恢复也越慢,所以,手术是治疗漏斗胸唯一有效的方法[4] .1998年,Nuss报道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漏斗胸(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of pectus excavatum,MIRPE)取得成功,并具有良好的中、远期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应用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取得了良好的早中期效果[5-6].现将Nuss手术的认识和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