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探讨腔镜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在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CEAP分级C4级以上的患者22例(共27条肢体)行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并联合施行大隐静脉及曲张浅静脉剥脱术。结果:22例术后症状和浅静脉曲张消失,无切口感染坏死、皮下气肿及筋膜腔血肿等并发症。足靴区色素沉着及硬化明显改善,6例足靴区活动性溃疡在术后2周内愈合。随访1~12个月无静脉曲张及溃疡复发。结论: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具有交通支静脉离断彻底、损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治疗CEAP分级Ap、PR的CVI患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2.
背景:介绍一种杂交技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3男,1女,年龄59-73岁)。行开腹探查,暴露肠系膜上动脉。逆行穿刺通过闭塞段病变。应用双腔球囊取栓并球囊成形后,肠系膜上动脉内行导管溶栓。切除完全坏死的肠管,保留缺血肠管。48小时候进行二次开腹探查,评估缺血肠管状态。结果:4例患者在二次探查中发现缺血肠管完全恢复。4例患者在随访期无急性或慢性肠系膜血管病的症状出现。结论:在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杂交技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球囊成形后持续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挽救缺血肠管。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估外分支支架和内分支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TBAD)的近期结果,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分析两种支架对主动脉夹层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采用外分支支架和内分支支架治疗TBAD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近期治疗结果。基于两组的CT血管造影,各选取1例典型病例构建个性化的三维模型,进行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流场速度分布、壁面压力和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 WSS)参数。结果: 共纳入55例TBAD病人,其中外分支支架组49例,内分支支架组6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成功率均100%。外分支支架组41例(83.7%)和内分支支架组6例(100%)单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cal artery, LSA)。外分支支架组5例重建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LCCA)联合颈锁动脉搭桥,2例重建LCCA联合LSA栓塞,1例重建LCCA联合LSA开窗。外分支支架组失访4例。两组围术期及随访期主动脉相关死亡率(P=1.000)、分支支架通畅率(P=1.000)及免于靶血管二次干预率(P=0.2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支架植入术后均显著改善夹层病变内流场紊乱,恢复正常主动脉血流形态,降低局部异常增高的WSS。内分支支架对主动脉弓部及分支血流状态的干扰较外分支明显。结论:外分支支架和内分支支架TEVAR重建LSA,治疗TBAD均有较好近期效果。外分支支架相比内分支支架解剖契合度较高,可较大程度恢复主动脉弓部正常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44.
小儿术后肠道真菌性二重感染10例分析胡文全,商忠良,侯波,宋澄,戴向晨,杨志强,薛璇英本组男6例,女4例。2个月至3岁5例,4至13岁5例。其中肾病伴胃穿孔腹膜炎、肾病伴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脓毒败血症各1例,肝、脾破裂伴肠破裂2例,肠旋转不良、肠便阻...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紫衫醇药涂球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纳入股腘动脉闭塞病变临床试验的患者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药涂球囊组(DCB组)平均靶病变血管长度(8.4±5.3)cm显著长于非药涂球囊组(UCB组)(8.0±4.3)cm(P <0.05);DCB组靶血管植入补救性金属裸支架率(23.6%)显著低于UCB组(42.6%)(P <0.01)。DCB组3、6及12个月一期通畅率均显著高于UCB组(P <0.01)。DCB组与UCB组患者均无随访期间死亡病例,UCB组目标肢体截肢率(7.1%)显著高于DCB组(0.0)(P <0.01)。结论:DCB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临床疗效优于UCB,而且DCB治疗的安全性不劣于UCB。  相似文献   
46.
目的: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腔内治疗(EVAR)与开放手术(OSR)的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采取开放手术或腔内治疗的rAAA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rAAA患者共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37~84岁,平均(68.37±10.04)岁。 OSR 23例、 EVAR 12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及术前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OSR组与EVAR组的死亡率依次为:手术期17.4%(4/23)、0(0/12)(P=0.275),术后30 d死亡率30.4%(7/23)、0(0/12)(P=0.070),术后6个月34.8%(8/23)、0.0%(0/12)(P=0.032),术后12个月45.0%(9/20)、0(0/8)(P=0.029);两组术后住院天数中位数分别是:OSR 17.0 (IQR:14.0~27.0),EVAR 11.0 (IQR:7.0~16.0) (P=0.024)。结论:腔内治疗可作为rAAA的一线治疗手段,但应根据解剖条件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 。单臂支架型血管(AUI)是控制rAAA出血的快速、有效方式。EVAR术后必需加强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观察与处理。  相似文献   
47.
48.
自1989年以来,我科采用带蒂包皮内板内翻90°,龟头隧道法尿道Ⅰ期成形术,以自选多处剪孔硅胶管做成尿道内引流支架,免做膀胱造瘘,治疗2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26例,阴茎体型16例,阴茎阴囊型10例。年龄2~12岁,平均4岁。修复尿道长度2~4.cm。尿道开口均位于阴茎龟头部正常部位。随访24例,并发尿瘘3例,修复治愈;3例尿道狭窄,扩张后治愈。均排尿正常,外观满意。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开放手术(OR)与腔内治疗(EVAR)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rAAA并采取OR或EVA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及其中游离破裂患者术前指标及合并症、术中指标、围术期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生存率等。结果:共61例rAAA 患者,男性50例,女性11例,年龄37~86岁,平均(69.74±9.22)岁。OR组36例,EVAR组2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及血肌酐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前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OR组与EVAR组围术期死亡率,术后30 d、6个月及12个月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OR组与EVAR组在术中出血量[(2116.67±1655.52)、(339.58±786.29) mL],术中输血量[ (1413.33±978.29) 、(416.67±562.35) mL],手术时长[(279.33±66.87) min 、(161.46±82.81) min]及ICU天数[5.0(IQR:2.0~6.0),1.0(IQR:0.0~2.0)] 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其中两组间游离破裂患者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EVAR在解剖结构合适、指征明确的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改善预后并具有微创优势,同时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疗效不亚于OR,故EVAR可作为rAAA治疗的一线手段;而OR在解剖结构不适用于EVAR等病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估应用预开窗与外分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需重建LSA的79例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SA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预开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57.3±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