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5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改良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新型入路。方法:研究胸、腰段层次解剖的差别及复杂肌肉走行、毗邻和神经支配关系,汲取既往入路的各自优点,设计了独特的“┓”形切口、改良的“胸膜外 腹膜后”入路。新型入路由同一手术组医生操作,临床应用2 6例胸腰段疾患,均行减压、植骨及Z形钛钢板内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80min ,平均135min ,输血量2 0 0~80 0ml,平均4 2 3ml。术中无一例胸膜破裂,术后摄片示矫形优良,矢状位指数(sagittalindex ,SI)术后平均矫正10 3°,内固定物植入无一错误,无胸腔积液、深部感染,无脊髓损伤加重,术后恢复快。2 6例患者中13例获随访8~34个月,未见腰背肌肉失神经表现,内植物无失败,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提高至少1级占83. 2 % (10 / 12 )。摄片或CT扫描示融合成功,无假关节形成。随访期间SI轻度丢失1°~5°,平均2 5°。结论:新型“┓”形切口改良入路适应证广(T11- L2 ) ,技术难度低,损伤小,出血少,暴露充分,利于操作,手术时间缩短,还能避免加重脊髓、神经根及胸膜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2.
重用黄芪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酸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用黄芪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酸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2009年收治的59例有效病例随机分组:重用黄芪治疗组31例,西药对照组28例,术后随访1,3,6,12月,记录残留症状、神经功能及JOA评分。结果:重用黄芪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用黄芪对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酸麻等神经麻痹症状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棒折弯角度的个性化设计在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骨折后标准胸腰段侧位片,骨折椎体所在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其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其替代均值、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上椎体矢状面成角三者之和作为所固定节段的矢状面cobb值,以此cobb角值作为术中钛棒折弯角度行后路复位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50例,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18个月,50例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其中28例术前、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17例末次随访行磁共振检查.结果:X线评价:术后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平均复位分别为6.39 mm、2.76 mm、22.56°,随访时矫正的丢失分别为1.06 mm、0.42 mm、1.57°; 神经系统:有神经部分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有部分恢复; 腰痛末次随访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0分17例,2分15例,3分11例,6分2例,8分2例,56分1例,80分1例,87分1例; 发生钉棒松动1例,尾丝松动2例,未发生螺钉断裂及棒断裂.均未取出内固定.结论:胸腰段单节段脊柱骨折时,骨折椎体所在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其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其替代均值、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上椎体矢状面成角三者之和作为所固定节段的矢状面cobb值,以此cobb角值作为术中钛棒折弯角度行后路复位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较准确恢复需要固定节段的生理弧度,中长期随访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4.
75.
报告显微血管吻合游离腓骨移植8例的临床研究,术后随访10月~10年,疗效满意7例(87.5%).因此移植腓骨有可靠血供,骨连接部愈合快,腓骨小头解剖结构类似桡骨远端,能满意地恢复腕关节功能。因此在治疗桡骨远端骨肿瘤需重建桡腕关节功能时,应首选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  相似文献   
76.
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皮瓣在早期四肢创伤中的应用侍宏,成红兵背阔肌肌皮瓣可切取的面积较大,因血管径粗,肌肉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可修复四肢早期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它有神经支配的肌肉,可重建肢体功能,这是其它皮瓣所不能代替的,并首先由Taylo报告 ̄(1)...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温肾活血药物——肩痛丸对冻结肩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温肾活血法治疗冻结肩体现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理论依据及冻结肩发病机理。方法:126例冻结肩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内服肩痛丸20d,对照组仅西药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各进行肾阳虚证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性激素二项(T、E2)检查,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肾阳虚证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性激素水平(T、E2及E2/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痛丸能改善冻结肩患者肾阳虚证和肩关节功能评分、调节患者性激素水平,达到“温肾活血”功效。证实冻结肩发病与性激素水平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78.
司军  曹涌  成红兵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3):185-186,188
目的:评价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27例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随访2年以上,对其并发症、脊柱矫形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植入椎弓根螺钉108钉,术中并发症4钉(3.7%),分别为置钉位置不当3钉(2.78%),椎弓根骨折1钉(0.92%)。术后矫形矢状位指数(SI)平均矫正约18.7°。随访24~38个月,平均29.3个月,SI在拆除内固定物之前有轻度丢失,之后有中等程度丢失。发生断钉、断杆2例(7.41%),发生松动5例(18.5%),不全瘫者22例至少提高Frankel一级者17例(77.3%),括约肌功能恢复2例。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对合并有椎间盘严重损伤、椎管侵占明显的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防止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9.
背景:随着椎弓根钉的发展,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够提供坚强内固定使损伤脊柱获得多平面稳定,同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现已大量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当中.目的:观察CD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0-01/2008-01 南通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2例,均采用CD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于治疗前后、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观察置入后与随访时椎体前后缘的平均高度、植骨融合情况、脊柱后凸cobb角的变化;其中27例置入前、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评价椎管内占位情况;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系统的恢复;腰痛末次随访按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结果与结论: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8年,平均48个月.X射线观察置入后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复位分别为6.55,2.69 mm、25.7°,随访时矫正的丢失为2_29,1.74 mm、2.6°.CT随访的27例中原椎管占位率为10%~75%,末次随访时为5%~24%.在末次随访中20例存在蛋壳现象.有神经部分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有部分恢复.Oswestry评分结果:0%23例,2%29例,3%5例,6%5例,8%4例,10%1例,56%1例,57%1例,80%1例,87%2例.全部患者中发生钉棒松动1例,棒断裂1例,螺钉松动2例,螺钉断裂1例.提示CD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很好地恢复椎体的高度、生理弧度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将年龄≥60岁因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156例,按入院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时机)分两组,A组65例在48h之内行手术,B组91例在48h之后进行手术,对两组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156例中术后发生切口延期愈合4例,肺部感染20例,急性脑功能障碍15例,泌尿系统感染10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至1年,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61~95分,平均80分。其中1个月内死亡8例中A组3例(4.62%)、B组5例(5.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6个月死亡17例,A组4例(6.15%)、B组13例(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1年时11例死亡,A组:4例(6.15%)、B组7例(7.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术后6个月中长期死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