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7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的炎性损害,已知柯萨奇病毒B3((CVB3)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密切。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于青壮年和儿童,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VMC的诊断主要依靠病人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的改变和心肌酶的检测。cTNT是肌钙蛋白三种成分的T组分,在心肌损害时,可在血清中检测出心肌特异性的cTNT。cTNT对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坏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59名临床诊断并经心电图和治疗后证实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进行血清cTNT的早期检测。了解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意义,为心肌炎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2.
探讨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中发生再次出现颅内压增高现象。方法:11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或伤后行生命特征监测.血电解质检查及硬嗅外颅内压监测和动态CT检查。结果:本组患者发生第二次颅内压增高的时间在伤后4~12天,平均为7.6天.颅内压值在4-12Kpa.血清钠值为123~132mmol/L.平均为127mmol/L,头颅CT见严重脑水肿表现。本组预后情况为,良好3例(27%),中残1例(9.1%),重残4(36.4%),植物生存1例(9.1%),死亡2例(18.4%)。结论:在重度颅脑揖伤治疗中,对有低钠血症者,应及时纠正低钠情况,并进行长时间ICP监测及动志CT检查,指导临床治疗,防治第二次颅内压增高的发生.使病人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后脑组织中c-fos mRNA表达的时效关系。方法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组织内c-fos mRNA表达的强弱。结果c-fos mRNA的表达增强,在复温后即刻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复温1h后开始减弱,6h最低,但均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1)深低温停循环引起c—fos mRNA的表达;(2)含有1.6二磷酸果糖的冷脑保护液间断灌流,可以增强c—fos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定向液流冲击血肿排空技术(stereotactic aqua stream and aspiirator)即SAS & A治疗高血压脑溢血。液流冲击吸引器(aqua stream and aspirator)由储液瓶、压力调节器、引流瓶、操作柄及冲洗—吸引管组成。作者设计改装SAS & A的冲洗一吸引管以适应高血压脑出血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损伤性窒息致癫痫(EP)发生的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以探索EP发生的机制。方法:通过损伤性窒息EP的动物模型建立,观察损伤后EP发生率,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海马神经元密度等分析与EP发作有关的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相互关系。结果:损伤性窒息后24小时后EP发生率为46.2%(P<0.05)。发作形式:主要为狂奔、全身性痉挛及局限性痉挛。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显示,除线粒体肿胀外,还有细胞固缩,胞浆浓缩,胞膜内陷,染色体呈块状集聚,细胞泡状改变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特征。损伤后有EP发作比无EP发作者改变更为多见。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密度分析显示,损伤性窒息可导致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减少(P<0.05)。结论:损伤性窒息引起脑损伤可诱发EP,而EP反复发作又加重神经细胞损害的程度和范围,两者互为因果,提示中断初始的EP发作,有利于治愈EP和保护神经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6.
27.
CT定向术中AC—PC间线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解决CT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中AC-PC线与定向仪框架成角计算不精确的问题。方法 应用纯数学模型以解析几休法求脑深部结构的定向仪框架空间坐标。结果 从理论上证明,任意角度按装定向仪框架求脑深部结构的定向仪框架空间坐标是可行的,新方法较常规方法更接近金标准(脑室造影法),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为简化计算,对新方法作了计算机程序化处理。结论 从理论和实践证明任意角度按装定向仪框架求脑深部结构的定向仪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影响冠心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主要非遗传因素.方法 164例住院冠心病患者,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分析其与全血叶酸、血浆维生素B12、血清雌二醇浓度以及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男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高于女性[(20.74±13.42)×10-6mol/L比(15.56±8.16) ×10-6mol/L,P〈0.05],吸烟者高于不吸烟者[(22.29±15.18)×10-6mol/L比(17.21±9.54) ×10-6mol/L,P〈0.05].结论 叶酸、维生素B12、性别和吸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主要非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索脑胶质瘤诱导分化治疗的潜在用途。方法:应用改良MTT法及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RA/IFN-γ诱导分化处理前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特性及Ki-67抗原的表达变化。结果:RA/IFN-γ协同诱导分可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明显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P<0.01),结论: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能有效逆转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表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4例药物难治性、全身性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脑炎后继发癫痫6例,外伤后继发癫痫3例,原因不明5例,所有患者均行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术后3周内开机,初始刺激参数为:刺激电流0.25 mA,频率30 Hz,刺激时间30 s,间歇时间5 min,脉宽500 μs.刺激电流强度以0.25 mA为一调整单位逐渐递增,并综合其他参数调控以到达满意疗效. 结果 随访3月以上,14例患者术后发作频率平均减少63.6%,其中3例发作频率减少<50%,11例发作频率减少≥50%,6例发作频率减少>80%,2例发作停止.5例患者使用磁铁后发作控制得到改善. 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有效、安全的方法,对全身性癫痫发作患者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