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7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10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85篇
预防医学   8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98篇
  2篇
中国医学   196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辛夷复方口服液对哮喘豚鼠血清IL-5、IL-8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模型组、中药3个剂量组及博利康尼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豚鼠血清 IL-5、IL-8水平的变化.结果:辛夷复方口服液5,10 mg/kg组哮喘豚鼠血清IL-8、IL-5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辛夷复方口服液具有下调IL-8、IL-5水平的作用,减轻哮喘炎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42.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只是粗略地反映了血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无法反映血管壁病变的具体情况。本试验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左主干来阐述上述两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129例冠心病患者被入选,分为单支病变组49例,多支病变组8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左冠状动脉系统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时,给予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检查,然后在每间隔1 mm的超声断面上测量血管外腔面积、内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钙化角度,再将所有检测断面的相应数值相加,从而得到整个左主干的外腔容积、内腔容积、斑块体积和总的钙化负荷,最后比较在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上以及整个左主干,各检测数据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左主干血管内、外腔和粥样斑块的定量血管内超声方面:无论在最小内腔面积(MLA)部位还是在整个左主干(除斑块面积、血管外腔外),单支病变组的血管外腔面积、血管内腔面积均显著大于多支病变组,斑块负荷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在MLA横断面上,单支病变组的斑块偏心指数显著高于多支病变组(0.46±0.18对0.33±0.22,P=0.001),即前者斑块的偏心程度显著低于后者。在粥样斑块的钙化方面:单支病变组钙化阳性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次,对钙化角度的定量分析显示,单支病变组患者MLA部位的钙化度数、左主干总钙化度数、最大钙化度数以及平均钙化度数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和多支病变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结构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多支病变的患者斑块负荷更重,钙化几率和钙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43.
左主干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左主干(LM)闭塞的常规心电图(ECG)表现,总结其ECG特点。方法1999年1月至2004年8月,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LM闭塞(LM组),回顾性分析其急诊ECG表现。并选取同时期30例经急诊造影证实为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的AMI患者(LAD组),比较两组造影前的急诊ECG表现,以求总结急性LM闭塞的常规ECG特点。结果LM组心率快于LAD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中9例患者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发生率明显高于LAD组(分别为90%和36·7%,P=0·002),同时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幅度亦明显大于LAD组。而LM组胸前导联V1-3的ST段抬高程度则明显低于LAD组。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3·3%。如果同时再满足V1 V2 V3导联ST段抬高程度<0·5mV,其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达到86·7%。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同时伴有V1~V3导联ST段抬高不明显、甚至压低是急性LM闭塞区别于LAD闭塞的ECG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分析ECG特点可能有助于造影术前预测此类患者和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的患者12例,Medina分型0,0,1;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病变,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统计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12例患者PCI成功率为100%,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的(0.31±0.12)mm增加至术后的(2.86±0.43)mm(P0.001)。术后6个月内患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0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83.3%,造影随访无再狭窄,管腔直径(2.93±0.39)mm。结论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天然药物干预下老龄雌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自然衰老雌性大鼠为实验模型,按临床等效剂量胃饲由天然植物药加工制成的宁心红杞胶囊8周后,取其卵泡中颗粒细胞,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模型组颗粒细胞胞体变小,胞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和分泌颗粒数量明显减少,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用药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细胞器数量增多,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结构大体正常,细胞间缝隙连接增多。偶见凋亡的颗粒细胞,未见凋亡小体。结论:宁心红杞胶囊具有调控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能抑制凋亡进程,这可能是其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人血管抑制因子,并利用镍金属螯合层析法进行纯化,探讨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肝脏组织中获取人血管抑制因子的cDNA,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并利用镍金属螯合层析法进行纯化。^3H-TdR法检测纯化的血管抑制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利用pQE30表达载体表达的含6个组氨酸尾的vasostafin蛋白,在SDS-PAGE上表现出一条约2lkD的阳性条带,经镍金属螯合层析纯化后的蛋白经肽指纹图谱分析鉴定为目的蛋白,在体外可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结论:人血管抑制因子可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水平表达,并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EAPS疾病进展过程中小鼠外周血Th17细胞与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比率变化。方法:以重组人β2糖蛋白1(rhβ2GP1)主动免疫BALB/c小鼠建立EAPS模型,免疫12周后检测外周血浆抗β2糖蛋白1抗体(anti-β2GP1)、抗心磷脂抗体(a CA)、IL-17、IL-2、IL-6、TGF-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及流产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PBMC中CD4+CD25+Treg及Th17细胞的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anti-β2GP1、a CA、IL-17、IL-2、IL-6水平明显升高,APTT延长,TGF-β降低,PLT升高,流产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CD4+CD25+Treg细胞频率8周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逐渐减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h17细胞频率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CD25+Treg/Th17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APS小鼠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率失衡可能在EAP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时机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观察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6例.前壁梗死464例,下壁梗死(包括后、右室梗死)474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68例.成功再灌注者505例,药物保守治疗70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89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出现肺水肿、室性心律失常、合并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情况时应用IABP辅助治疗.将IABP放置时机分为2组,置入IABP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或心源性休克发生1 h内为早置组,置入IABP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发生1 h后为晚置组.结果 ①IABP置入者97例,心源性休克者占45.3%(44/97),左主干或三支病变PCI者占21.7%(21/97),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占15.5%(15/97).平均应用IABP时间3.8 d.②置入IABP患者中,死亡组成功再灌注率低于存活组[45.7%(16/35)比66.1%(41/62),P=0.041],IABP早置入率死亡组低于存活组[25.7%(9/35)比91.9%(57/62),P=0.000],死亡组合并心源性休克[82.9%(29/35)比24.2%(15/62),P=0.000]、心脏破裂[20%(7/35)比0(0/62);P=0.000]、入院时BUN[(8.8±2.4)mmol/L比(6.3±1.0)mmoL/L,P=0.040]和Cr[(132.6±35.4)βmoL/L比(79.6±17.7)βmol/L,P=0.000]明显高于存活组.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OR=0.066,CI 0.018~0.241,P=0.000)和IABP置入时机(OR=0.219,CI 0.062~0.778,P=0.019)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危AMI患者尽早应用IABP可明显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49.
中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LPS、TNF的变化及与MODS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目的 探讨血浆内毒素 (LPS)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中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 (AOPP)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 46例中重度AOPP患者血浆LPS和TNF水平的变化 ,比较MODS组、非MODS组及正常对照组LPS及TNF的变化。结果  46例患者血浆LPS及TNF水平均明显升高 ,较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 (P均 <0 0 1) ,且血浆高水平持续较长时间 ,MODS组升高的峰值较非MODS组更显著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中重度AOPP的早期即可有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内毒素可能是导致炎性介质产生和释放的重要机制 ,是有机磷中毒机制的重要组成之一。血浆LPS与TNF的高水平可能参与了中重度AOPP后MOD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0.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 is a new method and tendency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To date, sorafinib, a multi-targeted gent, is the only one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CC. Sorafinib is also the first line systemic agent for advanced HCC. Other multi-targeted agents, such as sunitinib, are also proved to be effective. Erlotinib, gefitinib and eetuximab, which targe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how effectiveness but still ne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Bevacizumab, which target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hows excellent results and deserves more clinical trials. The effects of bortezomib, sirolimus and imatinib, which target other pathways, are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The future studies of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 for HCC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targeted medicine, and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s well as individualized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