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食管炎性假瘤临床上罕见,本文报道1例并探讨此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资料 患者,男,19岁。进食后梗噎感4年余,饮水后稍缓解,偶有恶心呕吐,症状间歇性发作,无进行性体重下降。体检无阳性体征。食管吞钡示食管中下段充盈缺损粘膜光滑,提示良性肿块可能。胸部CT示食管中下段占位性病变。食管镜检:距门齿35cm处食管粘膜较苍白,但粘膜完整,管腔狭窄,食管镜不能通过。拟手术治疗。术中探查食管中下段肌层与粘膜间偏右侧肿块,8cm×4cm×3cm,质中,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食管旁、胃左血管旁淋巴结广泛增生肿大。两次术中冰冻切片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排除癌症  相似文献   
22.
食管炎性假瘤临床上罕见,本文报道1例并探讨此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5-氮胞苷(5-aza)、心肌细胞裂解液和心肌诱导液等三种肌源性诱导方法对脐血间质干细胞(MSCs)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MSCs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取自足月妊娠犬,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经5-aza、心肌细胞裂解液和心肌诱导液诱导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转录因子Nkx2.5的表达,膜片钳检测细胞动作电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结果 MSCs表达CD29和CD71,不表达CD11a、CD11b和CD34;诱导后三组细胞均有Nkx2.5的表达,5-azs和心肌细胞裂解液诱导后的细胞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三组细胞胞内Ca2+浓度不同.结论 肌源性诱导后的MSCs只部分具有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功能上与心肌细胞的差异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技术应用于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71例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较早期的病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归入传统组(n=25);后期病例采用VSD技术治疗,归入VSD组(n=46)。传统组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换药引流、感染创面间断冲洗、清创、纵隔冲洗引流,少数病例应用转移肌瓣覆盖纵隔创面。VSD组治疗方法是清创+放置VS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死亡率、感染复发率、住院时间等。 结果 传统组和VSD组死亡率分别是16%(n=4)和4.3%(n=2),VSD组低于传统组。传统组和VSD组的感染复发率分别是36%(n=9)和6.5%(n=3),VSD组低于传统组。平均住院时间传统组和VSD组死亡率分别是46±11.3天和32±10.6天,VSD组较短。出院后随访中两组均未发现切口裂开等感染复发表现,远期无切口感染导致的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结论 应用VSD技术治疗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与传统方法相比可降低死亡率和感染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中远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临床特点, 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45例心脏肿瘤手术患者(3例为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右胸前外侧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疗效。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19例(42.2%),年龄52±18岁,术前9例(20%)合并心功能不全。左房占位33例,右房占位9例,左室、右室和多发占位各1例。胸骨正中切口34例,右胸前外侧切口微创手术11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右侧微创切口与正中切口组相比,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全组良性肿瘤42例(93.3%),其中粘液瘤33例;恶性肿瘤3例(6.7%)。随访无死亡、无复发。结论:心脏肿瘤良性疾病多见,手术效果优良,完整切除是预防复发的重要因素。经右胸微创切口切除心脏肿瘤技术可行,疗效确切,可作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总结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心外科术后患者期间的出血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心脏术后因心肺功能不全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42~76岁。瓣膜手术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瓣膜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主动脉手术3例,成人先心病5例。所有患者均行静脉-动脉ECMO。结果 35例患者ECMO辅助时间(116~273)h,平均(187±45)h。20例患者成功撤离ECMO,脱机率57.1%。29例出现了与ECMO支持治疗相关的并发症(82.9%),其中,出血和肾功能不全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部位发生率依次为手术创面16例(45.7%),插管部位11例(31.4%),口鼻腔5例(14.3%)、消化道3例(8.6%),泌尿道2例(5.7%)。结论 ECMO对于心脏外科术后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治疗手段,平衡血栓与出血的风险是临床难点。合适的抗凝强度和凝血功能管理可以减少出血风险。对于手术创面出血需要积极的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单侧顺行脑灌注应用于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29例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的临床资料,应用的循环管理和脏器保护方法是中度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MHCA)联合单侧顺行性脑灌注(unilateral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UACP)。平均年龄61.4±6.9岁,男性占72.5%(n=166)。其中全弓替换66.4%(n=152),同时行主动脉根部替换62.9%(n=144)。右侧腋动脉插灌注管,温度降至23.5±1.4 ℃停循环,开始单侧顺行脑灌注,灌注液温度18℃-22℃、流量5-10 ml/kg/min,脑灌注压力 50-60 mmHg。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229±41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52±29 min,停循环时间45.1±13.3 min。手术死亡率7.4%(n=17)。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permanent neurologic disfunction, PND)、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temporary neurologic dysfunction, TND)、需要透析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和延迟拔管(机械通气时间>72h)。PND发生率2.6%, TND发生率6.9%。需要透析的AKI发生率3.9%(n=9)。延迟拔管发生率17.9%(n=41)。结论 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应用MHCA+UACP方法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检测来自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小鼠心肌肥厚模型和体外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标本 ,探讨Meis1在心肌肥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分别获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小鼠心肌肥厚模型和体外诱导心肌的标本,以室壁瘤患者、小鼠假手术组和加入生理盐水培养的心肌细胞为对照组,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Nppa、β-MHC(Myh7)mRNA水平,同时检测Meis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ppa、β-MHC及Meis1的蛋白水平。比较分析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三种模型来源的标本中Nppa和Myh7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同时Meis1的mRNA和蛋白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eis1与Nppa、Myh7表达的变化呈相反趋势,表明Meis1心肌肥大的发生过程中起着负性调节作用。 结论 Meis1在心肌肥厚发生过程中起着负性调节作用,上调Meis1表达可能会抑制心肌肥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9.
目的:改良Konno手术是治疗复杂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有效技术,本文总结该技术的应用结果。 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应用改良Konno术治疗左心室流出道隧道样狭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既往手术史,7例患者为二次手术,2例为三次手术。术中从左右冠窦之间主动脉瓣环下方以圆针从左室面垂直穿入右室面,用以定位室间隔切开的位置,右室双出口患者术中均全部或部分拆除原室缺补片,并予扩大,术中经食道超声评估。 结果:本组男6例,女3例,中位年龄8(5-14)岁;首次手术到改良Konno手术间隔中位时间6年(4-9年)。改良Konno术中同时行主动脉瓣下纤维嵴切除3例,主动脉瓣成形2例,二尖瓣成形2例,右室流出道狭窄矫治1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改良Konno术前主动脉瓣环直径z值1.8±0.7,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86±21mmHg,术后复查峰值压差显著降低(12±4mmHg,P<0.01),主动脉瓣关闭功能良好,7例无返流,2例轻微返流。随访中位时间2.5年(3月-5年),最近一次心超提示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0±3mmHg,主动脉瓣功能良好,无患者需再次手术处理左心室流出道。 结论:改良Konno手术有效解除左心室流出道隧道样狭窄,并保留了自体主动脉瓣功能,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0.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结果。 方法: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科室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瓣膜病患者共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龄41±12岁。患者行常规或微创瓣膜手术,包括瓣膜置换和成形术,合并冠心病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予常规血液透析和床旁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相结合的方法行肾脏替代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33.1±66.7小时。术后ICU时间平均7.3±4.1天。术后死亡患者5例,死亡率10.7%。术后CRRT时间55.8±22.9小时,术后常规血透3-18次。术后随访32例患者,平均随访26.3±15.6个月。4例患者死亡。 结论:瓣膜手术联合围术期的肾脏代替治疗是对维持性血透合并瓣膜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微创手术、早期干预有望减少该类患者围术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