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对于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在抗结核药物发明并应用于临床之后,大体上经历了化疗药物辅助下单纯病灶清除和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内固定两个阶段[1-4].近年来,各种病灶清除、病变椎体切除后的内固定手术得到广泛开展,脊柱结核的手术切除范围越来越大[5].随着外科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活动期脊柱结核开展的多种治疗方法的探索也不断出现,其中包括在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前提下的脊柱结核姑息手术(有限手术)[6]以及开放手术后病灶内放置含抗生素缓释人工骨的方法[7]等.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针对脊柱经皮内镜减压(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对2014年6月起,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使用脊柱PELD技术治疗的连续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组)患者、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通过分别对腰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管狭窄组的组内术前与术后VAS、ODI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术后[(2.30±1.12)分和(0.93±1.07)分vs (2.63±1.32)分和(1.43±1.78)分、(16.88±6.40)分和(17.33±6.31)分 vs (18.33±12.24)分和(16.03±12.91)分]VAS、ODI评分较术前[(8.40±1.43)分 vs (7.43±1.76)分、(59.13±11.62)分 vs (51.53±10.81)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腰椎间盘突出组的术后3个月随访时恢复较腰椎管狭窄组更显著[(41.80±14.71)分 vs (33.20±9.48)分,P< 0.05],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者康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腰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管狭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6.7%、76.7%。腰椎管狭窄组有1例转为开放手术。 结论术后3个月随访时,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效果优于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组,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矢状面有限矫形策略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DS)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接受脊柱手术的37例老年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脊柱矢状面腰椎前凸角(LL)恢复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矢状面有限矫形组[骨盆入射角(PI)-18°≤术后LLPI-9°,n=20]和对照组(PI-9°≤术后LL≤PI+9°,n=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影像学参数及临床功能疼痛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矢状面有限矫形组患者的出血量减少(P=0.07)、手术时间缩短(P=0.09),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的LL、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腰椎侧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等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矢状面有限矫形策略应用于老年DS患者,在冠状面矫形、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JOA下腰痛评分方面可同样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论证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进行L_5~S_1开窗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翻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治疗组应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完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开窗术后复发翻修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6~61岁,平均44.4岁,至少随访1年时间。收集围术期临床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14例复发椎间盘均顺利去除,无硬膜撕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7~57 min,平均47.6 min。术后3天VAS评分下腰(2.7±1.8)分、下肢(2.4±1.6)分,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个月[下腰(1.6±1.2)分、下肢(1.5±0.9)分]较术后3天比较亦具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和P=0.005);随后的两个相近随访时间点上VAS评分亦获得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的ODI评分为(21.9±7.3)分,较术前(53.1±16.4)分具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个月(12.9±5.5)分较术后3天、术后3个月(9.0±4.0)分较术后1个月亦具有明显提高(P=0.001和P=0.04);随后两个随访时间点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MacNab评价标准提示该组翻修病例术后整体优良率达80.0%,随访期间内无复发病例出现。结论针对L_5~S_1椎间盘突出开窗术后复发的病例,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翻修手段,具有以下优势: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少、创伤小;术后早期疼痛控制和功能满意,尤其适用于椎间孔狭窄及高髂嵴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 body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110例行传统切开减压及PLIF,105例行MIS—TLIF,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MIS—TLIF组所有患者7人次(6.67%)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3例(2.86%);神经损伤1例(0.95%);切口浅部感染1例(0.95%);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PLIF组所有患者20人次(18.18%)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6例(5.45%);神经损伤8例(7.27%);切口感染3例(2.73%);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椎弓根螺钉松动l例(0.91%)。2组间神经损伤和总并发症发生率,MIS—TLIF组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减少。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作为阶梯式治疗方法之一,评价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对腰椎椎间孔狭窄症(1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LFS患者56例,Wildermuth分级:1级30例,2级26例,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明确责任间隙,局麻下行SNRB术,术前术后随访患者VAS和JOA评分,Nakai分级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随访3-15个月,平均12.8个月,5例后期行椎间孔微创手术,4例行开放融合手术,SNRB手术短期优良率达80%,VAS评分术前腰痛、腿痛评分分别为(6.5±1.9)、(7.2±1.3),术后1d分别为(3.1±1.2)、(2.5±0.8),末次随访分别为(3.5±0.8)、(2.8±1.2)分,JOA评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13.8±4.2)、(24.5±3.8)、(23.1±2.6)分.VAS、JOA术后和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1d和末次随访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NRB作为阶梯治疗方式在腰椎椎间孔狭窄症中疗效确切,SNRB不仅是一种诊断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7.
脊索瘤术后放疗是在立体定位放疗方法 (俗称γ刀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脊索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是提高脊索瘤治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位颈椎脊索瘤放疗术后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 ,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1] 。 1997年 12月对 1例脊索瘤再次手术后放疗过程中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实施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 ,保证病人顺利地完成了放射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5 5岁。于 1997年 12月经咽后壁穿刺诊断为颈2 ~颈4 椎体脊索瘤 ,行肿瘤切除术。术后 12月因咽部不适复诊 ,MRI和CT诊断脊索瘤复发。于 1998年 1…  相似文献   
108.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神经根囊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纤维蛋白粘合剂治疗神经根囊肿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对9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在高分辨力CT引导下定位,行腰穿针经骶孔刺入神经根囊肿内,抽尽囊肿内液体。将医用生物蛋白胶(FG)的主体和催化剂溶解液,同时等量注入囊腔内。结果9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压迫症状解除,术后随诊1~19个月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无复发。术后CT复查显示囊肿内CT值增高,无脑脊液存留。MRI示囊肿消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囊肿内注射FG粘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新疗法。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9.
带血液循环的腓骨逆行移位在踝及四关节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踝关节固定术是将无血循的胫骨片下移,植入距骨内。我们根据小腿血供解剖的特点和显微外科的启示,设计了带血循的腓骨逆行移植,应用在踝关节固定上,经治疗2例,疗效良好。例1男27岁,因右足下垂,跛行25年入院。患者无原因在1~2岁时行走时,即被发现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总结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与药物灌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与药物灌洗治疗的25例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9~85岁,平均59.4岁.病程1~120个月,中位时间17.5个月.结合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