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引起医务工作者心理问题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对医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将来他们走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7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严重。我科采用前辈经验方剂结合现代研究进展,使用克银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验证其确切疗效及安全性,更方便患者用药,我院药剂科将其加工为颗粒剂型,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我科随机选用自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门诊患者做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3.
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蛋白刺激培养的人脐带血B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 方法:从人脐带血分离获得纯化的B细胞,用UV灭活和热处理EBV处理培养的B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UV灭活EBV组细胞CD5,CD3,CD4和CD8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8的产生. 结果:细胞培养14 d时,未检测到T细胞,CD5 B细胞占43%;28 d时, CD5 B细胞占47%. UV灭活EBV组2, 18, 22和26 d时间点TNF-α有显著变化(P<0.05), 18, 22, 26和30 d时间点IL-8差异有显著性(P<0.05). 热处理EBV组TNF-α和IL-8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EBV蛋白可诱导人脐带血B细胞产生TNF-α和IL-8,EBV蛋白对炎症因子的产生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4.
一名48岁男性银屑病患者,晨服慈菇银屑胶囊1号4粒,晚服慈菇银屑胶囊3号4粒,以及慈菇康肤宝贴剂(主要成分为山慈菇)治疗1年。因病情加重入院,查WBC3.2×10^9/L,PLT50×10^9/L,HB90g/L。次日复查血常规,WBC、PLT、HB分别降至2.6×10^9/L、19×10^9/L、82g/L。停用慈菇银屑胶囊及慈菇康肤宝贴剂,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地塞米松、血小板悬液等对症支持治疗。3天后复查血常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5.
李坤  王小霞  徐皓  余春艳  张衍国  张惠中 《医学争鸣》2008,29(21):1931-1934
目的:构建人可溶性CD8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方法:利用反转录PCR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获得可溶性CD83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载体,构成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6×His融合蛋白,并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和鉴定.表达产物包涵体经Ni-NTA亲和层析纯化.结果:经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可溶性CD83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显示在M,约32 000处出现融合表达条带.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45%.重组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后,得到了高纯度的融合蛋白.结论:成功克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可溶性CD83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B121(DE3)中高效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高纯度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76.
徐皓  韩华  张衍国  余秋艳 《医学信息》2006,19(5):836-836
患者女,25岁。因面部、前额部皮肤出皮疹20年就诊。患者于5岁左右时面部开始出疹,针尖至绿豆大小不等,且范围逐渐扩大,随后额部皮肤也出现同样皮疹,无自觉症状,至青春期时面部皮疹明显加重,聚集明显,且右足小趾部甲周突然出现红绝赘生物;患者10岁时曾出现阵发性抽搐,并伴有短暂性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检查脑电图异常,诊断癜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近1年(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症状有所减轻,得到控制后减量至停药,至今未再发作。近几年来面部皮损无明显变化。患者自幼智力与同龄儿童相比较差,学习成绩差。其父有类似皮损及癫痫病史,10年前病故,死亡原因不详。家中其他成员无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77.
徐皓  程随涛  韩华  张衍国 《医学争鸣》2005,26(Z1):132-13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以"双侧四肢反复起环状红斑伴瘙痒1 wk"之主诉来我院就诊.1 wk前,患者饮酒、食海鲜后,双侧上肢皮肤突然出现片状红斑,同时伴瘙痒.数小时候,红斑中央皮损消退,周围有明显红晕,呈环状改变.随后双侧下肢也出现同样皮疹,搔抓后引起皮疹加重,范围扩大.每日上午症状有所减轻,但晚饭后加重,反复交替出现.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口服"抗过敏药物"(具体药名及剂量不祥)治疗.效果不好,遂到我院门诊就诊.发病以来精神差,睡眠不好,饮食一般,大小便正常,无出汗,眩晕症状.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品过敏史,否认肝炎及传染病史,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史.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发现双侧下肢股部外侧缘可见回纹状红斑及风团,呈圆形或波浪样分布,皮损略高出皮面,未见卫星灶(图1).双侧上肢外侧缘也可见同样皮损(图2).皮肤划痕症(一).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胆碱能型荨麻疹.  相似文献   
78.
经尿道药物滴注结合微波热疗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尿道药物滴注结合微波热疗对性病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支原体或衣原体引起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12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80例 ,经双囊五腔导管尿道内滴注氟罗沙星及前列腺微波热疗结合口服阿齐霉素 ;对照组 4 0例 ,静脉滴注氟罗沙星结合口服阿齐霉素。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 85 .0 % ,病原体阴转率为 93.8% ,前列腺液转阴率 88.8% ,自主症状阴转率为 86 .3% ;对照组治愈率为 72 .5 % ,病原体阴转率为 87.5 % ,前列腺液转阴率 75 .0 % ,自主症状阴转率为 77.5 %。治疗组前列腺液转阴率较对照组高 ,相差显著 ,P <0 .0 5。结论 经双囊五腔导管尿道内滴注氟罗沙星及前列腺微波热疗结合口服阿齐霉素是治疗性病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 了解瘢痕疙瘩间质干细胞中整合素9种亚基mRNA和蛋白的表达。 方法 以培养的瘢痕疙瘩间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的间质干细胞为对照,运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其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瘢痕疙瘩间质干细胞中整合素α2、α3、α5、αV、α10、α11、β1 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干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α8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皮肤干细胞,而β3 mRN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增高(均P < 0.01)。Western印迹检测表明,两种干细胞α8和β3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其mRNA变化一致(P < 0.01)。 结论 整合素α8和β3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有关,其组成的相应受体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反义端粒酶RNA对SMMC7221细胞的作用,并检测p16、p21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反义端粒酶RNA在肝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经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pBBS212-hTR(反义端粒酶RNA真核表达载体)导入SMMC7721细胞中,细胞克隆转移扩大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仪、TRAP-PCR-ELISA、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在检测SMMC7721/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