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15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X线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报告40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X线诊断,着重分析了静脉造影表现。其特征性表现为:肢体外侧有纵向走行的异常浅静脉(95%),部分病例可伴有深静脉畸形(25%)和肌肉海绵状血管瘤(22.5%)。笔者根据静脉造影表现,将本病分为四型:单纯浅静脉异常型、深静脉异常型、海绵状血管瘤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102.
经蝶垂体腺瘤手术并发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3月~2005年9月我科2103例经蝶手术的垂体腺瘤病人术后并发症。结果 尿崩症发生率为18.1%,低钠血症3.6%,视力恶化1.7%,垂体功能低下2.0%,中枢神经损伤1.0%,眼肌麻痹1.5%,脑脊液鼻漏2.2%,颈动脉损伤0.8%,鼻衄0.2%,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0.3%,残瘤出血或肿胀0.4%,脑膜炎0A%,病死率0.8%。结论 熟悉手术局部解剖,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技能、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价Amplatz血栓消融器(ATD)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近期疗效.方法30条实验犬麻醉后,经右侧股静脉插入Fogarty球囊导管,完全阻断肾下下腔静脉,诱导深静脉血栓形成,用ATD经右侧股静脉进行旋切去栓治疗,在第7、14、30 d后再次行静脉造影,观察下腔静脉的通畅度.结果ATD旋切去栓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近期的通畅率为100%,血栓形成复发率14.81%.无明显的血管壁损伤和肺动脉栓塞的病理学现象.结论ATD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安全、快速、有效,无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4.
采用联合入路切除巨型颅咽管瘤(>6cm)7例,其中4例全切除,无一例死亡。根据肿瘤生长方向可分为横轴生长型和纵轴生长型。前者采用额下-翼点-颞下联合入路,后者采用额下-侧脑室联合入路。尽管肿瘤巨大,但采用联合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也能做到全切除。  相似文献   
105.
X-刀治疗颅内脑膜瘤的随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X-刀治疗颅内脑膜瘤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21例脑膜瘤患者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年龄38-75岁(平均58.9岁)。肿瘤体肿为1.04-24.7cm^3(平均9.24cm^3),颅底及脑深部脑膜瘤12例,凸面及镰旁、窦旁脑膜瘤9例,5例患者既往有手术史,其余患者以X-刀为首次治疗方法,肿瘤边缘照射的剂量为15-28Gy(平均20.3Gy),随访时间23-85个月(平均58.3个月),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结果:临床症状改善7/21,肿瘤体积缩小为7/21,体积不变为13/21,1例患者肿瘤略增大未行手术切除。CT示肿瘤中心密度降低为5/21,肿瘤实际控制率为20/2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为失语,经多次CT检查,诊为脑梗死,3例出现头痛,CT、MRI示肿瘤周围脑水肿,经对症处理6-7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X-刀对治疗严格选择的颅内中、小脑膜瘤和脑深部、颅底脑膜瘤的术后残瘤或得发肿瘤有明确的疗效,能控制肿瘤生长,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了解N6-甲基腺苷和LncRNA如PVT1、ANRIL和MALAT1等是否参与镉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以及LncRNA和m6A在该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mRNA和LncRNA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总RNA上的m6A水平。结果 随硫酸镉染毒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死亡的细胞呈凋亡形态;在硫酸镉浓度为2 μmol/L和4 μmol/L时,与对照组相比,催化m6A修饰形成的甲基转移酶样3和甲基转移酶样16的mRNA水平下降(P<0.05),相应的总RNA上的m6A修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也降低(P<0.05);3个LncRNA(PVT1、ANRIL和MALAT1)的水平随硫酸镉染毒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0.05),且这种下降趋势与m6A修饰水平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硫酸镉暴露能明显诱导胰岛β细胞损伤,PVT1、ANRIL和MALAT1等LncRNA和m6A修饰均参与镉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过程,且在该损伤过程中LncRNA和m6A修饰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了解动脉旁路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程度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探讨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质量浓度对下肢动脉缺血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152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旁路手术前后血CRP质量浓度。术前病人根据血CRP质量浓度8mg/L为标准,分为术前高炎症反应组与低炎症反应组;术后第3天根据全组CRP质量浓度算出平均值,高于均数归于术后高炎症反应组,反之为术后低炎症反应组。术后6个月对所有入组病人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术前平均CRP质量浓度为(5.03±7.27)mg/L其中高炎症组为19例,低炎症组为133例;术后3d平均质量浓度为(10.82±9.31)mg/L,其中高炎症组为63例,低炎症反应组为89例。术后6个月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36/152)。术前高炎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1%(8/19),与同期低炎症组相比(21.1%,28/1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3)。术后高、低炎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8%(15/63)和23.6%(21/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动脉旁路术前CRP浓度增高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正相关,术前高炎症反应期预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处于进展状态,应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控制病情,否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评估磺达肝素对术后发生肺血栓栓塞(PTE)的预防作用,并系统分析磺达肝素和一般低分子肝素(LMWH)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从Medlin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公开发表的文章(2000年1月—2007年6月),以磺达肝素或LMWH类药物(对照)预防术后PT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为研究对象,采用Rev 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篇文献共10 271例病人进行荟萃分析,根据意向性分析(ITT)磺达肝素组和对照组术后PTE发病率分别为0.31%和0.25%,2组比数比(OR)为1.23(95%CI为0.59~2.57),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组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82%和1.89%,OR值为1.51(95%CI为0.73~1.8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组术后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73%和2.37%,OR值为1.15(95%CI为0.90~1.48),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磺达肝素预防术后PTE的疗效与一般LMWH相当,两者术后轻微出血发生率相似,但磺达肝素引起术后严重出血的危险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 thrombolysis,CDT)时,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仁济医院(东院)血管外科,经CDT及后续腔内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全组93例(93侧肢体),其中男35例,女58例;左下肢80例,右下肢13例;年龄28~88岁,平均60±29岁.病程5 h至15 d,平均(6.28±7.08)d.结果 93例患者中,置入滤器者30例,未置滤器者63例(67.7%,63/93).左下肢DVT未置滤器者占93.6%(59/63).溶栓后复查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77例髂-股静脉血栓完全溶解,其中70例于患肢髂静脉检出狭窄或闭塞性病变,57例接受了后续腔内治疗.全组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术后肺CTA检查:3例PE,均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者;1例可疑PE,系未置入滤器者.结论 对于左下肢DVT且血栓未累及下腔静脉者,行CDT治疗时不必常规置入腔静脉滤器.  相似文献   
110.
应用效应面法优化薄膜包衣预混料的处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一种薄膜包衣预混料的处方。方法以成膜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及增塑剂聚乙二醇的用量为考察因素,薄膜衣溶液的黏度以及薄膜的抗张强度和渗透性为考察指标,采用数学模型描述考察指标和考察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模型绘制效应面和等高线图,再依据设定的考察指标目标值,通过重叠等高线图确定优化处方。结果按最佳模型处方制备的薄膜包衣预混料,其考察指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够实现薄膜包衣预混料处方多指标的同步优化,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