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36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9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5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研究同等镇静程度静吸复合全麻下肝包虫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切皮、探查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年龄25~5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的肝包虫外囊切除术患者40例,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于40~60,观察气管插管前1min、插管后3min、手术切皮前1min、切皮后3min、10min、探查后10min时MAP、HR的变化.结果气管插管前、后MAP无显著变化,手术切皮后3min、10min、探查后10min均较切皮前MAP明显升高(P<0.01);气管插管后较插管前HR减慢(P<0.05),手术切皮后3min、10min较切皮前HR无显著变化,探查10min较切皮前HR明显增快(P<0.01).结论同等镇静程度静吸复合全麻可有效抑制肝包虫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不良反应,但不能完全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检测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门静脉癌栓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多梳基因Bmi-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Bmi-1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手术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i-1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织(40例)、癌旁肝组织(40例)、门静脉癌栓组织(11例)和正常肝组织(10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Bmi-1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组间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或Dunnett检验,不同病理因素与Bmi-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肝癌组织和门静脉癌栓组织中Bmi-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中位数分别为0.96、2.60、7.51和29.9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提示,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肝癌组织和门静脉癌栓组织中Bmi-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10.0%、20.0%、67.5%和100.0%,肝癌组织和门静脉癌栓组织Bmi-1蛋白高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和癌旁组织(x2=17.25、22.77,22,04、23.95,P<0.05);Bmi-1蛋白在11例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癌组织中也呈高表达.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相符合.Bmi-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Edmondson分级和门静脉癌栓有关(x2=5.572,P <0.05);与肿瘤直径、血清AFP值及HBsAg无关(x2=0.000,0.019,0.663,P>0.05).术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mi-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Bmi-1与肝癌的发生、侵袭能力和门静脉癌栓形成有关;Bmi-1高表达比Bmi-1低表达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3.
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对手术切除的范围,目前尚无定论。研究证明,应用抑制性削减杂交和基因芯片技术构建肿瘤的特异性基因库,将正常细胞和癌变或潜在癌变的细胞鉴别开是可行的,从基因水平上研究肝癌手术切缘干净与否是可行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基因c-Met、hTERT、MAGE-1的表达以及它们在肝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癌周不同距离组织的差异表达,初步探讨肝癌的分子切缘,为探索新的治疗肝癌途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4.
116.
Ⅰ、Ⅲ、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特异性分层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Ⅰ、Ⅲ和Ⅳ型胶原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Ⅲ和Ⅳ型胶原在4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Ⅰ、Ⅲ和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虫体侧纤维囊壁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375%和400%。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825%和850%。Ⅰ、Ⅲ、Ⅳ型胶原在两层中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1,P<001)。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分层,Ⅰ、Ⅲ和Ⅳ型胶原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7.
118.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肝包虫病治疗现状,为制定肝包虫病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自行编写合作医院基线调查表和肝包虫病随访表对各医院基本情况和既往诊治的肝包虫病病例进行登记。比较各合作医院与国内先进的肝包虫病治疗水平的差异。结果各合作医院医疗人员结构、科研水平、诊断力度、围手术期处理和术中对外囊残腔的处理几个方面均不及国内先进治疗水平;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仅乌苏市人民医院与国内先进治疗水平无明显差异性(P>0.05),其余各合作医院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疆地区各师、地、县级医院肝包虫治疗水平有待提高,有经验的上级医院应对基层医院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帮助。同时,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肝包虫病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新疆地区肝包虫病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