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0篇 |
免费 | 50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99篇 |
内科学 | 33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46篇 |
综合类 | 115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药学 | 20篇 |
中国医学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MODS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organdysfuntionsyn drome,MODS)是危重病的严重并发症 ,为ICU首要死亡原因 (占 5 0 %~ 80 %) ,尽管近年对其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 ,但病死率仍在 30 %~ 90 %,因此成为急救医学面临的难题。1 MODS的概念MODS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休克、病理产科、心肺复苏后等状态下 ,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 2个或 2个以上器官功能损伤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其病理变化广泛 ,患者在发生MODS前 ,大多脏器功能良好 ,发生后一经治愈 ,多不留有器… 相似文献
42.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清炎症介质及Th1/2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时促炎/抗炎免疫功能及免疫器官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氧氟沙星组和血必净组4组,每组18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模型。制模后3、24和72h经腹腔静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中自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全血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1/2(Th1/Th2)比值;观察肝、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脓毒症大鼠早期Th1/Th2明显升高,后期明显下降;24hTNF-α、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后期明显下降。血必净组Th1/Th2仅在72h才明显升高,且表现为血必净能明显降低TNF-α和IL-10的水平,使促炎与抗炎达到平衡。结论脓毒症大鼠的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特异性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亢进;血必净能改善脓毒症的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3.
脓毒症的凝血功能紊乱与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凝血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和凝血系统激活的交叉也是临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标志。感染从多个方面影响机体凝血功能,造成凝血功能紊乱,如损伤内皮细胞,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生理性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凝血过程中所生成的多种凝血因子可以反过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脂肪乳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以橄榄油为主的脂肪乳Clinoleic20%和豆油为主的脂肪乳Lipoven20%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小鼠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NaCl)、Clino和Lipo3组。用微量泵分别向3组小鼠泵入质量分数为0,9%的NaCl、20%Clinoleic和20%Lipoven,并在进行取血和肺泡灌洗前8h和24h向气管内喷洒LPS制备ALI模型。观察3组小鼠LPS诱导8h和24h时的存活率、肺组织湿/干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血清花生四烯酸(AA)、油酸、亚油酸含量。结果LPS诱导后可引起BALF中自细胞计数、TNF—α、MIP2,肺组织MPO活性、w/D比例及血清AA水平显著升高。Lipoven显著降低ALI小鼠24h后的存活率(P均<0.01),而Clino组与NaCl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肺组织MPO活性在24h后两个脂肪乳组明显高于NaCl组(P均<0.01),而两个脂肪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注射ALI 8h后,Lipo组BALF中MIP-2和血清AA均较NaCl组和Clino组升高,24h后BALF中白细胞、TNF—α、AA水平也均显著高于NaCl组和Clino组(P均<0.01);而肺组织水肿程度和油酸、亚油酸含量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Lipoven20%加重ALI小鼠的炎症反应,降低实验动物的存活率,可能与其增加AA产生有关;而Clinoleic20%对炎症反应的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45.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量检测AFPmRNA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AFPmRNA作为PHC患者早期诊断和微转移指标的可能性。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58例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量。其中,30例PHC患者中19例AFP≥20ng/m l,23例外周血中AFPmRNA有表达;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的基因拷贝数与肝癌患者有肝内外转移有明显相关,而肝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AFPmRNA均未表达,肝硬化组有一例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HC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情况,可以作为早期反映PHC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和发生微转移的早期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46.
四黄调胃汤与PPI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四黄调胃汤、PPI三联疗法及两者联合疗法对脾气虚兼湿热气滞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3种不同疗法分别治疗脾气虚兼湿热气滞型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观察中医症候总积分、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疗效、Hp根除率及综合疗效等。结果:四黄调胃汤与PPI三联疗法联合能够改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提高溃疡的愈合率;Hp根除率比单纯四黄调胃汤和单纯PPI三联疗法均有提高;3种疗法对胃炎治疗效果均非常明显;四黄调胃汤与PPI疗法联合及单纯四黄调胃汤改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单纯PPI三联}四黄调胃汤与:PPI三联疗法联合,对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四黄调胃汤和单纯PPI三联疗法。结论:四黄调胃汤及PPI三联结合其综合疗效明显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 相似文献
4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移植术后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肾移植术后并发肺炎患者的病死率约为50%,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则病死率更高。肾移植术后主要死因中肺部感染占第一位。因此,肾移植术后肺炎的治疗对于提高肾移植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02年7-10月连续救治4例肾移植术后肺炎合并ARDS患者,均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94例不同病变分期患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刨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1;在5.18,P〈0.05;χ^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在15.87,P〈0.0l;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1997-06/2002-08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年龄60~82岁。根据靶器官损害程度将患者分为2组:无靶器官损害组138例(高血压I期)和靶器官损害组178例(高血压Ⅱ~Ⅲ期)。另选本院正常健康体检者130人为对照组,年龄60~78岁。纳入对象对检查项目知情同意。②应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监测纳入对象24h动态血压,按Parati等方法,以24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为长时血压变异指标,包括24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及健康者1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无靶器官损害组与有靶器官损害组组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不明显(P>0.05);有靶器官损害组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普遍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P<0.05~0.01)。结论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血清镁离子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9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肾病组 (30例 ) ,肾病初期组 (32例 ) ,肾病组 (34例 ) ,检测其血清镁等指标水平 ,并与对照组 (30例 )对比分析。结果 无肾病组糖尿病血清镁低于正常 ,肾病初期组与肾病组血清镁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监测血糖的同时 ,应加强对血清镁水平的监测 ,有助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