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46篇 |
内科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50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107篇 |
预防医学 | 28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4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5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研究广西毛冬青Ilex pubescens var.kwangsi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法、高压快速制备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NMR、MS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广西毛冬青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苷(1)、3,4-二羟基苯乙醇(2)、橄榄苦苷(3)、红景天苷(4)、木樨榄苷-11-甲酯(5)、(8E)-女贞子苷(6)、(8Z)-ligstroside(7)、oleoacteoside(8)、oleoside dimethyl ester(9)、olivil-4′-O-β-D-glucoside(10)、(+)-cyclo-olivil-6-O-β-D-glucoside(11)、(+)-cyclo-olivil-4′-O-β-Dglucoside(12)、ligstroside(13)、wilfordiol B(14)。结论化合物2、4、12~14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11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2.
43.
目前,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其准确诊断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亦可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文旨在探讨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张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6,(5)
青少年起病局限于邻近几个脊髓节段的神经元性肌萎缩的病例主要由日本和印度报道。尽管日本作者命名为局限性肌萎缩,但某些病例累及锥体和自主神经系统。EMG显示对侧肢体肌肉也受侵。但具有明显节段性,而无中枢神经损害的肌萎缩,仅见印度报道。本文报道32例非家族性邻近几个脊髓节段的神经元性肌萎缩的临床和随访结果。主要表现进行性、局限于一侧肢体、上肢或下肢肌萎缩。根据病变部位分类如下:Ia和Ib组仅局限于一侧上肢,前者在颈髓下段(C_8、T_1某些C_7),而后者累及C_3~C_6节段;Ic和Id组表现一侧下肢受累,Ic组累及L_(4-5)和S_1节段支配远端的肌肉。Id组累及L_(2-4)支配近端的肌肉。另外8例为上、下肢节段性神经元性肌萎缩,但发病年龄较大(30岁~38岁之间)。全组14例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44%),最小的10岁,男∶女= 相似文献
45.
目的 研究阿霉素(ADM)与Fas抗体在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毒作用,荧光染色法测定癌细胞凋亡效应。结果 NCL446人类肺癌细胞株及12例手术新鲜肺癌标本与ADM及Fas抗体共同培养显示有显的细胞毒协同效应。Fas抗体与ADM亦有协同的诱导凋亡效应。Fas抗体可以提高NCL446细胞内ADM的聚集量。ADM可以增强NCL446细胞表面的Fas表达。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Fas抗体与ADM共培养可以克服肺癌细胞的耐药性。协同效应不仅在肺癌细胞株中发现,而且存在于手术切除的肺癌标本中。说明ADM与Fas相关免疫制剂联合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
电针改善前庭功能障碍所致颈源性眩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采用眼震诱发反应、测听术和直接前庭诱发电位(vestibular evoked poteutials,VsEPs)技术,探讨电针改善前庭功能障碍,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机制。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将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至模型组和电针组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造成左侧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降低以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慢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模型,对照组作生理盐水注射。从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家兔作双侧“风池(GB20)”、“听宫(SI19)”、“外关(SJ5)”穴电针治疗2周,分别测定左侧外耳道20℃水灌注冷刺激试验眼震持续时间、低刺激率(10Hz)和高刺激率(50Hz)左侧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t brainstem response,ABR)、左侧短声耳蜗电图和左侧电刺激前庭诱发电位(VsEPs),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50Hz高刺激率ABR的Ⅲ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波峰间潜伏期(IPL)[(3.14&;#177;0.11)ms;(1.61&;#177;0.13)ms]较对照组[(2.88&;#177;0.27)ms;(1.40&;#177;0.12)msl延长(t=4.1772,P&;lt;0.05;t=5.5692,P&;lt;0.01),电针组[(3.06&;#177;0.08)ms;(1.51&;#177;0.09)m8]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7472:t=2.8442,P&;gt;0.05)。各组之间10Hz低刺激率ABR无显著改变(P&;gt;0.05)。模型组VsEPs的V3波PL、V2-V3和V1-V3波IPL[(5.00&;#177;0.46)ms;(1.89&;#177;0.63)ms;(3.21&;#177;0.49)ms]较对照组[(3.81&;#177;0.69)ms;(1.07&;#177;0.50)ms;(2.12&;#177;0.40)m8]延长(t=7.4362,P&;lt;0.01:t=4.6478,P&;lt;0.05;t=7.7301,P&;lt;0.01),电针组V3波IPL和v1.v3波IPL[((4.24&;#177;0.45)ms;(2.53&;#177;0.46)ms]较模型组显著缩短(t=4.7462,t=4.8291,P&;lt;0.01),电针组VsEPs[包括V2-V3波IPL:(1.10&;#177;0.24)ms]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2.3295,t=1.7631,t=2.5123.P&;gt;0.05).模型组耳蜗电图-SP/AP值和眼震持续时间分别较对照组增高和缩短(t=6.47l5,t=5.4057,P&;lt;0.01),电针组分别较模型组降低和延长(t=4.9372,t=4.095O,P&;lt;0.01),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1.5343,f=1.449,P&;gt;0.05)。VBI时50Hz高刺激率ABR的Ⅰ-Ⅳ波IPL变化与VsEPs的V1—V3波。IPL变化有显著性相关(r=0.5288.P=0.0079,F=8.5390)。结论:慢性VBI时前庭神经和半规管功能较蜗神经功能更易严重受累,高刺激率ABR变化可间接反映前庭神经功能。电针可改善脑干神经元突触效能和前庭蜗神经通路传导,恢复前庭蜗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47.
48.
对比超声定量大鼠后肢骨骼肌绝对血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超声造影定量大鼠骨骼肌绝对血流灌注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只,经尾静脉匀速输注超声造影剂,分别行心腔和骨骼肌声学造影。记录全部造影图像,脱机分析造影剂再填充曲线,测定心腔和骨骼肌的声学造影平台强度(A)、造影剂的再填充速率(B)。利用心腔声学强度进行骨骼肌造影的标化,计算骨骼肌绝对血流量;7d后再次行声学造影重复定量骨骼肌血流;比较两次造影定量骨骼肌血流结果的稳定性及造影曲线的拟合优度。结果所有大鼠后肢骨骼肌均获得满意的图像,同一只大鼠两次造影的骨骼肌血管密度、血流速度和骨骼肌绝对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造影曲线的拟合良好,决定系数为0.944±0.046(P〈0.01)。结论以左室腔声学造影强度为参照定量骨骼肌绝对血流量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视为一种在活体定量肌肉组织绝对血流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是否存在双侧小脑,尤其是小脑齿状核微观结构异常。方法应用3.0TMRI成像仪对28例躯体化障碍患者(SD组)及28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MRI弥散张量成像,测量2组双侧小脑髓质、齿状核表观弥散系数和各向异性分数值,比较2组左右侧小脑差异。结果SD组右侧小脑齿状核各向异性分数值较左侧升高(P〈0.05),右侧表观弥散系数与左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右侧小脑髓质和齿状核表观弥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右侧小脑髓质、齿状核表观弥散系数和各向异性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患者双侧小脑齿状核不对称性较正常人增强,存在小脑结构侧化性类型异常。 相似文献
50.
1H-MRS和SPECT对脑肿瘤放疗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对脑肿瘤患者放疗后复发(下称复发)与放射性坏死(下称坏死)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 对35例脑肿瘤患者进行1H-MRS和SPECT检查.结果 复发20例,1H-MRS表现为胆碱(Cho)波上升,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波下降,乳酸和脂质波升高;99mTc-MIBI摄取指数T/C比值1.9~6.7(3.7±1.5).坏死15例,1H-MRS表现为Cho、NAA、肌酸波降低;99mTc-MIBI摄取指数T/C比值0.8~1.8(1.1±0.3).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 1H-MRS和SPECT检查对脑肿瘤复发及坏死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