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145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是治疗痉挛性瘫痪的一种有效术式.然而这种手术方法还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掌握脊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避免术后运动功能低下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2.
桡骨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分析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1999-2004年收治的30例桡骨头骨折的患者,其中采用保守治疗(保守组)9例(均属MasonⅠ型),切开复位内固定(固定组)15例(属MasonⅠ型1例,MasonⅡ型12例,MasonⅢ型2例),桡骨头切除(切除组)6例(均属MasonⅢ型),并对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随访1.0~4.5年,平均2.8年.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保守组的优良率为88.9%(8/9),固定组优良率为86.7%(13/15),切除组优良率为83.3%(5/6).结论桡骨头骨折应尽量解剖复位,如难以通过内固定方法重建,则采用单纯桡骨头切除和韧带修复.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建立一种肱骨近端骨密度(BMD)的测量方法,研究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探讨肱骨近端BMD在预报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Hologie DELPHI-A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本研究设计的肩部定位器和前臂定位器测虽肱骨近端BMD.研究第一部分包括30名忐愿者,每人连续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 2次,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短期精密度RMS SD和RMS CV;第二部分包括92名志愿者,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分析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BM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肱骨近端BMD测量方法的短期精密度:RMS SD=0.011 g/cm2,RMS CV=2.4%.本研究92名志愿者平均(60.2±6.4)岁,平均身高(159.5±5.4)cm,平均体质晕(59.4±7.5)kg,平均BMI 23.3±2.7,平均肱骨近端BMD(0.543±0.083)g/cm2,肱骨近端BMD 同年龄呈负相关,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苗肱骨近端BMD的方法;年龄越人肱骨近端BMD越低;由于BMI对BMD的影响会掩盖骨质的丢失,而非负重区域即肱骨近端会最大程度地减少BMI对BMD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4.
周围神经损伤远端延长修复自身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能否利用损伤的神经远端延长法修复自身缺损。方法观察A组(即刻快速延长10%)、B1组、B2组(神经损伤2周后再行延长,延长率分别为10%、20%)神经耐受程度和恢复情况。结果A组平均延长(10.00±1.71)%,长度为(4.00±0.74)mm,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75.71±19.05)%、有髓神经纤维(NNF)再生率为(72.60±15.76)%;B1分别为(10.50±1.12)%、(4.20±0.44)mm、(82.08±4.76)%、(76.22±8.60)%;B2组分别为(21.40±4.03)%、(8.50±1.61)mm、(70.87±20.86)%、(64.67±12.42)%。即刻延长10%和损伤2周后快速延长10%、20%都有一定功能的恢复。结论变性周围神经的即刻延长在10%延长范围内耐受性好,而延长20%仍有再生,可以利用周围神经损伤远端即刻延长的方法来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15例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依据骨折分型、内固定失效时间以及内固定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肩关节疼痛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 ~101个月,平均43.8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患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2 ~ 100分,平均93.3分;健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5 ~ 100分,平均96.7分,双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随访时有8例患者的患侧肩关节没有疼痛,而另外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1~3分,患侧和健侧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锁骨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是内固定稳定性不佳,可通过更换内固定治疗,而晚期失败是由骨折不愈合所引起,萎缩性骨不连应使用锁定钢板进行桥接固定并使用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辅助复位下钛缆环扎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46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32例;年龄44~92岁,平均(77.83±10.66)岁;左侧17例,右侧29例,致伤原因包括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及意外跌倒。按照Seinsheimer 分型:ⅢA 型26例,ⅢB 型11 例,Ⅳ型9 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采用有限切开辅助复位下钛缆环扎联合髓内钉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数据,分别采用Sanders 创伤性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等指标评价术后康复效果。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31.09±20.36)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91.96±111.03) mL,平均住院天数(10.61±2.85) d。术后Sanders评分和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96%和91.30%。随访病例未出现骨折部位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有限切开辅助复位技术可很好解决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术中复位问题,钛缆环扎联合髓内钉固定可获得骨折断端良好的对位对线和稳定性,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与肩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2例,其中男24例,女38例;平均年龄63.7岁(32 ~83岁).按照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41例,四部分骨折5例;合并脱位5例.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0.3个月(14 ~ 37个月),结果显示所有骨折均愈合.本组患者中共有11例术后出现肱骨头内翻畸形.肱骨头内翻畸形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P =0.045)、前屈(P=0.006)、外展(P=0.022)均明显低于非内翻组.肩关节外旋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骨折类型(P=0.037)和肱骨头内翻畸形(P=0.006)与肩关节功能是否优良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可作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术中应力争良好复位,恢复肱骨头-干的正常力线.  相似文献   
88.
目的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效原因及DHS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DHS固定治疗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 女10例;年龄为34~91岁, 平均67.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5例, 31-A2型13例, 31-A3型4例。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 从骨折线与内固定的关系确定术后支点的位置, 并测量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内侧力臂和外侧力臂。将32例患者根据内固定术后支点位置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3例, 支点在髓腔中心及以内, B组19例, 支点在髓腔中心外。比较两组患者的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头颈螺钉切割但均未穿透2例, 退钉8例, 髋内翻畸形10例, 股骨颈短缩畸形15例。两组患者除骨折AO分型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及内固定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51.12 mm(39.4~57.9 mm), 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23.37 mm(15.1~...  相似文献   
89.
<正>腰椎不稳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但是对于腰椎不稳,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其诊断标准尚存在一定分歧。目前临床中常用前屈后伸位(flexion/extension,F/E) X线片的椎体相对位移或成角作为腰椎不稳诊断依据,但是研究者对于应用多大的移位及  相似文献   
90.
屈指肌腱损伤修复后早期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以改良Kessler法和Tsuge法修复鸡趾深屈肌腱,观察术后早期肌腱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特点,并探讨两种缝合方法修复屈指肌腱损伤后早期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的可行性。方法取42只三黄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只(42趾)。选用改良Kessler法和Tsuge法修复鸡右足第二、四趾趾深屈肌腱,分别于术后即刻、1、4、7、10、14、21d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肌腱的拉伸断裂负荷、拉伸断裂伸长率。结果改良Kessler法拉伸断裂负荷在术后10d~两周降到最低,3周时恢复到即刻水平;Tsuge法在术后10d降至最低,2周后开始恢复,3周时尚未恢复到即刻水平;Tsuge法的拉伸断裂负荷在术后即刻和1d较改良Kessler法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改良Kessler法拉伸断裂伸长率在术后1周逐渐下降,Tsuge法在术后4d逐渐下降,两者均在术后3周达到最低点,两种缝合方法之间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Tsuge法较高的力学特性术后丢失快,恢复慢;改良Kessler法的力学特性仅在术后10d有显著降低,2周后即可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