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45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40例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40例下肢膝下动脉闭寨患者41条患肢行44次腔内治疗,平均年龄(76±6)岁,治疗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足背动脉0.39±0.20,胫后动脉0.39±0.23,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limb ischemia,CLI)占80.49%(33/41).结果 治疗后ABI足背动脉提高了 0.43±0.22(P<0.01),胫后动脉提高了0.43±0.25(P<0.01).35例36条肢体获随访,平均随访(6±3)个月,Fontaine Ⅰ级与Fontaine Ⅱ A级肢体共计28条,占77.78%,CLI降至19.44%(7/36),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随访时ABI足背动脉0.63±0.22,胫后动脉0.56±0.2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随访时患肢的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围手术期截肢率为0,围手术期死亡率2.5%,总死亡率15%,保肢率100%.结论 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后疗效和平均随访6个月的疗效均令人满意;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可以成为膝下动脉闭塞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2.
.9%.保肢患者中重症下肢缺血占13.0%,随访时踝肱指数足背动脉0.66±0.26,胫后动脉0.64±0.25,与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体静脉和复合血管、股-小腿动脉直接旁路和股-腘-小腿动脉序贯旁路在保肢率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小腿动脉为流出道的旁路术对于腔内治疗失败或长段、多节段动脉闭塞濒临截肢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加强术后随访和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二期通畅率和保肢率.  相似文献   
23.
下肢动脉缺血是因血栓脱落或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动脉急性阻塞.肢体缺血分为急性期(<14 d)、亚急性期(14 d~3个月)、慢性期(>3个月).患肢如出现肢体肌肉麻痹、感觉丧失、毛细血管再充盈不佳、静脉超声信号消失等征象,可考虑手术取栓.但是,严重的肢体缺血或肢体缺血治疗延误均造成肢体的不可逆缺血,由此所引起的全身电解质紊乱,会导致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最终不得不截肢[1].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估新型血管交联剂--多聚环氧化合物(polyepoxy compound,PC)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PC和传统交联剂戊二醛(glutaraldehyde,GA)对取自DS大鼠的颈静脉进行预处理,并移植于同种大鼠的肾下腹主动脉,观察两种静脉植入动脉环境报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两种静脉植入动脉环境后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C组的瘤样扩张率低于GA组(P〈0.05);两组内膜愈合  相似文献   
25.
血管腔内技术日臻成熟,器械的多样化和不断改进,心灵手巧的血管外科和放射科医师,利用先进的影像监测设备,选用不同的导丝和导管,结合多种插入技术与手法,几乎已能进入各处的血管床,作出诊断和治疗,标志着血管外科已步入以血管腔内诊治技术为主流的新时期.由腹股沟区入路的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事实上已成为治疗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首选方法.成功地开通从主-髂动脉至股-腘-胫(腓)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段血管、恢复血流,使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缓解症状,甚至挽回濒于截肢威胁的肢体.与此同时,与PAD治疗相关的问题,成为当前学术会上报告或病例示范的重点内容,也是讨论的热点.除了入路、导管、导丝、支架的选用、经真腔或内膜下、单纯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问题的经验交流外,如何获得更佳的远期疗效,使患者带肢生存的生命之路走得更远,是众所关注的焦点.我意借此文与临床第一线的同道作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照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评价双功能多普勒彩超在CVI术后复发病例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22例24侧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术后复发肢体,应用双功能多普勒彩超和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明确复发原因并比较两者优缺点。结果从复发原因看,95.83%(23/24)的病例存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70.83%(17/24)的病例存在隐静脉主干及部分属支残留,66.67%(16/24)的病例存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在判断静脉通畅性上,下肢静脉造影优于双功彩超,其诊断准确率达100%,无一漏诊;两者在深静脉功能判断上符合率87.5%;双功能彩超在隐静脉主干及近侧属支阳性检出率达100%,高于下肢静脉造影,后者的符合率为79.16%;双功能彩超能精确定位交通静脉,对交通静脉的漏诊率(5.11%)低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28.31%)。结论双功能彩超对CVI术后复发病例的病因及定位诊断,尤其是隐-股静脉交界处的病因分析和交通静脉精确定位,具有下肢静脉造影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27.
以26例下肢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患者和15例正常者为对象,通过局部皮肤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下肢静脉血tPA、PAI:检测发现1.静脉性溃疡及皮肤色素沉着区皮下毛细血管周围纤维蛋白沉积伴成纤维细胞钙盐沉着,坏死;2.患者皮肤营养障碍越严重,tPA越低,PAI越高,即纤溶活性越弱。结果表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毛细血管周围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的弥散屏障是静脉性溃疡形成的主要因素;血液纤溶活性降低造成的清除纤维蛋白能力减退加重了该病理过程。两者导致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直至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28.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80年6月至1989年10月间,107例(127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例下肢静脉造影的资料,对复发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9.
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是导致移植血管再狭窄的关键,其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分于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为深入研究其分子机理创造了条件。组织切片原位杂交即是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放射性标记探针由于半衰期短,实验周期长,且具辐射损伤等,限制了其应用。本实验利用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大白鼠自体移植静脉TGF-βmRNA表达,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0.
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缺血后肢侧枝代偿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为外源性VEGF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切除SD大白鼠右后肢全长股动脉,随机分为9个时间组:造模后1、3d、1、2、3、4、6、8及12周,各组5只动物。分别于造模前后和观察期末检测双后肢大、小腿肌肉Fit-1、Flk-1蛋白及mRNA表达,各组观察期末实验动物后肢动脉DSA检查。结果 (1)缺血后3d,5只大鼠右后肢出现溃疡(11.11%);2周后,4只大鼠后肢溃疡愈合,而1只趾端坏疽(2.22%)。(2)缺血后2周,患肢侧枝形成达到高峰,12周时仍可见侧支血管显影。(3)缺血早期(3周内),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健侧显著增强(P〈0.05);缺血中期(3~8周)。VEGF和Flt-1表达迅速下降,Flk-1仍表达;缺血后期(8周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低至极低水平,与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肢体缺血后自身的血管新生不能完全满足缺血组织的需要。(2)缺血早期外源性的VEGF补充是不必要的;缺血中期补充VEGF是适宜的;缺血后期在应用VEGF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干预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