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9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105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181篇 |
内科学 | 103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90篇 |
特种医学 | 2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94篇 |
综合类 | 334篇 |
预防医学 | 136篇 |
眼科学 | 12篇 |
药学 | 19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78篇 |
肿瘤学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固肾健脾降糖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李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2):106-107
糖尿病性腹泻是中晚期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的重要表现 ,多见于病程长 ,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西药治疗效果不甚明显 ,且有一定的副作用。笔者自 1 998年以来采用温阳固肾、健脾益气、涩肠止泻法 ,自拟了固肾健脾降糖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 40例 ,并与常规治疗的 38例对比 ,疗效较为显著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自我科住院和门诊的糖尿病患者 ,共 78例 ,符合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 ,伴有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如顽固性、无痛性腹泻 ,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或有大便失禁 ,多为脂肪泻 ,而反复进行粪便… 相似文献
32.
血小板激活因子对大鼠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致病作用。方法将PAF或含0.25%的牛血清白蛋白(BSA)生理盐水注入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检测给药后即刻和4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脑血流(CBF);用干湿重量法检测给药侧大鼠脑水含量变化;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给药后即刻和40min对照组与PAF组MAP、CBF比较,两3者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脑组织水含量相比(P<0.01),差异也十分显著。对照组神经组织结构、毛细血管均未见异常改变。PAF组光镜下仅见小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电镜下皮层超微结构变化明显。结论PAF在诱发大鼠系统性低血压的同时降低脑血流,破坏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细胞和其他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为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更方便地实施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手术。方法按照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手术操作流程,设计一次性PICC置管穿刺包。结果穿刺包中物品的排列顺序与手术过程一致,使用方便,达到完全屏蔽外界污染的效果,符合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要求。通过2868例的临床使用,无一例感染病例,并且方便,节时。结论一次性PICC置管穿刺包使用方便、节约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过程中的水平变化。方法 纳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0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ARDS患者,按预后分为治愈组(30例)和死亡组(20例),检测患者入院第1天及治愈组出院前最后1次,死亡组死亡前最后1次血清IL-6及IL-8水平。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检测对照组血清IL-6及IL-8水平。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RDS组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IL-6及IL-8水平〔(2.1±1.8)、(639.6±98.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1±0.2)、(415.9±56.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IL-6及IL-8血清水平〔(3.8±0.2)、(687.8±70.2)ng/L〕高于治愈组〔(1.8±0.4)、(493.9±71.7)ng/L〕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愈组血清IL-6及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DS死亡组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显著增高,推测IL-6和IL-8在ARDS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BACKGROUND: Early mammalian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implantation is a very complex process, which is regulated by a variety of cytokines. Moreove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regulation process.
OBJECTIVE: To introduce cytokines related to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cluding types,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meanwhile to review the effect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METHODS: A literature retrieval was performed to search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1989 to 2015 using the keywords of “embryos developmen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ctive effects of these five kinds of cytokines in overcoming the mammalian embryonic development block we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embryonic culture system in vitro.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ell growth factors involved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s capable of promoting the embryonic grow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xhibits multiform functions i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directly affects oocyte cell development, and progesterone increases the expression of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to provide a good cytokine microenvironment f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motes in vitro oocyte maturation,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stag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To clarify these regulatory patterns of cytokines cannot only contribute to in vitro embryonic culture, but also reduce embryonic apoptosi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36.
张森李海英谢垒刘鹏马威王怀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22):1752-1754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并不少见,已有报道脑炎、脑膜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及吉兰一巴雷综合征均可能与支原体感染有关。支原体感染合并脑梗死较为少见,积极抗凝、溶栓治疗也常遗留严重后遗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积极采取动脉内支架植入取栓术治疗1例支原体肺炎并脑梗死患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38.
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好疗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
目的: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脊柱转移瘤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其对脊柱转移瘤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方法:原代培养脊柱转移瘤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药物处理24 h后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通过SYBR GreenⅠ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肿瘤细胞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有促进脊柱转移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80±1.09)%,(43.46±8.55)%,(28.77±9.39)%,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作用更明显(P < 0.05)。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减少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P < 0.05)。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作用于脊柱转移瘤细胞后Bax、Caspase-3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可在体外细胞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前列腺炎样症状及慢性前列腺炎患病在早泄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随机选取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290例确诊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早泄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在我院同期参加体检的相仿健康者29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检查,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及变化因素。结果:实验组发生前列腺炎样症状及慢性前列腺炎的几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发生前列腺炎样症状及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率分别是35.1%和24.8%,而对照组发生率则分别是10.8%和7.3%;实验组中的继发性早泄患者43.1%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原发性早泄患者的26.7%(P0.05),提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CPSI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总分(12.3±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4.9)分,实验组中的继发性早泄患者的总分(13.9±7.5)分明显高于原发性早泄患者的(10.8±6.9)分。结论:早泄患者比无早泄患者更容易发生前列腺炎样症状及慢性前列腺炎,且继发性早泄患者发生前列腺炎样症状及慢性前列腺炎的几率比原发性早泄更高。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