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7篇 |
口腔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21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5篇 |
综合类 | 103篇 |
预防医学 | 3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0篇 |
中国医学 | 22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通过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2005年和2010年慢性食管炎与食管癌流行特征的变化,加深对食管癌流行趋势的了解。方法调查2005年和2010年高/低发区医院门诊胃镜检查患者共计15 342例,其中2005年6 436例(慢性食管炎患者874例,食管癌患者746例),2010年8 906例(慢性食管炎患者1 059例,食管癌患者839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高发区2005年和2010年食管癌检出率分别为13%(431/3 401)和9%(484/5 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发区2005年和2010年食管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10%,9%,P>0.05);慢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均为12%以上。高/底发区食管癌和慢性食管炎的男女比例为1.4∶1至2.2∶1。食管癌的高发年龄组为50~69岁组,慢性食管炎的高发年龄组为60岁以下组。结论高发区食管癌检出率5年间有下降趋势;低发区食管癌5年间检出率为9%,没有明显变化;高/低发区食管癌和慢性食管炎均为男性多于女性;高/低发区慢性食管炎的高发年龄段较食管癌的高发年龄段平均提前10a。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位点与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 673例患者和11 013例正常者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位点基因分型资料(基因分型采用sequenom芯片)。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20orf54T等位基因降低ESCC患病风险(P=1.21E-11,OR=0.86,95%CI=0.82~0.90)。C20orf54基因多态性位点rs13042395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未观察到与ESCC的相关性。结论 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遗传多态性与ESCC的易感性相关,与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比较食管癌高/低发区1975~2011年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性别和家族史的变化。方法通过大规模现场入户流调和问卷调查及住院病例复核等方法收集患者信息,记录食管癌高/低发区1975~2011年42 08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性别和家族史,并根据病例首次确诊的时间分布,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1975~1989年),Ⅱ组(1990~1999年),Ⅲ组(2000~2011年)。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对42 08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食管癌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1.6:1),50~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38%),食管癌家族史阳性率为31%(13 173/42 030);高发区患者31 664例,其中男性18 708(平均年龄58岁±9岁),女性12 956(平均年龄58岁±9岁);低发区患者10 232例,其中男性6 886(平均年龄59岁±9岁),女性3 346(平均年龄60岁±9岁)。3个组别间由远及近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逐步升高(χ2=9.945,P<0.05),老年患者比例逐步升高(χ2=1 546.984,P<0.05),低发区患者比例逐步升高(χ2=285.084,P<0.05),而家族史阳性率有降低趋势(χ2=42.990,P<0.05);Ⅰ组患者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增高,其家族史阳性率逐步降低(χ2=108.665,P<0.05);Ⅱ和Ⅲ组患者50岁以后均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增高,其女性患者比例逐步升高(χ2=13.369,P<0.05;χ2=68.849,P<0.05)、家族史阳性率逐渐降低(χ2=125.394,P<0.05;χ2=66.849,P<0.05)。结论食管鳞癌在三十余年的变迁中,其男性、老年患者比例逐步增多,提示食管癌发病仍以男性为主,且有老龄化趋势;50岁以后随着不同年龄段的增高,其女性患者比例逐步升高,提示体内激素水平的差异可能是食管鳞癌男女发病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探究和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4月—2018年4月该院进行诊治的所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随机选取符合该院纳入标准且自愿参与该次试验研究的60例患者作为该次试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对象,将这6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30例对照组和30例观察组;对照组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的3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以及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从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和心输出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明显少于对照组50.00%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到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输出量,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疼痛评分,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北了解我院ICU临床分离菌感染的分布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ICU患者各种标本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的894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590株(66.00%),革兰阳性球菌225株(25.17%),真菌79株(8.83%).革兰阴性杆菌中非发酵菌占73.73%.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者占38.89%,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者占76.47%;鲍曼不动杆菌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者占29.92%,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者占41.67%.革兰阳性菌中MRSA占50.00%.结论 ICU临床分离菌以非发酵的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日益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规范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控制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和谷胱甘肽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DLI)的相关性。方法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结核病患者127例为病例组,127例无肝损伤者为对照组,收集其环境因素暴露资料及静脉血。CYP1A1基因Msp I位点和GSTP1基因Ile105 Val位点多态性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用SPSS17.0软件对环境因素和基因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YP1A1基因Msp I位点各基因型在2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P1基因Ile105Val位点AA、AG、GG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频率分别为55.91%,32.28%,11.81%和70.08%,26.77%,3.15%,GG基因型在2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基因型的危险度比值比(OR)值为4.701。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酒为ADL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调整饮酒因素的影响后,GSTP1基因Ile105 Val位点GG基因型仍为ADLI的危险基因型。结论 GSTP1基因Ile105 Val位点多态性与ADLI的发生有关,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是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109.
110.
张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7)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酐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酐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7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淋巴结肿大、T淋巴细胞异常、肝功能异常以及咽喉炎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复方甘草酸酐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明显缩短疗程,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