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9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小儿心源性晕厥57例治疗及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心源性晕厥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研究对象为1997年1月至2008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源性晕厥患儿57例,其中男25例,女32例;年龄平均(3.0±3.9)岁(0.6~14岁)。35例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晕厥的病例予β受体阻滞剂及心脏手术治疗。9例Ⅲ度房室阻滞晕厥病例予心室起搏及针对基础心脏疾病治疗。5例长QT综合征(LQTS)晕厥发作的病例分别予美西律、β受体阻滞剂及联合起搏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晕厥的病例予电击复律、索他洛尔、胺碘酮等治疗。室颤及电机械分离病例予除颤等复苏急救及治疗原发心脏病。患儿出院后均予随诊。结果50例住院期间晕厥得到控制,住院期间死亡3例。本组随访时间1个月至10年,5例出院后失访。随访中45例无晕厥发作,1例晕厥发作减少,2例仍反复发作,1例死亡。结论心源性晕厥除治疗引发晕厥的直接因素外,还应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单纯药物治疗只对部分病例有效,药物联合起搏或联合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有望在恶性心律失常晕厥病例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2.
痔疮为非常普遍的肛肠疾病,该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手术为质量重度内痔非常重要的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手术的舒适度其要求越来越高.开环式微TST(即创痔吻合术)为依照痔的生成机制以及生理病理的结构的改变以此实施的微创痔的切除术,该手术有着并发症少、创伤小以及恢复非常快等优点,现阶段已逐渐运用在临床治疗上.本文作者对400例接受创痔吻合术治疗的内痔患者实施分析研究,总结了创痔吻合术围手术期其护理体会,且研究优质护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253.
目的:分析怀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孕妇(PW组)与正常孕妇(NW组)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对可能引起个体肠道菌群差异的因素加以控制,2013年6月18号~2013年12月17号收集15例正常孕妇和17例异常孕妇的粪便样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16S r DNA,进行二代Illumina测序。测序数据应用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聚类分析、多样性分析和分类学分析等生物信息技术分析2类孕妇肠道菌群的结构、多样性和丰度。结果:2类孕妇肠道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分别得到2 696 276(NW组)条和2 445 530(PW组)条优化序列,测序覆盖深度97%。经过97%相似度归并后分别得到77 243个(NW组)和75 600个OTUs(PW组);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正常孕妇肠道菌群的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异常孕妇。在最佳分类水平上,正常孕妇肠道菌群由38个科的细菌构成,归属于14个门,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怀有先心胎儿孕妇肠道菌群构成与正常孕妇相似,最佳分类水平上由33个科的细菌构成,归属于9个门,其中Firmicutes为(75.7±15.8)%,Proteobacteria为(21.1±17.0)%,Actinobacteria为(2.0±2.1)%。在最佳分类水平上,方差分析显示两者的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和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菌种丰度有明显差异。结论:PW组孕妇与NW组孕妇相比,整体肠道菌群含量明显下降,提示PW组孕妇有更恶劣的肠道环境,其中部分菌群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发生可能与孕妇恶劣的肠道微环境有关,其中Bifidobacteriaceae和Coriobacteriaceae在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方面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4.
目的 总结双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与肌部流出道型VSD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二者的经胸超声鉴别方法.方法 对372例小儿双动脉干下型VSD及61例小儿肌部流出道型VSD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双动脉干下型VSD中,超声诊断正确353例,误诊为肌部流出道型18例,误诊为多发VSD 1例.肌部流出道型VSD中,超声诊断正确51例,误诊为双动脉干下型9例,误诊为膜周流出道型VSD 1例.结论 双动脉干下型VSD与肌部流出道型VSD容易混淆,但二者具有不同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多切面仔细扫查,有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255.
目的 总结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11年来进行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的介入治疗病例的经验.方法 全组共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5个月~30岁,体重7~46(17.9±9.1)kg.其中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结果 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的患者,共栓塞23支侧支血管,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诊均无残余分流.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1例心室水平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患者,原狭窄处压力阶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介入前为(59.3±15.1)mm Hg(1 mm Hg=0.133 kPa),介入后为(16.8±10.7)mm Hg,P<0.001];置入支架后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螺旋CT显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无夹层形成.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行介入治疗效果良好,避免了再次开胸手术的创伤,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56.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术后的中期随访情况。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行左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进行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4%。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时右宅流出道(RVOT)血流速度降低,心/胸比例(C/T)、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均有下降,左室短轴缩短率(FS)升高(P〈0.01)。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3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并发症少,对心功能有改善作用,需要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257.
中医痛风与西医痛风性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医痛风与西医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 从疾病的归属、受侵组织、临床表现、病因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对中医痛风与现代医学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从中西医痛风疾病的归属、受侵袭组织的相关性、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病因的相关性4个方面比较,二者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中医所言的痛风与现代医学痛风性关节炎是相关性疾病,但并非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258.
目的:观察柴芍龙牡汤加减对肝郁脾虚型失眠的疗效,以及红外热成像与肝郁脾虚型失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治未病科门诊7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柴芍龙牡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红外热成像表现特征(额部睡眠线、额部、躯干前区、中脘、任脉、左胁、右胁、躯干背区、督脉温度及温差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33/36)、66.67%(24/3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Z=-2.617,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更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睡眠线改善总有效率为86.11%(31/36),对照组睡眠线改善总有效率为66.67%(24/3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Z=-2.59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额部温度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