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月~2007年2月48例接受保肢治疗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27.3岁(11~67岁)。病理证实:高恶性肿瘤32例(A组),包括骨肉瘤2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尤文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2例;低度恶性肿瘤16例(B组),包括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15例。手术方式包括: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或灭活再植术、异体骨移植术、异体骨复合假体移植术、病灶刮除充填术保肢。A组术前、术后给予化疗。保留肢体功能按Enneking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后功能评估标准评估。结果平均随访3.2年(0.5~8年)。A组中因局部肿瘤复发、感染等并发症截肢11例(34.4%),死亡13例,存活19例,3年存活率59.3%(19/32)。B组中因局部肿瘤复发和感染截肢2例(12.5%,2/16),死亡1例。肢体功能优良率A组71%,B组81%。结论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应掌握个体化原则,假体置换术及异体骨复合假体移植术保肢功能最佳,高恶性肿瘤患者若无法承受强力的辅助化疗则不宜行保肢术。 相似文献
2.
骶骨脊索瘤临床特征与治疗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骨脊索瘤是低度恶性肿瘤,源于胚胎脊索残余形成,有向上皮与问叶双向分化潜能,发病率为1/10万.占脊索瘤45%左右,恶性占1/3,发病中位年龄60岁。1894年由Rib—ben命名。起病隐匿,临床发现时往往肿瘤巨大,外科分期为ⅠB期,虽然恶性程度低,但是毗邻脊髓与马尾神经,治疗不易彻底,容易复发,长期预后不好。研究脊索瘤病史,探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指导临床的治疗。目前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临床工作中出现以全身骨痛,全身骨质疏松就诊的患者,为避免误诊,应考虑到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多发骨病的可能。本文就诊治2例患者的临床体会做一总结,目的是提高骨科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技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骶骨肿瘤患者采用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记录术中出血量,休克死亡、骶神经损伤、切口愈合情况及肿瘤术后1年复发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30~7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400±1 656)ml,手术过程中无休克死亡。38例均获随访,时间6~33个月。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6个月后恢复;6例术后切口感染延迟愈合;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脊索瘤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3个月复发;1例尤因肉瘤患者13个月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和20个月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虽然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但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有利于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可早期活动,近期疗效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骨转移癌(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丰富骨转移癌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8月共手术治疗骨转移癌患者 15例中 ,男性 10例、女性 5例 ,年龄 2 8~ 72岁 ,转移灶在股骨 10例、脊柱 2例、骨盆 2例、肱骨 1例 ,手术采取瘤段骨切除并人工假体置换 7例 ,骨水泥填充加内固定 8例。结果 :15例中 ,13例 (86 6 % )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 ,11例 (76 6 %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随访3个月~ 2年 ,术后 3个月死亡 1例、4~ 6个月死亡 5例、7~ 12个月死亡 4例、12~ 18个月死亡 3例 ,存活 2年以上 2例。结论 :骨转移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生存或生活质量 ,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 ,手术方式恰当 ,可达到此目的 ,并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肉瘤患者及正常人群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ERCC) 基因ERCC1Asn118Asn (rs11615) 和ERCC1 Gln504Lys (rs3212986) , ERCC2Asp312Asn (rs1799793) 和ERCC2Lys751Gln (rs13181)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骨肉瘤患者对顺铂的反应和生存状况的关系.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161例及正常人群163例, 静脉血2 m L, 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比较骨肉瘤患者及正常人群ERCC1Asn118Asn (rs11615) 和ERCC1 Gln504Lys (rs3212986) , ERCC2Asp312Asn (rs1799793) 和ERCC2 Lys751Gln (rs13181)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对骨肉瘤患者按不同的临床因素 (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Enneking外科分期、肿瘤转移及治疗方法) 进行分组, 比较各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 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1) ERCC1Asn118Asn (rs11615) 和ERCC1 Gln504Lys (rs3212986) , ERCC2Asp312Asn (rs1799793) 和ERCC2Lys751Gln (rs13181) 基因型有CC、CT、TT型, 骨肉瘤患者及正常人群基因型频率 (CC、CT、TT) 及等位基因频率 (C、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90, P=0.544) ; (2) 对于ERCC1 Asn118Asn, 与野生型C/C相比, 突变型T/T与较高的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 校正OR值 (95%CI) 0.37 (0.150.85) .ERCC2 751 A/A基因型表现为骨肉瘤患者生存率增加 (HR=0.45, 95%CI 0.110.88) .没有证明ERCC1 Gln504Lys与ERCC2Asp312Asn的多态性和骨肉瘤预后相关.结论 ERCC基因ERCC1 Asn118Asn118T/T和ERCC2 Lys751Gln A/A多态性与骨肉瘤无病生存率 (SFS) 相关, 可以用作顺铂治疗的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标志物.而ERCC1 Gln504Lys (rs3212986) 、ERCC2 Asp312Asn与骨肉瘤无病生存率 (SFS) 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43例多节段脊柱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椎节段和骨密度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价,摄X线片、CT评估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4~ 59个月,平均34.1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分别为(2.9±0.8)、(1.4±1.2)分,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组分别为(0.9±0.6)、(0.4±0.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分别为(29.2±8.1)%、(14.6±8.4)%,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分别为(17.9%±4.7)%、(8.1±5.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CT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肿瘤复发1例,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组肿瘤复发2例.结论 对多节段脊柱转移癌,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相对于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更加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恢复脊柱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病案摘要:患者女性,58岁。因发现右大腿后侧肿块11月,于2001年7月5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大腿上段后侧触及5cm×4cm肿块,质中等,不活动,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7月11日行右大腿肿块切除术,术后病检诊断为:粘液性脂肪肉瘤。术后行常规放疗。2002年3月28日因发现右大腿、右臀部、右腰部7cm×3cm包块伴疼痛再次入院。胸片检查:肺内多发性转移灶。4月5日行在大腿、右臀部、右腰部包块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检诊断为:多形性脂肪肉瘤伴大片坏死。术后行右腰部常规放疗,疼痛缓解。8月初发现左手食指、中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阻断联合内固定重建技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38例骶骨肿瘤患者,采用腹主动脉阻断下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原发性肿瘤29例,转移癌9例。肿瘤位于S1椎体14例,S2椎体12例,S1~S2椎体1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疗效、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30~420min,手术出血量为(2400±1656)ml,无术中死亡。术后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半年后恢复;6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复发3例,死亡2例。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半年复发,1例尤文肉瘤患者术后2月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3月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2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联合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段,该术式可以减少出血,保证骶骨肿瘤切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方法很多,但都面临同样的难题,即满足安全外科边界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探讨特制型人工假体置换在肱骨近段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定制型人工假体对2000年2月至2009年2月间的16例肱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行保肢术.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4~56岁,平均(27±3)岁.病理证实:骨肉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尤文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4例.骨巨细胞瘤按Campanicci分级:4例为Ⅲ级.其它12例患者以Enneking分期:Ⅱa期2例,Ⅱb期10例.除骨巨细胞瘤外均辅予术前、术后化疗.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6~84个月),置入假体无感染、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人工肩关节不完全脱位2例(12.5%,2/16).术后肩关节功能按国际保肢学会(ISOLS)标准评分,优良率81.3%(13/16,评分≥24分).结论应用特殊定制的人工假体置换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获得较为满意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