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结核中诊断准确情况及联合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4例经穿刺及病理最终证实为乳腺结核的声像图,总结其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统计分析其诊断符合率,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34例患者高频超声表现分为三型:低回声型13例、混合回声型14例、窦道型7例,超声造影表现分为环状增强型19例、均匀增强型11例、均匀增强型4例。病理诊断分为硬化型9例、结节型14例、融合型11例。单纯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47%,高频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8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高频超声及超声造影最易误诊的病理类型为结节型。结论:高频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联合能够显示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结核的声像图特点差异,具有一定特异性,对临床诊断乳腺结核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2.
为探讨穿刺液X-pert检查、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及普通细菌培养联合检查在腋窝囊实性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随机选取2010年3月23日至2015年10月29日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及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腋窝囊实性肿块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历史对照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行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及穿刺液普通细菌培养,研究组行穿刺液X-pert检查、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及穿刺液普通细菌培养等方法联合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组的检查结果及诊断阳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腋窝肿块类型包括结核性脓肿、其他脓肿、转移癌、表皮样囊肿、淋巴水囊瘤。对照组、研究组所有患者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8.2%(30/44)和93.6%(44/47),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02)。其中,研究组结核性脓肿诊断阳性率高于对照组[100.0%(28/28)比57.7%(15/26),P=0.000];两组表皮样囊肿(5/5比3/3)、转移癌(3/4比3/5)、其他脓肿(7/7比8/9)、淋巴水囊瘤(1/3比3/3)的诊断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X-pert检查、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及普通细菌培养联合检查穿刺液诊断腋窝囊实性肿块阳性率高,在腋窝囊实性肿块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对中药“494”冲剂术前用药治疗65例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病理观察结果作了分析。其临床用药时间短,疗效不明显,而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与48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病理观察的重点是从癌组织生长尖端退化、癌间质反应和癌旁淋巴结反应方面观察。提示“494”对癌组织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非主要作用,而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达到抑癌的作用。同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癌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4.
胰岛β细胞瘤近年来似有增多趋势。我院自1977年以来收治3例报告如下:例1 女,17岁。于1977年7月21日入院。患者1976年11月发现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瘙痒,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同时自觉全身乏力,大便呈灰白色.在当地医院按肝炎治疗无效。查体:无皮诊、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海南冬季"候鸟人群"急性胆囊炎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3个冬季(11月~次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因急性胆囊炎入院治疗的患者资料。依据确诊时抵达海南的时间分为短期组(<30 d)、中期组(30~89 d)和长期组(>90 d),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情况、胆囊炎临床特点等,并进一步分析短期组化脓性胆囊炎和非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短期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65.18±15.02)岁;中期组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66.21±11.93)岁;长期组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60.73±12.54)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及饮酒史情况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方式及转归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长期组患者相比,短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20.83%(10/48)比48.98%(24/49)]和糖尿病[10.42%(5/48)比30.61%(15/49)]比例较高,短期组的胆囊壁厚度较长期组厚[0.60(0.40,0.70)cm比0.50(0.30,0.60)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短期组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化脓性胆囊炎比例高于长期组[48.15%(13/27)比17.24%(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短期组中化脓性胆囊炎的泥沙样结石[38.46%(5/13)比14.29%(2/14)]、胆囊穿孔[30.77%(4/13)比0]、胆囊坏疽[53.85%(7/13)比7.14%(1/14)]、胆囊周围积液[76.92%(10/13)比14.29%(2/14)]、腹腔积液[46.15%(6/13)比7.14%(1/14)]比例高于非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候鸟人群"抵达海南短期内发作急性胆囊炎者炎症重,易合并化脓、穿孔、坏疽等,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者可能是"候鸟人群"抵达海南后短期内发作急性胆囊炎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06.
医源性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9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3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及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损伤或狭窄患者采用胆肠通路重建术、保留和利用乳头括约肌的修复术、肝移植术等进行修复.结果 本组182例患者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12例行胆总管对端吻合术,34例行自体带蒂组织瓣吻合术,6例行胆总管切开成形T管引流术,1例行肝移植术.随访时间1~10年,189例获随访.手术优良率为94.7%(179/189).狭窄复发率为5.3%(10/189),复发原因主要为合并结石、硬化性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等.1例因严重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可靠的治疗方法.利用自体带蒂组织瓣修复胆管能保留胆管下端Oddi括约肌的功能,效果良好,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胆管内不需要常规放置支撑管.肝移植是治疗胆管狭窄引起的终末期胆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肝切除技术的根治切除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术前19例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2例行对侧门静脉栓塞术.手术方式包括未切肝或少量肝方叶组织切除8例,中央区域限量肝切除10例,扩大左半肝切除17例,扩大右半肝切除11例,肝中叶切除2例.术后病理显示远端胆管均获得阴性切缘,近端胆管阳性切缘5例.手术死亡1例.总体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51.8%和36.5%.扩大肝切除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率显著高于限量肝切除和局部切除术(P=0.034).结论 扩大的肝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8.
淋巴结结核居肺外结核首位,以颈部淋巴结结核多见,约占90%[1]。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是一种新型超声诊断技术,能显示淋巴结内微小血管,准确反映淋巴结血流灌注情况[2-3]。笔者对3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造影及病理资料回顾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本院接  相似文献   
109.
回顾分析根治性切除肝癌156例,其中微波刀切除80例,普通肝切除76例,两种方法经分析对比及统计学处理其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5年复发转移率。结果表明:微波刀切肝与普通肝切除无明显差异。提示:微波刀切肝只能减少术中出血并可提高手术的速度,不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0.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HCH).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45 patients who received HCH resection in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from 1986 to 200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ratio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as 1/1.8. Eighteen patients (5.2%) were incidentally found with HCH during or after operation. Most of the HCH were located in the right lobe, with the proportion of 16.2% (56/345). Ninety-one patients (26.5%) had small HCH (diameter<5.0 cm), 173 (50.3%) had large HCH (diameter ranging from 5.0-10.0 cm), and 80 (23.2%) had giant HCH (diameter>10.0 cm). The mean diameter of the HCH was (8.0±5.0) cm.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three (99.7%) patients were with Child pugh A. Right subcostal incision and enucleation were performed on all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were 11.3% (39/345) and 0.3% (1/345), respectively. Caudate lobe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on 9 of 11 patients with the tumor located in caudate lobe. Conclusions Some HCHs may be easy to be misdiagnosed as hepatic solid tumor. HCH resection (inclu-ding hepatic caudate lobectomy) is safe for patients with HCH, and the most severe operative complication is massive bleeding during hepat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