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护理服务在构建医院文化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门诊老年候诊患者的特点是:年龄偏高、病程长、病情复杂,并由家属陪伴,为此我们对门诊老年候诊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2.
曲匹地尔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匹地尔(唑嘧胺,trapidil,1),化学名:5-甲基-7-二乙胺基-1,2,4-三唑并[1,5-a]嘧啶,是由原民主德国 VEB 药厂研制的缺血性心脏病治疗药,1969年开始用于临床。日  相似文献   
143.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转换酶(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convening enzyme,TACE)在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体外着床模型中对胚泡粘附的影响,初步探讨TACE在小鼠生殖中的作用以及其与胚胎着床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孕4d(d4)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胚泡,构建胚泡体外着床模型;通过细胞免疫组化鉴定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运用RT-PCR和细胞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TACE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向体外着床模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TACE抗体,观察对胚泡体外着床的影响,并用细胞免疫化学检测抗体干预后各培养体系中TACE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生长旺盛,鉴定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对角蛋白抗体有棕黄色阳性表达,对波形蛋白抗体为阴性表达.PCR结果显示TACE mRNA在共培养体系中有高表达,免疫组化结果与RT-PCR结果相一致;小鼠胚泡体外共培养具有较高的粘附率,添加TACE抗体后胚泡帖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帖附率(P<0.05),且随着抗体浓度的降低胚泡粘附率随之升高,免疫化学检测结果也显示随着抗体浓度的降低TACE的表达量随之升高.结论:TACE可能参与了胚泡着床过程,有利于小鼠胚胎粘附、扩展,为胚胎的着床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PET-CT联合骨显像在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月一2013年6月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确诊前均进行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联合~(99m)锝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18)Tc-MDP)骨显像。分析比较PET-CT联合骨显像在SAPHO综合征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析SAPHO综合征患者PET-CT显像中放射性最大摄取值(SUVmax)及其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25例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患者,最终22例经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确诊为SAPHO综合征,2例为骨转移瘤,1例为多发性骨髓瘤。骨显像确诊15例患者,26个部位出现放射性浓聚。PET-CT显像发现18例患者51个部位存在不同程度代谢增高,且急、慢性炎症及陈旧性病灶,代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4,P0.05)。PET-CT联合骨显像共同确诊21例,其中发现61个病灶,PET-CT联合骨显像诊断SAPHO综合征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4,P0.05)。SUVmax与ESR、CRP水平呈正相关(r_1=0.82,r_2=0.72;P0.05)。结论:PET-CT联合骨显像,可以明显提高SAPHO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考察盐酸麻黄碱稳定性。方法:通过在温度2 5℃±2℃,相对湿度6 0 %±1 0 %条件下贮存;分别不同月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结果:在温度2 5℃±2℃,相对湿度6 0 %±1 0 %条件下贮存稳定性良好。结论:此条件适合盐酸麻黄碱贮存。  相似文献   
146.
目的:建立杜仲叶药材中5种成分(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车叶草苷、芦丁)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QAMS),并验证其在杜仲叶药材含量测定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Welch BoltimateTMC18色谱柱(4.6 mm×100 mm,2.7μm),流动相甲醇(A)-0.2%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8 min,3%A;8~10 min,3%~11%A;10~26 min,11%A;26~27 min,11%~25%A;27~60 min,25%~32%A),流速0.6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和254 nm。以绿原酸为内参物,建立其与另外4个指标成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f),并分别采用QAMS和外标法(ESM)测定14批杜仲叶药材中5种成分的含量。结果: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车叶草苷和芦丁的f分别为3.13、1.45、2.64、0.56,在不同实验条件下重复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5.0%。测得14批杜仲叶中桃...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检测不同体质量指数(BMI)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载质蛋白E(ApoE)的表达,探讨11碳-匹斯堡复合物(11C-PIB)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联合显像对AD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AD患者依据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 <18.5kg·m-2,n=18)、正常体质量组(18.5kg·m-2≤BMI <24.9kg·m-2,n=13)、超重组(24.9kg·m-2≤BMI <29.9kg·m-2,n=12)和肥胖组(BMI ≥29.9kg·m-2,n=15)。比较11C-PIB 和18F-FDG PET/CT脑显像诊断AD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检测各组患者ApoE等位基因(ε2、ε3及ε4)表达率和血清IL-6水平。BMI与ApoE等位基因表达率及血清IL-6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8F-FDG联合11C-PIBPET/CT显像对低体质量组AD患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7.5%、80.0%和84.6%,高于单独11C-PIB(55.6%、50.0%和53.8%)或18F-FDG显像(42.9%、50.0%和46.2%)(P<0.05);AD患者BMI与血清IL-6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07,P=0.002);ApoE等位基因各亚型中,ε4表达率(60.3%)高于ε2(18.9%)和ε3(20.7%),但AD患者BMI与ApoE等位基因不同亚型表达率之间无相关性( r=-0.028,P=0.833)。结论:11C-PIB和18F-FDGPET/CT联合显像对AD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1C-PIB 、18F-FDG 结合血清IL-6水平及BMI可以更好地诊断和评估AD。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是潜在的抗癌新靶点,其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本研究探讨重组IGFBP-6对Akt,Erk1/2以及p38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其是否通过Akt,Erk1/2以及p38信号通路对血管生成发挥作用。方法 通过不同浓度的IGFBP-6重组蛋白处理HUVEC细胞检测Akt,Erk1/2以及p38信号通路是否激活。运用不同浓度IGF配体结合结构域突变的mIGFBP-6体外重组蛋白处理HUVEC细胞检测Akt,Erk1/2以及p38信号通路的激活是否依赖IGF配体。采用这3条通路特异性的抑制剂进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进一步探究IGFBP-6抑制血管生成与Akt,Erk1/2以及p38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 IGFBP-6能够激活HUVEC细胞的Akt,Erk1/2以及p38信号通路,且这种激活作用具有IGF配体非依赖性。Akt,Erk1/2以及p38信号通路的抑制剂不能营救IGFBP-6对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结论 IGFBP-6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不依赖Akt,Erk1/2以及p38信号通路。本研究为寻找新的以IGFBP-6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候选化合物,包括海洋来源的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9.
徐玉玲  贾裕杰  张文文  杨俊莉  曾奇璐  曾立  刘涛 《中草药》2018,49(19):4535-4543
目的建立三颗针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方法根据标准汤剂的制备要求,制备15批三颗针标准汤剂冻干粉,以薄层色谱法鉴别三颗针标准汤剂中的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计算指标成分转移率和出膏率;采用红外光谱仪分别扫描15批三颗针标准汤剂,建立红外指纹图谱,采用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分析各批次间相关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扫描15批三颗针标准汤剂,建立紫外对照图谱,利用SPSS软件分析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 15批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为3.42%~6.36%,盐酸小檗碱质量分数为7.53%~13.98%,总转移率为39.64%~73.62%;三颗针标准汤剂与盐酸小檗碱对照品、三颗针对照药材溶液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相同位置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红外指纹图谱共有峰率下限为50.0%,变异峰率为0~62.5%;紫外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变异可接受范围为0.768~1.000。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三颗针标准汤剂全面质量评价方法,为三颗针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0.
目的:基于QbD理念研究川明参口含片的制备工艺,并对其中间体颗粒进行物理质量标准评价。方法:以川明参提取物为主药,采用湿法制粒压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辅料,考察口含片的成型率、片重差异、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时限,从而确定川明参口含片的最佳处方。采用粉体学评价方法对川明参颗粒各项物理质量属性指标进行综合表征,建立由9个指标(相对均齐度指数、颗粒间空隙率、卡尔指数、松密度、振实密度、干燥失重、吸湿性、豪斯纳比、休止角)构成的颗粒物理指纹图谱,评价不同批次颗粒的质量一致性并对其压缩性进行分析,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片剂项下要求对川明参口含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川明参口含片的最佳配方为川明参浸膏30%,微晶纤维素23%,乳糖46%,硬脂酸镁0.7%,加70%乙醇适量。制备工艺条件为16目筛制粒,55℃干燥1 h,18目筛整粒。5批川明参颗粒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44,可压性评价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可压性,川明参口含片的硬度、片重差异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优选的川明参口含片制备工艺及中间体颗粒物理质量标准科学合理,为其他中药口含片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