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螺旋CT成像技术在诊断小儿不典型支气管异物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不典型支气管异物的患儿,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0个月~3岁,平均1岁3月,均无明确异物吸入史,采用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层厚0.6mm,电压120kv,电流83mA),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nP)、表面阴影显示(SDD)和CT仿真内窥镜(CTVB)等,以多平面重建为主。结果 28例患儿螺旋CT诊断有支气管异物,其中左侧支气管内19例,右侧支气管内9例。均在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取异物术,术中证实均有异物,且异物位置皆与CT检查结果一致,异物均顺利取出。3例CT诊断无异物者,病史较短,均为4天以内,经抗炎等治疗后痊愈。结论螺旋CT是一种无创、安全的检查方法,能直观显示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多少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在不典型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2.
鼻内镜和纤维喉镜联合应用切除上颌窦黏膜下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窦黏膜下囊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鼻科疾病,早期多无临床症状,不需处理.部分患者会出现面颊部胀满感、牙痛、头痛等不适,需行手术治疗.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上颌窦黏膜下囊 相似文献
63.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 (sfrp5)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二者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受胃癌手术的93例胃癌患者,取其胃癌组织作为胃癌组,取距离胃癌切除标本边缘>5 cm处未发生癌变的正常组...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56例7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资料,术前预防性控制呼吸道感染,术前3天以呼吸道雾化吸入,应用解痉化痰药物,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术中间断膨肺,加强吸痰,缩短手术时间,胸胃缝合成"管状胃"以减少对右肺的压迫,术后施行静脉自控镇痛,早期气管镜吸痰及下床活动,早期肠内营养。结果术后肺部感染9例,均治愈,其中合并真菌感染3例,肺不张10例,经气管镜吸痰配合理疗后复张,呼吸衰竭2例,分别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3d、6d;手术死亡1例,死于胸胃瘘。结论高龄食管癌患者多合并肺部疾患,心肺功能储备低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需加强围手术期呼吸道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颈部舌形皮瓣在喉全切除术气管造瘘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优越性。方法在颈部“U”形切口的下方做一舌形皮瓣,在气管造瘘时,只需稍加分离气管与食管,将此皮瓣向后翻与气管后壁黏膜缝合;气管断端前壁可切去少许,缝合于造瘘口下方皮肤。结果缝合后之气管外口可达或者大小约3.0cm×2.5cm,全部病例随访1年~4年半。术后气管外口逐渐缩小,但多数回缩到一定程度后稳定,大约半年至1年后缩至2.0~1.8cm后固定,不再继续缩窄。术后造口及周围皮肤平坦,一直不需配戴气管套管。结论该方法术中操作方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径路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750例贲门癌手术临床资料,对经腹、经胸和经胸腹联合切口3种手术径路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种手术径路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83.6%、84.7%和96.8%(P〈0.05),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61.4%、65.0%和84.8%(P〈0.05),上切缘癌残留率分别为7.4%、1.0%和2.0%(P〈0.05),下切缘癌残留率分别为1.1%、4.0%和1.3%(P〈0.05),平均淋巴结清除数目分别为16枚、15枚和24枚(P〈0.05)。手术病死率、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贲门癌经胸腹联合切口径路较经腹、经胸径路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额窦炎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额窦炎患者,在局麻或全麻控制性降压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开放额窦,对鼻腔结构异常者亦行相关处理,彻底去除额窦内异常分泌物,清除病变组织,尽可能保留窦内正常黏膜.结果 术后8~10周术腔逐渐上皮化,治愈9例,症状明显减轻2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全部病例经病理及真菌涂片、培养证实为额窦黏膜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结论 本病主要病因为局部因素,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来自高质量的CT,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额窦炎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将62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共342例,PN组286例,分别于术后24h内开始行EN与PN,考察两组术前1天与术后10天的体重、血常规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营养支持费用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EN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均小于PN组,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EN组较PN组明显提前,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费用均小于PN组(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EN安全、可靠且较P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